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教材话语及其关系

时间:2024-12-26 02:22:3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和教材话语由于言说主体的不同和生成的具体时空语境不同,内涵、功能和特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生成需要教师依托于教材话语,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堂应时语境,并对其进行拓展、延伸、补充和提升,加上个体性话语和控制性话语形成。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教材话语;内在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话语无疑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媒介。对教师而言,他所使用的教学话语不仅承载着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目的和所要传播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承载该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材认知和掌握。对学生而言,如果教师的教学话语能够为其喜爱和接受,往往会使其尽可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并与教师建立积极的合作学习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应用话语体现理论说服力的学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能够恰当地使用教学话语表达教材话语,就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目的,引领学生正确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提高思想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然而,在现实实践教学中,能较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交流和知识及技能传递的教学话语,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所代替,使师生间的联系极其脆弱,很难创造出生动活泼的生命课堂。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和教材话语,二者之间的关联怎样呢?

一、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重要属性

教学是在狭义上讲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为基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话语即discourse,是由拉丁词头dis(穿越、分离、对称)和词根eoursus(线路、行走)合成,意为“对事物的演绎、推理、叙说的过程”,词典里多做说话、讲演、论述解。因而,教学话语,通常是指师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教学活动中对知识、技能等教学内容的演绎、推理和叙说的过程[1]。也就是说,教学话语的言说者是由师生两个主体共同构成。如果按照教学话语言说主体的角度分类,课堂教学话语可分为以教师为课堂教学言说主体的课堂教学话语、以学生为课堂教学言说主体的课堂教学话语等。以教师为课堂教学言说主体的课堂教学话语通常又包括教师的板书、教学中的多媒体等。本课题Ⓐ所探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则仅限于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言说主体的教学话语,也即是在课堂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知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社会政治、经济、道德、法律、文化等现象和问题的技能等教学内容时对其的演绎、推理和叙说的过程。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技能的主要常说,而话语在课堂上起着最关键的作用。课堂上教室的教学行为大多数都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因而,教学话语的功能主要是促进学生学习☁。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功能而言,它与其他教学话语一样,具有与它们同样的提问、反馈和演示等等。但就具体而言,它在保有其他课程教学话语的共性功能的同时,还独具有自己的功能个性特征。通常而言,这些功能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堂教学语境预设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知识传授,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像其他课程一样,把讲授知识作为课程教学的重心。有学者认为:当代思想道德教育的重心应在“道德品质和塑造和道德行为的养成,而不是停留☒在掌握知识多少的层面上”。当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趋势的转变也就要求教师必须紧扣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内容首先用话语为自己即将讲授的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预设和培育。只有用贴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心理的教学话语创造出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语境,才能较好地进行课堂教学。第二,讲授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是一个涉及师生教与学的双向过程。由于师生双方信息的载体不同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话语进行课堂教学内容讲授。诸如教师可以通过声光电的电影、电视及多媒体,利用综合讯道来传递教学内容。在这方面取得成就突出的上海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李梁,他完全把多媒体变成了自己课堂教学和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话语,从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第三,组织教学活动,此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话语主要是介绍教学活动的步骤、要求等,宣布活动的开始、结束等;组织学生报告活动的结果;对学生完成活动情况的评价。第四,维持课堂纪律。高校思想政治思想理论课由于大班化教学及学生对公共课教师不如专业课教师那样敬畏,课堂纪律有时需要必要的维护,因而,此时的教学话语更多体现在保障教学ซ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话语的最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引领他们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共识和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如果他的教学话语不能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那么他的教学话语是不合格的。同样,如果他的教学语言不能够引领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引领他们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即使他的教学话语为学生喜爱,同样是不合格的。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话语通常又有以下的要求: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话语一定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其具有可接受性。可接受性,就是指教学话语既要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和需要,又要略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以让学生可接受为原则。可接受性这一特点意味着教师要适当把握好教学话语的难度和生动度,若言之过难,学生什么也学不到,若言之过简,学生听得索然无味。若言之枯涩无味,则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当前,大学生成长在一个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转型、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并存的时代,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不再是单一的被动接受,甚至摆出一副桀骜不驯的带有挑战的姿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话语为学生说接受,教师既要把握好教学话语的难易度,熟知学生已知什么和将学什么,还要了解喜爱的话语风格,能用其喜爱的话语风格诠释教学内容,循循善诱知识、技能。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教学话语的真实性,不能以假话、空话、大话取悦学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髓就是实事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对大学生产生久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也最讲究理论联系实际。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要将背离真理的假话、远离生活的空话和脱离实际的大话,所举案例和材料必须坚持真实性。只有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等思想政治理论的真实呈现给学生,才能说服他们对他们产生持久吸引力。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话语一定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在这里,规范性主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话语一定要正确和准确。所谓正确就是教学话语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知识传授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意识形态的灌输。也就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以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使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因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学话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党中央的文件、决议保持高度一致,而不能为了迎合少数学生的政治趣味,用所谓幽默甚至搞笑的教学话语,解读和传输严肃的思想政治理论观点,把不健康的东西搬进课堂里来。所谓准确,就是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话语一定要严格依据教材,反映出教材重点和难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部分教师一味抱怨教材内容枯燥不能为学生喜爱。有的教师为此自辟蹊径,抛开教材内容,完全根据自己的思路和自己的专业特长、学术兴趣,搞出一套所谓的教学话语体系。这样教学话语是不能准备反映教材内容的,有违背教材编写精神的。第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一定要坚持具有感染力。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话语一定言之有物,并要求其所言能主动学生的心灵和认知。换句话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话语是一定体现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和心灵感受,而不是毫无自己情感地“照本宣科”教材内容,而是用真情注满教学内容的教学话语,来打动学生的心扉,从而感染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热爱以及对道德情操的升华。情真意切的教学话语,动人心魄,既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又作用于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不但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去感受知识。教师依据崇高的道德标准和崇高的审美情操,正确地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把对是非曲直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化作富有真情实感的教学语言,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熏陶,以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发挥着党和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的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的实质

