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人本,架设沟通的桥梁——《师生沟通的艺术》读感

时间:2024-12-26 03:05:1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以人为本。在学校教育中,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因此教育活动应围绕是否符合人的规律,是否符合人性的规律而展开,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在学校教育的实际工作中,这一规则却常被自觉和不自觉地违背。在某些领导、家长、学生乃至老师自己的眼中,模范的老师应是吃的是草,挤得是奶,自始自终显得公正、关心、同情的会教书的机器;而模范的学生也应是从不违反纪律,好学不倦的会学习的工具。

这种否定个性,否定人性的要求和做法,造成的后果往往是严重地挫败师生的积极性,危害师生的身心健康,阻碍师生的理解与沟通,并直接损害教学的效果。因此,如何回归人本,架设师生沟通的桥梁,这无疑新时期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人性定位,打破教师、学生的“金身”

每一位当老师的都希望自己能和学生和谐共处,有一种正常的、友好的甚至是亲密ฏ融洽的情感交流方式。但这种良好的愿望往往总是会落空。学生的貌合神离、阳奉阴违、屡教不改甚至于针锋相对的情况,让教育工作者伤透了心。显而易见,老师如不能准确地了解自己和学生,就不能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增加施教的难度,那么,素质教育也就无形中被架空了。现实需要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必须在努力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之前,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和学生。

传统的观念“神化”教师东西太多。“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些固然是在肯定教师和教师所从事的事业的价值,但耀眼崇高的字眼背后,常常遮盖了这么一个事实:教师也是人。我们可以要求他们有超常的业务与道德素质,但不可能要求他们时时为师,处处为范,没有个人的欲望和追求。那种不切实际地要求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舍弃自我的做法,实际上只能造成教师人格的分裂和人性的悖离。请看: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不完善的考核制度,不健全的管理体制,不稳定的工作环境,不合理的分配方式等。但一言以蔽之,都与他人和教师不能以人性的角度给自己准确定位有关。一旦一位教师不能够拥有他人和自身所期望拥有的“完美”品质时,其产生的负面的心理压力和后果往往是非常严重的。

事实上,这种对教师的不公正定位,常常也导致不正确的学生观。领导、教师、家长自觉不自觉地把这种“好学生”观念表达给学生。那就是:时时维护师道尊严,处处服从老师的命令要求;从不违反纪律;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好学不倦;十项全能,样样皆行。这些要求不但令学生感到不合情理,进而产生逆反情绪,也容易让老师产生失望感和挫败感。而学生达不到这些要求时,人们又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教不好的老师”的观念将责任归结于教师的身上,甚至于以此来对教师进行考评。

综上所述,应该看到,长期的违背人性地对老师、学生的定位,损害的只能是师生的心理健康。很难想像,这样的师生群体,怎么能很好的沟通与交流。因此,打破好教师、好学生的“金身”,无疑是直接有利于师生更好地交流的。

二、人文关怀,架设师生交流的桥梁

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象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教育活动的施受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从这个角度说,教育内驱力应是满足自我需要,达到自我实现。老师的教育教学,如果忽视这些需要,是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的。

中学生正处于人一生的第二次生长高峰。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是一生中身心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他们既渴望得到大人的关注和理解,可同时又将自己的心灵之窗关闭起来。所以,师生的沟通如果不能站在人性的角度,触及学生的内在需要,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只能导致像有关调查说的那样:"知识传授的渠道在拓宽,师生情 ☹感交流的渠道却在不断缩小。

那么,如何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促进师生更好的沟通呢?我以为以下两点非常重要:

(一)应该有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的意识。

“尊重”是健康人格中的正常需要。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也想去尊重别人,尊重他人,就是对他人的能力与成就的肯定与赞赏。

作为教师,能不能、会不会尊重学生,这也是一个重要话题。作业不整齐,学习成绩不好,违反纪律,不是心平气和的教育,而是严厉的批评和斥责。斥责教育的阴影总徘徊在某些师生的周围,学生非但体验不到学习的成功乐趣,反而产生与教师对立的情绪。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积极地无条件的尊重学生。

首先,把学生看成独特而有价值的人接纳之。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总习惯于指出甚至夸大学生的缺点,把其贬得一文不值。使学生在情感上难以接受。尊重学生就应肯定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断☿进步的潜力,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以自信,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其次,尊重意味着信任。在加强监督的基础上,☂给学生以足够的信任,这是教育者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传统教育强调“管教”,提倡“棍棒之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虽不无一定道理,但缺乏对受教者的信任,是难以行成师生沟通氛围的。

再有,尊重意味着保护隐私。学生的家庭,成长经历,个人的成绩,所犯的过错,只要是有利维护学生自尊心的,施教者就应积极保护。

(二)要有共情意识。

教师要想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应设身处地体会学生内心感受,从而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谓共情,就是推人及己,推己及人以达到情同此理,心同此心的意思。为此,教师不仅应主动地去了解学生,更应把自已的体会告诉学生,助其了解自我,剖析自我,产生被理解、接纳的激动之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共同的情感体验中,何愁达不到相互的沟通与理解呢?

要真诚对每一位学生的意识。

以诚待人,是为人处世之根本。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中,不能刻意扮演教师角色,而应将真正的自我表现出来,让学生了解你是真诚可靠的人。只有表现出真正要与之分ผ担一切喜怒哀乐情感,学生自然也就乐于将内心的情感与你分享。当然,真诚是自然流露,但不能完全失控,要以不伤害学生为原则。

总之,现代社会的学生需要不是高高在上,命令喝斥的管教者,而是能与之平等相待,同甘共苦,同喜同悲的良师益友。任何违背人性的教育方式,都将必然地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划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应该是回归人本的教育。让我们共同架设这样一座师生沟通的桥梁吧!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