农村大学生择业焦虑问题研究

时间:2024-12-26 12:08:5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择业焦虑是大学生在择业时遇到的普遍问题。由于制度、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择业焦虑对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影响更为严重。为了更好的帮助农村大学生择业,文章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大学生择业焦虑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化解择业焦虑的对策。

【关键词】择业焦虑;农村大学生;影响因素

目前就业形式严峻,择业焦虑是大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对于出身农村的大学生,择业焦虑现象表现的更为严重。文章旨在分析农村大学产生ฟ择业焦虑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更好的帮助大学生尤其是农村大学合理的化解焦虑情绪,找到理想的工作。

一、择业焦虑的内涵

大学生择业焦虑是大学生在面临求职问题时,对可能出现的无法实现最初就业目标的就业失败情况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一种状态性焦虑,具有明确的原因,焦虑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与择业的场面和对自己的影响程度是相符合的,同时择业焦虑伴有精神运动性不安和精神神经功能的障碍,随着择业问题的凸显而逐步升高,随着该问题的解决,择业焦虑即会解除。

二、农村大学生择业焦虑的影响因素

(一)相关制度和体制的束缚

一方面,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富有成效就业制度,但还存城乡分割、地区分割、部门分割等问题,这些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不仅增大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成本和不愿意回农村就业的愿望,同时也使不同地区的毕业生难以突破地方保护主义实现自由流动;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家庭所占有的社会资源的不同使农村大学生就业机遇和待遇也不同。城市学生的父母一般要比农村学生的父母学历高、见识广、职业好,可以利用自己在社会中所占有的优势资源为学生就业铺路;而农村大学生的家长在农村务农,眼界相对狭隘,占有的社会资源少,对自己孩子的择业,提供的帮助相对较小。这些客观现象的存在使农村的大学生的对社会产生不公平感,屡次的择业失败使农村大学生失去对社会公平的信任,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

(二)个人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心理素质差

首先,一部分农村大学生没有认识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趋势,他们对自己的择业期望和当今的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存在差异,没有对自己的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和行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毕业季来临之际,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在迈向职场而农村大学生找不到自己合适的工作,势必会产生焦虑心理;其次,择业认知不到位。择业认知是指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和择业相关的内容的了解、认识、分析和判断,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在择业时能否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部分农村大学生想当然的认为,只要♡能够把专业知识学好,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殊不知,现在的就业形势不同于以往;再次,心理素质较差。部分农村大学生生活条件一般,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比较单一,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比较少,这些因素导致他们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对自己的了解不是很全面,理想中的自我和现实中表现的自我,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长期存在的这些差距在面临实际择业时遇到竞争对手的时候就导致农村大学生表现出自卑、自责和焦虑不安的情绪。

(三)学校就业指导力度不够,教学计划有待完善

就业指导就是针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在各高校开展的情况参差不齐,很多学生也在被动的等待,不知道该如何择业、应聘,对于信息的掌握非常有限,从而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导致焦虑的产生。农村大学生在这一方面尤为突出,很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家庭经济非常困难,从个人到家庭成员对于就业信息的了解非常有限,择业途径单一,导致最后的结果不如意,如果这种隐形的隐患不及时解决,就会加大这些悲观失望的情绪;学校的实习机制不健全,有些实习和同学们的专业不对口,有些实习不是在征求同学们意愿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有些同学实习只是为了应付,并没有在实习过程中巩固自己的所学,更有些学校直接不组织实习,让同学们自主实习,很多农村大学生自己找不到实习单位,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四)农村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

从社会学和心理学上讲,家庭结构、家庭的发展周期、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价值观念等等,都会对孩子的人格结构和以后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农村孩子的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父母的文化水平,在一般情况下会相比城市孩子的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上要略底,父母受教育水平要底,眼界要窄。因此农村孩子的家庭和父母对孩子的引导,所起的作用有限。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农村大学生会产生焦虑、急躁情绪;随着国家对大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的推广,很多大学生需要穿梭于不同省市地区的大型招聘会,需要购买相关的衣服和交通票, ﭢ这些费用无形之中加大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成本。原本农村大学生上大学就给家庭增加了不同程度的经济负担,给家庭和父母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压力。因此,很多农村大学生只好选择就近的招聘会或参加校内的人才交流会,这样就会失去更多的就业和可供选择的机会,很难找到自己理想的就业单位。

