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摘 要]:混凝土是以胶凝材料、细骨料、粗骨料、水经合理混合后硬化而成的具有一定强度的固体复合材料。组成混凝土的材料种类很多,其中以水泥为胶凝材料、砂石为骨料组成的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
[关键词]:混凝土;控制
混凝土是以胶凝材料、细骨料、粗骨料、水经合理混合后硬化而成的具有一定强度的固体复合材料。组成混凝土的材料种类很多,其中以水泥为胶凝材料、砂石为骨料组成的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
混凝土从其组成的成分来看,组成材料是来源于天然岩石的粗细集料和胶结集料产生整体硬化的水泥。其结构为水和水泥作用形成水泥浆,水泥浆包裹在砂的表面,并填充于砂的空隙中成为砂浆,砂浆又包裹在石子的表面,并填充石子的空隙。水泥浆将砂、石牢固地胶结为一整体,使混凝土具有所需的强度、耐久性等性能。在有些混凝土中,水泥砂浆的含量超过骨料之间的空隙,粗骨料之间互不接触,而有些混凝土中,粗骨料用量较多,骨料之间的水泥相对较少,甚至在骨料之间出现孔洞。混凝土中各种材料分布不均匀,混凝土的密实度是不均匀的,有些区域是致密的,而有些区域则是多孔的。所以,混凝土在受力前就存在微裂纹,当混凝土受力后,在微裂纹处产生应力集中,使这些微裂纹不断扩展、逐渐汇合连通,形成较大¢裂缝而使混凝土破坏。所以对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要进行严格的控制。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应包括初步控制、生产控制和合格控制。
初步控制包括组成材料的质量检验与控制和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通过对原材料的质量检验与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与控制、混凝土生产和施工过程各工序的质量检验与控制、以及合格性检验控制,使混凝土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普通混凝土所用的骨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得大于混凝土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并不得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3/4;对于混凝土实心板,其最大粒径不宜大于板厚的1/2,并不得超过50mm;泵送混凝土用的碎石,不应大于输送管内径的1/3;卵石不应大于输送管内径的2/5;泵送混凝土用的细骨料,对0.315mm筛孔的通过量不少于15%,对0.16mm筛孔的通过量不少于5%;泵送混凝土用的骨料还应符合泵车技术条件的要求。
骨料质量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检验:来自采集场(生产厂)的骨料应附有质量证明书,根据需要应按批检验其颗粒级配、含泥量及粗骨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对无质量证明书或其它来源的骨料,应按批检验其颗粒级配、含泥量及粗骨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必要时还应检验其他质量指标。对海砂,还应按批检验其氯盐含量,其检验结果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对含有活性二氧化硅或其他活性成分的骨料,应进行专门试验,待验证确认对混凝土质量无有害影响时,方可使用。骨料在生产、采集、运输与存储过程中,严禁混入影响混凝土性能的有害物质。骨料应按品种、规格分别堆放,不得混杂。在其装卸及存储时,应采取措施,使骨料颗粒级配均匀,保持洁净。工程施工中,应采用杂质少、级配好、粒径适中的粗骨料,并采用坚固性好的粗、细骨料。
拌制各种混凝土的用水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的规定。不得使用海水拌制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不宜用海水拌制有饰面要求的素混凝土。
用于混凝土中的掺合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用于水泥中的火山灰质混合材料》和《用于水泥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的规定。当采用其他品种的掺合料时,其烧失量及有害物质含量等质量指标应通过试验,确认符合混凝土质量要求时,方可使用。选用的掺合料,应使混凝土达到预定改善性能的要求或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取代水泥。其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其取代水泥的最大取代量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掺合料在运输与存储中,应有明显标志。严禁与水泥等其他粉状材料混淆。
对已成型的混凝土结构,应及时覆盖及养护;冬季施工混凝土应及早制定防冻措施;炎热季节的防护、大体积混凝土的降温措施、测点的布置等后期保护应采取专门的技术措施。在养护工序中,应控制混凝土处在有利于硬化及强度增长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中。使硬化后的混凝土具有必要的强度和耐久性。根据施工对象、环境、水泥品种、外加剂以及对混凝土性能的要求,提出具体的养护方案,并应严格执行规定的养护制度。自然养护混凝土时,应每天记录大气气温的最高和最低温度以及天气的变化情况,并记录养护方式和制度。对采用薄膜或养护剂养护的混凝土,应经常检查薄膜或养护剂的完整情况和混凝土的保湿效果。蒸汽养护的温度检查,应在升温和降温阶段,应每小时测温一次。恒温阶段每两小时测温一次;加温养护的混凝土结构或构件在出池或撤除养护措施前,应进行温度测量。当表面与外界温差不大于20℃时,方可撤除养护措施或构件出池。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应进行热工计算确定其保温、保湿或降温措施,并应设置测温孔或埋设热电偶等测定混凝土内部和表面的温度,使温差控制在设计要求的范围以内,当无设计要求时,温差不宜超过25℃。冬期浇筑的混凝土,应养护到具有抗冻能力的临界强度后,方可撤除养护措施。混凝土的临界强度: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应为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标准值的30%;用矿碴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应为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标准值的40%;在任何情况下,混凝土受冻前的强度不得低于5N/ปmm2。冬期施工时,模板和保温层应在混凝土冷却到5℃后方可拆除。当混凝土温度与外界温度相差大于20℃时,拆模后 ﭢ的混凝土应临时覆盖,使其缓慢冷却。
养护温度高,水泥的水化速度快,早期强度高,但28d及28d以后的强度与水泥的品种有关。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和硅酸盐混凝土在高温养护后,再转入常温养护至28d,其强度较一直在常温或标准养护温度下养护至28d的强度低10%~15%;当温度低于0℃,水泥水化停止后,混凝土强度停止发展,同时还会受到冻胀破坏作用,严重影响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和后期强度,受冻越早,冻胀破坏作用越大,强度损失越大。当平均气温连续5d低于5℃,应按冬期施工的规定进行。环境湿度越高,混凝土的水化程度越高,混凝土的强度越高。反之,造成混凝土干缩开裂,结构疏松,混凝土强度损失较大,耐久性降低。混凝土按规范要求加强养护,特别是早期养护也✪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关键。
对已拆除模板构件的外观进行检查,对出现的蜂窝、孔洞、麻面、夹渣及裂缝和露筋等质量缺陷在用目观、实测进行验评的基础上,结合试块强度的评定,原材料、配合比、搅拌、养护的情况,综合评定分项工程的质量。
当结构混凝土在某方面出现不影响使用性能的缺陷时,不能擅自ม处理,而应做好实测记录,经现场检查后,根据缺陷对结构的影响程度制定出处理方法,再进行处理。
加强事前控制是有效控制的前提,事前控制体现在审查施工技术文件、建立健全质保体系、完善质量检测和计量器具,提高施工管理和技术管理水平;对混凝土质量控制内容,是根据有关规定及国家规范、设计文件,对工程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控制,以达到质量有效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