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之我见

时间:2024-09-20 20:29:5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中小学德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之我见

德育课程是学校实施德育的根本。传统的课程观念把课程看作是静态的,具有预设性,把教学活动视为受教育者之外的东西,为教育者所控制。现代经验主义与其最大的区别在于把它视为一种动态的过程,认为课程的本质不应该是由教育者控制,而应该是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和个性发展方面出发,重视受教育者与教育环境的交互作用,使德育生活化。

一、学校德育课程的设置与教学

中小学德育课程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直接的德育课程与教学,指学校开设单独的道德教育课程,并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系统的人类道德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 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信念和行为的教育。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曾指出:“美德即知识”,“美德由教育而来”。这一理论在近代得到理性主义者康德、黑格尔等人的推崇,ณ于是,自近代以来的学校德育课程与教学在模仿数学、语文等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大多是通过这种方式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二是间接的德育课程与教学,是以学科课程方式存在于其他学科课程中所包含的德育内容,及对儿童、青少年道德品质产生的教育影响。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学校的各科教学与各种活动之中。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十分重视学科知识的教学与德育的相互联系,他断言不存在任何“无教学的教育”和“无教育的教学。”我国中小学德育一直采用的是德育学科课程为主,并与其他学科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抉择。

二、对当前中小学德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建议

1.德育课程与教学应当贯彻“以人为本”的根本指导思想。道德起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学校德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可见,学校德育总是与社会、人的发展密切相关。从当前社会的发展看,科技进步带来了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要求人们去适应新的社会生活。德育作为关注灵魂、提升精神、追求价值、培育情感的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更新观念,以其开放性体现学校德育所处时代的现实要求。对此,德育课程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它不再是人文主义时期对精英教育的意义,也不再是以古典教育时期的哲学、语法、修辞、历史等学科为内容;第二,它是以培养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这就要求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必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使学校德育课程建设既满足社会需要,又满足人的发展;既关注科学的进步,又有助于提升人文精神;贯彻“以人为本”的德育思想,促成学生的主体发展。使青少年在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批判精神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构建“完整”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学校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任何一方面教育的缺失都会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全面、持续发展受到限制和影响。但是,就道德、思想、政治、法制及心理素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而言,道德具有基础性作用。就个体的道德成长而言,道德品格的养成更需要从小打好基础。品德心理研究表明:人的每个生命阶段道德品格的形式发展和实质发展具有不同的可能性,尤其是儿童、青少年时期,受神经系统发育和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情绪和情感正处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易于形成对某种社会认知的固定倾向。因此,从基础教育入手,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儿童、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

3.以生命教育为起点,确立道德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中的基础地位。学校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任何一方面的教育缺失都会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全面、持续发展受到限制和影响。就道德、思想、政治、法制及心理素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而言,道德教育更为重要。生命哲学家认为:“人类对道德的需要是源于生命内在的需要,生命意识是道德的基础。”因此,中小学德育更应该把对青少年一代生命意识的唤醒与建立作为教育的起点,“从个体和生命出发,引导生命获得意义。”立足与“关爱、关切、关联、关心”的教育,使“学校德育不再是通向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中小学德育课程与教学必须以青少年一代的生命发展为基础,使德育成为青少年一代道德生命成长 ☻的摇篮。

4.学校德育课程既重视青少年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又重视道德探究能力的形成。科技的进步引起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引发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国际和区际的生产与协作,促成了经济的全球化。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生活层面的变化,带来了世界的政治和文化以及人们伦理道德各层面的变化,形成了全球范围内文化的开放和价值观的多元

化。可以说文化的开放和价值多元化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是,它容易导致多元文化下的价值冲突,必将使学校德育面临许多新问题。重视青少年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探究能力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它ฟ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一代认识社会文化的多元意义,而且有助于青少年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多元化、多视角选择和探究问题能力。

5.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使“间接德育”生活化。隐性课程虽然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但它是学校教育实践中最常规、最有效的德育组成部分。有学者研究表明:“教师所拥有的自信心、信赖、友谊以及上课时是否准时、备课是否认真等教学风格,甚至是面部表情和手势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儿童的价值观将会被他们的教育、人际关系、态度、教学风格方面的榜样作用有意无意的影响。”可见,隐性课程的开发就是使学校德育生活化,它蕴藏在学校的教育环境、教师的言谈举止、催人奋进的校风、学风之中,可以让“儿童在真实可感的生活场景中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经历生活的道德要求和冲突,建构和生成生活主体的德性。”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