三、化解农村大学生择业焦虑的对策研究

(一)完善相关配套制度,落实政府相关就业制度

首先,针对农村大学生建立相关制度和优惠政策。由于农村大学生从小在农村长大,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吃苦耐劳,对农村适应性强,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等优势,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为他们创造条件,给予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大学生积极返乡创业,在农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消除区域,行业壁垒,为农村大学生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和竞争机制;其次,政府要积极进行体制改革,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壁垒,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再次,政府在解决“三 シ农”问题过程中,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经济地位,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使农民受歧视的思想得以改变,增强农村大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软环境;同时国家应树立大学生艰苦创业的典型,宣传他们的事迹,使广大农村大学生以之为榜样,发愤图强,积极进取。

(二)完善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和教学计划,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

首先,学校要认真进行就业指导的相关制度安排,对就业指导老师进行积极培训和持证上岗,针对农村大学生的特殊情况,要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内容和方式,突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这样效果才会明显;其次,学校要提高办学质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开设专业,努力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的接轨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实习,学校帮助他们联系合适的实习单位,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培养相关的技能;再次,应加强对农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一定的规划。职业规划的进行是在对其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总结同时结合个人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及不足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这样可以帮助大学生对职业选择上更为客观、准确。

(三)大力提升农村大学生就业素质

首先,农村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观念决定行动,行动改变未来。农村大学生要敢于破除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敢于直面现实。诚然,如果能够扎根大城市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享受更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如果能够在大城市扎根发展固然是好事,但是,会面临更大的更激烈的竞争压力。当代农村大学生应该转变观念,开阔思路,不只仅局限于大城市,更要有投身于农村的勇气。当前就业形势压力大,农村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自身的能吃苦耐劳的优势,去农村具有天然的优势,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投身于家乡的建设;其次,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农村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过程当中,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出色的表现,赢得用人单位的肯定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一方面要活学活用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不仅要把专业知识学好,同时还要提升自己的技能的培养,使自己具有一技之长,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努力使自己成为既有专长又有特长的复合型人才;再次,要加大对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就业心理辅导是指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自我理想与社会现实、希望与失望、目标与挫折发生冲突而导致的巨大心理落差。这种落差常常使农村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出现失衡,如果不能及时的发现并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和解决,会很有可能引起相关的心理疾病。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心理学上的相关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对相关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的解决,帮助农村大学生度过择业心理焦虑的难关,培养他们的自我心理暗示和调适能力,能够直面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积极的解决。

(四)加大家庭对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引导和支持力度

首先,加大家庭教育引导的力度。家庭要给予毕业生正能量,家庭要孩子的就业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鼓励子女积极就业。特别是对于一些经历过挫折和失败的农村大学生的择业者来说,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对他们来说特别重要,是他们继续奋斗的精神动力。同时,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在充分掌握实际情况下,支持孩子自己的决定,不对孩子的选择进行过多的干涉,不能专制强权,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选择行业和就业目标,避免他们因无法正确地处理家庭和自我之间的分歧而产生消极避世的不良心态;其次,父母要在自己的能力承受之内尽可能的为子女提供财力支持,为子女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物质帮助;再次,家长要转变就业观念。毕业生家长要改变传统的以稳定为首要选择因素的择业标准,家长应该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进行全面和科学的了解之后,结合子女的实际情况,给予科学的指导和判断。家长应在感受学生就业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和思考,对自己的就业观念不断进行修正和提高,从而形成科学、正确的就业观。

参考文ง献

[2] 唐宏等.大学生焦虑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2

(3):56.

[5] 张弛,刘鹏.择业期间大学生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

(2):35.

[6] 陈啸等.大学毕业生就业成本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

(2):35.

[7] 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

(3):l7.

[8] 吴忠才.精神分析焦虑理论的发展简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4):106.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