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应扮演什么角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更多,要求也更高,更全面,“素质教育”的呼声自然越来越高。
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本,也就是说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也可以说是“主体――发展性教育”。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就是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素质教育就是中国的现代教育,是以现时代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为基础,以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现代化为中心,促进社会现代化的教育。那么,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应该在素质教育中起什么作用?而语文教学又应该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呢?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结合平时的教学及观察,我简单的谈谈自己的想法,以求方家指正。
目前的中国教育,从整个教育流程来看,高中教育及所面临的高考依然还是一道较高的门槛,高考也依然是我们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尽管2009年实施新课程改革,将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横向结合考察,但文化课成绩举足轻重。所以对于落后地区的学生来说,高中学习任务并没有减少,负担也没减轻。很多学生忙于数学、英语、综合科目的学习,语文学科自然成为一块“鸡肋”,殊不知,不管是从文化课考察还是从良好的人格修养的养成来看,语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语文学习能力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他科目的学习,尤其是对于文科学生影响更大。譬如文综学科,题意的把握、材料的分析、答案的组织就是语文能力的反映。而从语文学科本身角度来看,在高考中也占有极大的比例。历年高考结果显示,语文学科分数虽无太大断层,但也绝对能影响高考的录取。目前高考大纲对于语文学科的考察依然为识记、理解、赏析、写作几个部分,但题型安排上有变化,主观题更多,这也就意味着更加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考察。鉴于高考“方法在书内,知识在书外”的惯性,教师在落实高中阶段必修与选修教材的教学过程中,除强调基础字词句知识,更要注重应付不同考点的方法培养。只有基础牢固,方法得当,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也就是说语文不仅是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嘘唏其他科目的一把钥匙,一门工具。这就是素质教育对语文学科的最基本要求:文化素质的教育。
其次,语文绝对不是一种简单的工具。庄文中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的,是负载文化的,这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工具的本质特点。”(《关于制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思考》1995年第3期《中学语文教学》)。于漪先生也强调:“语文绝不等同于一般的生产工具,如机器或犁锄,也绝不等同于一般的✘生活工具,如筷子和拐杖。语言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信息的载体……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弘扬人文,改革弊端》1995年第6期《语文学习》)这些阐述,已经清楚地表明:语文学科的性质应该是“交际的工具,文化的载体”。这也就将语文知识与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了。汉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种,而我们人不可能孤立的存在,生活之中,如何很好的很巧妙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与别人进行沟通建立友好的关系,总之,如何理解外物如何推销自己很大程度取决于语文能力。而语言也确实是文化的➳载体。中国几千的文明史,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从诗词赋到现代文学,从屈原到陶渊明到李白到苏轼到曹雪芹到鲁迅再到周国平易中天――文体不同、主体不同、角度不同、风格不同,但文化一脉相承,而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作用未曾改变。
再者,教育的根本目的还是育人。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普通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健全的人格,而所谓健全的人格可分为四育: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这四育是一样重要,不可放松一项。”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人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而且需要和乐的情感和坚定的意志,这三者是健全人格所不可缺少的要素。”语文教育在其中起么作用呢?在前面已经谈到了语文学科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可是否能够培养我们“和乐的情感”和“坚定的意志”呢?这一点应该是肯定的。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名家名作,不论是诗歌还是散文还是其他的文体,在很多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典范。从古至今,不同的创作主体,不同的创作流派,不同的创作风格,在精神领域也为我们开拓了广阔的视野。屈原、杜甫、陆游、文天祥等让我们感受到了深沉的爱国爱民精神,李白、苏轼让我们学会乐观豁达地去面对人生,陶渊明、王维让我们懂得心灵的安宁胜过物质的享受,柳永、李清照让我们知道世间唯情最可贵。独处雨夜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思念更显沉重;登临高ฒ台读曹操的《观沧海》,胸襟更加宽广;气馁之时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信心自然重拾。某个心情不宁静的晚上,不妨一读《荷ฅ塘月色》,然后慢慢的踱步在乡间的小路上,也别有趣味;选个秋日的早晨,泡杯茶,也往院子里一坐,边读《故都的秋》,边吹着习习的晨风,又是何等的惬意。美文定要读出美味了,但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深受感染,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带领学生通过表层深入内核。
语文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从语言特点、结构框架入手,通过老师的讲解进入思想情感的层面。这种方法尽管也能够让学生明白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传达的情感,但实难让学生有更深的体味,更难起到养成教育的效果。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务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对于那些具有深沉思想内涵,洋溢真诚情感或表达一定人生哲思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稍作点拨,给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氛围,让学生去结合生活实际去感受。记得我在上李密的《陈情表》的前一天,教学生唱“感恩的心”,并谈到“感恩”是我们传统美德,是作为万物灵长应具备的最基本情感,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也是时代的主旋律之一。我布置学生课后预习课文,并写出自己读文后的感触。第二天上课时,我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大家争先恐后的坛自己的感触。学生都知道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和感恩之情的文章,也正是这份出自肺腑的真情打动了君王。有的学生还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到亲人朋友对自己的关爱,觉得在以后的生活ด中要去感恩,还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去感恩,让爱充满这人间。我想这就达到了效果。
试想,倘若没有文字,没有文学,我们民族的文化如何发扬?我们民族的精神如何传承?
没有文字,我们难以感受屈原浪漫芬芳的悲怆本质;没有文字,我们无法读懂苏武“望穿秋水”的眼神;没有文字,我们怎能看到李白的“长剑”划破黑暗的轨迹,我们有怎能参透鲁迅先生瘦弱的躯体下那颗不屈的桀骜的灵魂?我们的后人又怎样去秉承前人的精神,去延续前人足迹?
是啊,文学就是人学。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他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开拓我们的视野;他能沟通我们的情感,调节出和谐的人际关系;他能提升我们的情趣,锻炼我们的意志……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忽视语文教学。那么,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呢?我想,正如桨之于舟,水之于鱼,正如阳光雨露之于花草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