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育的诗情画意中涵泳
摘 要:欣赏型德育将德育教学过程当作一道美丽的风景,让学生在欣赏中接纳德育内容与价值内涵。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汇源大街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从学校自身环境、历史与特色发展出发,开展欣赏型德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构建出情境立美―感悟寻美―激情知美―行动达美―升华至美的欣赏型德育教学模式。
关键词:德育;欣赏型德育;教学模式
大自然能陶冶人的心性与情操,在自然中怡情养性,让我们归本知源,参悟到人性本善的品德之源。于是,我校提出“本善德育”的德育理念,囊导学生对自然的欣赏为切入点,开展欣赏型德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构建适应学校自身发展的欣赏型德育教学模式。
欣赏型德育由檀传宝教授提出,他认为德育应该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应该如同一首动听的歌、一幅美妙的画,让学生在欣赏中接纳其价值内涵。从德育过程的本质而言,德育应是道德学习主体在施教者创设的特定价值环境中,通过不断主动地、自主地改造自身的品德心理图式,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人格。欣赏型德育就是在这样的德育过程中,对德育内容、德育情境、德育形式、德育过程等进行立美建构,用德育多角度的美引起并维持学习主体对道德和德育的主动欣赏,逐步提升其道德境界,塑造其品格之美。
德育过程通过德育教学来实施,在实践中,我校综合运用檀教授德育理论,结合“本源教育”办学思想,构建富有我校特色的情境立美―感悟寻美―激情知美―行动达美―升华至美的欣赏型德育教学模式。这种德育模式同时可运用于德育主题课程的教学与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
一、情境立美
情境立美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审美改造的环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选择生活化的德育内容,因为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才能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学生才能从中发现道德智慧的生动性,自由地进行道德判断与推理。以选择生活化的内容为基础,教师要关注教学内容的审美化。这种审美化指的是教育内容要符合道德审美标准,要能展示人类道德文明的智慧之光。审美改造则是一种形式的形象、生动,如以故事化的形式阐明事理,以小品的形式制造道德冲突、获取解决途径等。
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德育内容并创造德育教学的形式美。我校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可以为德育教学提供充分的教育素材与内容。如我们设计的思想品德课――《社区需要我们的共同参与》,在内容设计上,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社区的风土人情、社区生活特色的同时,让学生感受社区的文化与价值观,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在形式设计上,可以运用多媒体,提供生动形象的视频资料给学生欣赏。∞但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教师一定要避免脱离真实的虚构,离开了生活本身的真实,对学生的教育只会适得其反。
二、感悟寻美
感悟寻美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寻找道德之美的环节,这是一个学生道德自主生成的过程。道德内容一般外储于有审美意义的事物,内储于学习主体的心理结构,在教师为学生创设的德育情境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观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构建外物与自身的联结,唤醒人之初的“本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走进自己预先创设的情境;学生则自由体验,对事物可以发表不同的感想。
在三年级下册《社区需要我们的共同参与》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先通过学生自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从图片、视频中从不同角度体验、感受社区生活的不同侧面,互相交流各自对社区生活的感想。其次带领学生走进社区,有目的地体验社区生活,如了解社区商业的繁荣、社区宣传栏与宣传橱窗中倡导的社区生活理念与价值观、与社区的人们互动……最后让每个人谈谈自己对社区有什么新的发现。每个人的发现会有所不同,缘于审美角度的差异,教师要承认每一个人的审美出发点。
三、激情知☪美
激情知美是一个通过教师的强化教学引导学生认知美、积淀美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要综合学生的德育体验,运用自己的知识与素养,激发学生心中的情感,引导学生全面认知美。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欣赏他人的审美体验,对自身和他人的审美体验作出适当的评价,重新构建自己的审美认知。
在《社区需要我们的共同参与》一课的“激情知美”环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体验展开一场讨论,在小组讨论中产生有代表性的观点后进行全班讨论。有针对性地引出爱护社区环境、热爱社区生活、有社区生活参与意识与责任意识、共建文明社区等道德审美观,并通过富有感情的语调为学生补充社区相关资料,继而激发学生对社区的爱与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是社区的一分子,社区的事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如果每个人都为社区这个大家庭奉献一份爱,奉献一份力,我们的社区就会更美好,我们每个人都会感受到无数份的爱与温暖。”
四、行动达美
行动达美是德育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是在教师调控下组织的德育行为,学生在行动中由内心生发出对道德认知的确认、接受与转化。道德认知落实于道德行为是道德审美过程中的关键。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做到知行合一,为学生道德品质的最终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仍以《社区需要我们的共同参与》教学为例,当学生达到课程中的认知目标后,教师组织学生策划“我和我的社区”实践行动。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把行动分为环保宣讲、垃圾清理、特困帮扶、爱心服务四个部分,学生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开展活动。但对于活动的策划、准备、执行与总结则由小组交叉进行,也就是每个人都会分别参与到四项行动中,这有利于学生对整体行动的了解与掌握,同时也通过不同的行动实践不同的审美认知。
五、升华至美
升华至美是德育过程中的总结环节,在这个环节,师生共同对前面的四个环节做出全面的分析、归纳、评价,以课堂评价的方式呈现每一个人在此课题中的体验与收获,通过自评,每个人学会了欣赏自身的优点,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通过互评,每个人都会从他人身上看到值得自己欣赏的部分;通过集体评价,学生能广纳博收,汇聚、欣赏所有的美,不断地对自身进行道德完善。
从《社区需要我们的共同参与》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美的内容、形式、环节的汇聚,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欣赏美,社区的美、同伴的美、自身的美、课程的美……社区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德育教学过程中五光十色的美,学生在美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从体验到认知ส到行动,在欣赏中接纳。从课堂评价的反馈来看,该过程培养了学生社区主人翁意识、社区环保意识、社区文明意识、责任感等道德素养,使学生精神境界得以升华。
我校构建的欣赏型德育模式以德育情境的审美化、德育体验的审美化、德育认知的审美化、德育行动的审美化、德育结果的审美化让德育教学过程充满了诗情画意,学生涵泳其中,通过爱国教育、环保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等德育主题课程的学习,从人性本善的品德之源出发,尚自然、展个性,在追求真我中成就着闪光的人格素养。
参考文献:
[1]檀传宝.浪漫:自由与责任―― シ檀传宝德育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孙 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吕 宁,苏付保,陈 峥.构建开放型实效型创新型德育模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