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贯彻推进,人们对当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更新和改进。数学作为小学教学的主要课程,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需要深入理解新课改精神,对传统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反思创新。现就对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相关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改形势下,我国小学教学改革得到长足发展,很多小学教师都在积极反思自身的教学方法,并加以创新改进,新教学理念进入小学数学课堂,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部分教师遇到了一些教学及课程改革中的困惑,只有解决这些难题,小学数学教学才能有所进步。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体会和经验,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广大同行交流参考。
一、灵活机动――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科学适当。
在“新课改应该立足学生实际情况”的要求下,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应该顾及不¢同水平层次学生。小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真正因材施教。如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班上学生群体的成绩划分、学生的性格、擅长的能力等。对于低年级学生,主要是形象思维,因此教师应用情境教学方法比较好。对于高年级学生,由于思维已经开始抽象化,可以选择应用合作性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方法等。总之,只有小学数学教师多了解学生,掌握各学生的特点,并且以此为基础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务求实效――合作性学习不可只流于形式。
新课改理念下,要求小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知识,更需要拥有合作、自立能力。合作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内进行讨论学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效率。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合作性学习方法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与效果,流于形式,有的小学数学教师为了开展合作教学而合作教学,并未构建一个完全的学习体系。有的教师直接将学生分为不同合ฝ作小组,让其开始合作交流学习。既没有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做好准备♡,又没有根据学生成绩搭配分组,使一些学生附和其他学生的想法,失去自主思考锻炼的机会。
三、立足需要――开展情境教学切忌牵强附会。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新课改提出的,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之中学习数学。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带来相应的情感积极体验,调动学生ฑ的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法,从而对学生学习方向进行相应的指导。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情境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相关数学知识,因为小学数学源自于生活,最终将回归到生活。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不是很到位,常常化繁为简或者化简为繁,没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情境内容,情境创设脱离实际,导致创设出来的情境有些牵强附会。如十以内的简单加减法,有的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购买道具,层层铺垫,设置背景,最后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换实施情境教学。然而教师创设的情境太过烦琐,投入的时间和取得的效果不成正比。因此,情境教学一定要立足需要,创设情境教学活动时,首先要考虑是否有开展必要,这样才能提高情境教学效,率。
四、客观中肯――教学评价务必做到合理有度。
小学阶段是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期。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抓住这个关键期,合理有度地运用教学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但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价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小学生学习效果。一方面是内容相对随意、单一,师对学生的评价基本一致,使学生不能通过教师的激励或者批评产生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存在重鼓励、轻批评的现象。大多数教师认为批评学生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实践中往往重视鼓励,而不愿批评学生。还有部分教师认为对小学生进行鼓励就不能对他们进行批评,鼓励和批评是对立的,只要过得去就鼓励,批评则少之又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认真分析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从方式、内容、标准与策略上进行研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水平,促进他们身心和学习全面发展。
五、结语
小学数学教师尽管在新课改理念影响下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模式,并创造一些行之有效的、新颖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得到长足进步。但与此同时,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刻反思总结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创新思维,切实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为目的,为促进小学数学教学长远发展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郑强.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4).
[2]韩冬云,张惠.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8).
[3]董琦.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