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其最为狭义的定义便是“教科书”,有时也称课本。教材的编写无论如何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应用,离不开话语的表述。教材话语实质就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教学目的,以教材为载体,以教材编制者为主体的话语。因此,教材话语的言说主体在形式上是教材,实质上却是教材编制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编写课题组全体成员。他们依据自己的教学和研究,严格按照中央精神的指导,多次经过调研和探讨,共同编写而成。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实质上以教材编织者为言说主体的对中央精神的准备表述。

就教材话语的功能而言,它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大纲,按照一定的范式,给教学提供比较全面、准确、严谨的逻辑和知识体系,成为教学所应遵循的基本蓝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党和国家意志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为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2005年中宣部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宣部、教学部负责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工作,组织由学术带头人任首席专家,理论研究人眼、教学人员以及实际工作部门同志组成的编写队伍,编写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无论从逻辑起点、逻辑主线和逻辑框架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严格而准确地体现了中央精神。也正因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的功能除了向学生展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等理论知识,而且还在向学生诠释和传导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对党和国家意识的强烈体现及承载着意识形态传播使命,并为完整体现中央精神。这使得其教学话语具有了以下特征: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呈现“官方化”和“文件化”。为体现中央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理论观点主要是依据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严肃写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教材中,在《概论》课教材话语在这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概论》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既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还包括当前中国最新的一系列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要想把这些内容较为规范地展现给学生,在教材编写中,最好是采用党和政府的文件。这能更好地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针、路线和政策的准确性和严肃性。由此,也就自然使得教材话语必然会呈现“官方化”和“文件化”。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呈现理论化。在现实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抱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太过抽象化。其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是一门理论课,这决定教材话语自然必须呈现抽象理论化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叙说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它必须以理论化的话语阐释教材内容。如《原理》教材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就决定了必须注重理论化。即使《纲要》课同样注重理论性。《纲要》课虽然主要是叙说的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但实际在回答中国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道路。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现实性的品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教材都有与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承载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它始终立足于社会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完全超乎于现实的玄思。就四门课的教材内容看,《原理》课、《品德》课和《概论》课的现实品质自不待言。就是《纲要》课同样与现实密切相连。它告诉我们今天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历史发展内在逻辑所决定的。这些同样是一个历史与现实密切不可分的大问题。

三、遵从教学话语与教材话语间的内在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保证

严格意义上讲,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话语与教材话语本质上并没有根本区别,两者都属于言语信息表达的媒介。有的学者因此把教材编写专家为课堂教学设计的课堂话语看成是教学话语;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教师课堂教学上的言说话语与教材编写专家设计的话语还是有更多的区别。尽管许多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的专家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话语,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的编写的话语毕竟受到教材设计语境的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和教材语言的书面性决定了教材话语的严谨与刻板,教材语言并没有具体区分到被教育对象的具体个体的生动性,与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和对象性还是具有功能性的区别。因此,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材即使编得非常详尽,也不过是某一学科的提要,加上一些必要的范例罢了。因此,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老师的善于运用。”[2]这里的“善于运用”就蕴含了对教材话语进行转换工作,以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课堂的教学话语,接受认同教师课堂教学的信息,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了达到教学效果,同样需要处理好教材话语与教学话语的内在关系,实现教材话语到教学话语的转换。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思考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效果时,有一种倾向,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提升还存在很大的空间,教育教学的效果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原因分析中,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不理想的原因主要归结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话语的“官方化”和“文件化”,据此成为大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而造成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过分看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客观负面影响,淡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教材话语和教学话语转换工作的责任。固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由于其担负着意识形态的功能,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的“统一性”和“官方化”,这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教学话语和教材话语的转换工作。教师根据教材章节的教学目的和大学生对象的特点,创设具体的话语语境,有针对性地对教材话语进行加工和衍生,创造性地构造教学话语,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领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相反,教师如果只“照本宣科”,忽视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换工作,不对教材话语做根本的转变,机械地将教材话语直接搬到课堂上,直接作用于“活生生”的大学生群体,则教材话语刻板、枯燥的特征不做遮蔽,教材的思想理论教育功能大打折扣,最终也就违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理论实事求是的精髓,违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来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转换其实是对教材话语加工、构筑教学话语的创造性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大学生心理认知水平等实际,在课堂上对教材话语进行丰富、拓展和升华,使教材话语能够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由教材话语的书面死板转化成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具备个体性的、生命之间双向交互态势的语言。相对于教材话语,教学话语具有简洁、形象和体验的特点,因此教材话语和教学话语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分析,对学生的要求和水平做深入了解,并根据自己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补充和调整教材的内容,创造性地完成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与任务。”[3]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具体特定的时空场合,创设具体的语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的话语进行解析、归纳和提炼,通过教师个体性话语和话语媒介,受到大学生受教育群体的感知,从而使书本的教材话语转变为活生生的教学话语,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的内容内化于学生的感知,大学生产生思想上的震动和共鸣,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效果。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要掌握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转换的方法途径外,归根结底还是要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素养,这是教师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和教材话语的内在关系的根本要求。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