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校园的构建
"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摘要:高等院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把和谐校园建设好;应科学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和谐校园的含义,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和方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所谓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种要素、各个组成部分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一种思考复杂社会问题的系统世界观和系统方法论,它要求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把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视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进行考察。在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解决问题,统筹各种社会资源和协调社会问题时,进行整体性、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思考。高校,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的大型多功能组织,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所以,研究和探索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是时下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内涵
胡锦涛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高度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基本理论观点同样适用于大学和谐校园的构建。我们应密切结合大学校园实际,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方法、途径,引入到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实际中来。高校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使学校整体利益与教职工、学生利益统筹兼顾,干群之间、师生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体谅、互相帮助,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师生员工同心协力,校园生活丰富多彩,不同群体、不同岗位的人们之间团结友爱、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奋敬业、积极向上,创造力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校园秩序井然、安全稳定,教学工作、生产秩序良好,师生精神面貌与校园环境相宜,学ต校与社会各个方面和谐,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的水平不断提高。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
1.校园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组织和群体,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场所,是传承文化、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基地,是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理应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主阵地。高校对构建和谐社会应该多一份责任,多一份贡献,多一份关注。把和谐校园建设好了,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阵地和文化支撑。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只有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才能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高校作为思想意识的集散中心和理论阵地,作为知识的殿堂、文化的集中地和辐射源,是社会和谐在思想领域的“谐振”中心,有责任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理论引导。高校应该利用这种优势,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校园和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教育事业所追求的崇高目标,体现了和谐校园的本质特征,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在。第一,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教育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以追求和谐发展为目标,体现了人本教育与和谐教育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各个环节中,建设和谐校园也必须把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全方位地贯穿落实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它有利于营造以人为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有利于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和科学配置各种教育资源,从而更好地遵循ฆ学生和教师的成才规律、教学规律、校园建设规律以及行政管理规律,使一切有利于师生成长、成才和学ง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从而推动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第二,校园和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体现。和谐校园建设,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坚持办学以教师为主体,教育以学生为本。人本思想体现在队伍建设上就是要尊重人才、关心人才、聚集人才,发挥人才作用;体现在育人工作上就是要以学生为教育服务的中心,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体现在校园建设上就是要发挥校园环境的人文内涵,发挥校园环境的教育功能。
3.校园和谐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和谐校园的建设体现了学校发展的目标定位、发展战略定位,体现了学校办学的竞争实力,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追求个人、知识、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日益成为世界大学的基本办学理念。校园和谐是实现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客观要求。从教育的外部环境来看,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而且随着教育国际化、开放化趋势的来临,高校办学日益开放,对外交流、对外协作、对外服务十分频繁,教育竞争日趋激烈。从教育内部环境来看,我国各种类型的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人本化、大众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规模化已成为学校发展的鲜明特征。在这样一个大发展的机遇期、关键期,高校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和谐、稳定、安全的校园环境和氛围。从高校内部来看,高校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内部体制改革尤其是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高校合并后的磨合、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和大规模的校园建设过程中,在呈现出勃勃生机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因此,学校的竞争、改革和发展都需要校园的和谐和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能给人以前进的动力,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努力建设和谐校园。不仅能改善师生员工的人际关系,优化办学资源配置,提高教学、管理效能,而且还能不断促进校园环境建设,促进学校竞争力的提高,最终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由之路
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一任务的贯彻落实,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大学生实现与社会的和谐、与人的和谐、与自身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的重要途径。因此,围绕建设和谐校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思路创新
加强和ณ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当前大学生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务实性,表现为政治需求更加直接,成功需求更加强烈,文化需求更加多样,社交需求更加广泛。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ย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这个更高的层次上。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意识,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往、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办学生之所盼,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学生心坎里,进一步提高思想教育的感染力、影响力和实效性。
2.机制创新
3.载体创新
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来实现。在新的形势下,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关键要抓住结合点、闪亮点和技术点,增加科技含量、情感含量、文化含量。具体来讲:一是创新科技型工作载体。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积极开拓校园信息网,通过网上谈心、通气、讨论问题,扩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辐射力。二是创新情感型工作载体。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种情感交流与共鸣的过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的原则创新更多情感型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把民主精神和真诚情感融入其中。三是创新人文型工作载体。针对大学生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要求,创新校园文化,倡导现代文明,陶冶思想情操.塑造美好心灵。
4.方法创新
5.队伍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关键在于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把好入口关,疏通出口关,完善竞争与保障配套、激励与约束结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管理、培训、提高机制,不断优化这支队伍的性别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年龄结构,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朝职业化、专家化、科学化方向可持续发展。保质保量抓好五支队伍,即“两课”教师队伍、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就业指导队伍及“五老”队伍和学生党员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李耀臻,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大学德育环境建设[J].中
国高教研究,2005,
.
[2]于玉花,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
论教育,2005,
.
[3]杨明,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扬州大学
学报,2001,
.
[4]刘志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向[J].思想教育
研究,2005,
.
[5]郑永廷,朱孔军,以科学发展观主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5,
.
[6]胡锦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M].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7]张文明,和谐社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科
技学院学报,2005,
.
[8]张永奇,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思路与对策[J].青少年
综合研究,2005,
.
[9]朱永东,解读大学精神[J].现代教育科学,20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