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是根据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同使用资源、分享资源价值、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需要宏观调控机制、微观管理机制和具体运行机制的共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从“独占”到“共享”的嬗变,导致资源本身的变化,促进了新资源的生成。这正是资源共享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机制;教育资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共享就是指同一资源被不同的利用者所使用的状况。资源共享如同轻核聚变,能产生聚变的能量,从而放大原有资源的功能,起到价值增值的效果。因而广受教育者的青睐。尤其是网络平台的出现,资源共享由设想成为现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是根据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同使用资源、分享资源价值 ☺、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过程。然而,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情况看,很多学校重开发,轻共享,导致很多资源处于分散、封闭、重复建设、条块分割和各自为政的状况。要改变这一现状,高校要建立相应的资源共享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由独占的、非均衡状态向共享的、均衡状态转化,形成集中、开放、互利的资源共享格局,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益。根据机制构成的要素条件,我们认为,宏观调控机制、微观管理机制和具体运行机制的建设尤为重要。
一、建立资源共享宏观调控机制
在我国,绝大多数教育资源为国家所有,教育经费基本上是国家提供,宏观调控在资源共享中起主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规定:“教育部要对全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宏观指导和督促检查。各地负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各有关部门要主动配合,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这是教育主管部门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依据。宏观调控机制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发挥作用。
(一)政策引导
(二)制度调节
制度是资源共享时应该共同遵守的具体程序和行动规则。“制度通过向人们提供一个日常生活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3〕从功能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制度最基本的功能是行为导向,即以制度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为行为主体提供―套行为模式,使其行为按一定的准则进行。通常包括程序和规则、共同体、应遵循的理念及活动等要素。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方面的制度仅散见于高校内部范围,省级、国家级的顶层共享制度的设计缺失,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的关系难以协调,校外资源的共享难度很大。一项针对2012年筹建的“沈北大学联盟”学校教师的调查显示,67.5%的教师认为教育资源共享制度建设不足,这也是导致资源共享程度不高的原因之一。〔4〕因此,要解决资源共享问题,顶层制度建设刻不容缓。
(三)监督考核
监督考核是资源共享课持续发展的必备措施,能有效地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效益。由于共享方式的不同,监督考核的主体和方式也应该是多元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是由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三方作为监督主体,通过上网监管、使用评价、年度检查等方式对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而针对各地区、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情况的监督考核现在还是欠缺的。例如☁,现有各省市“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及标准”中,有对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考核标准,却没有对资源共享情况的考核。因此,建议高校评估要将资源共享情况作为二级评估指标加以考核。这样,能激发高校对资源共享问题的重视。
二、制定资源共享微观管理机制
资源共享强调参与者责任与利益相一致,其本质是共享主体间的合作双赢,其核心是资源的利益分配问题。利益驱动是资源管理机制的动力。根据资源共享的主体和范围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分为校内资源共享、校际资源共享、校社资源共享、网社资源共享四种类型,其利益驱动的着力点不同,管理机制也应有差异。
(一)校内资源共享管理机制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以学科为基本单位配置到各院系和各部门,相应的管理模式是垂直管理。这一管理模式有利于主管部门的控制力的强化,但是层次重叠、冗员多、组织机构运转效率低下。因此,高校内部资源应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将分散党团组织、图书馆、教务处、网络信息中心及各院系等不同部门的资源加以整合,统筹安排。这种管理模式,打破了部门界线,减少了管理层次,增加了管理幅度,凝缩资源传递的时间和空间,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二)校际资源共享管理机制
校际资源共享是高校与高校之间对优质资源的分享。一个跨院校、涉及多个高校间的分工和合作,要打破传统的高校间条块分割的分配格局,需要通过有效的管理体制协调各个共享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因此,仅仅依靠高校自发地去沟通和联系显然是不够的。必须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成立投入者、管理者和使用者共同组成的资源协调委员会,做好自上而下☮的指挥和协调工作。从组织管理理论看,高校各自为政对组织形成水平分割,各条线管理对组织进行垂直分割,而协调委员会充当了纵向分割和横向分割的交叉点,形成了组织框架中的“节点”,能够协调纵横关系。其职能主要是指导和协调,以保证资源共享的有序性、合理性和持续性。例如,江西省在2014年10月成立了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和校课程资源共享联盟理事会,前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管理日常机构,后者专门负责具体业务指导,全省已经有39个高校自主参与。 (三)校社资源共享管理机制
资源性质不同,管理的机制也不同。社会公有的公益性资源,如民族精神、传统文化遗产、公共文化设施等,学校和社会都可以加以支配和使用,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各级民政、文化、文物部门和各类专业博物馆,纪念馆,要继续贯彻落实一九九一年中央宣传部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充分运用文物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通知’,组织接待好青少年参观、瞻仰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确定为收费参观的教育基地,对学校组织在校师生参观要免收费用。”〔5〕而更多的资源是由特定的部门、单位和地区通过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这些资源属于这些部门、单位和地区所有,其资源的共享一般要依照市场机制来实现。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三个基本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实现资源共享的市场化。例如,由教育部组织建设的“国家开放课程共享系统”,其课程的基本资源通过协议约定免费共享,而拓展资源则是按照职场机制的规则,有条件共享。这样做,兼顾两种需求,也鼓励了拓展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有一些共建资源,如产学研合作资源,则根据相关的合作协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四)网社资源共享管理机制
网社资源是网络和社会资源的合称,资源数量大、类型多、分布广。网社资源的共享管理工作一般有四个方面:一是建立信息公开制度。要求每一个共享参与者将自己资源的相关信息上传到共享平台,形成一套共享信息的联合目录,使所有需要利用这些资源的用户能够非常方便地了解和查询有关信息。这样做,能够避免盲目开发和重复建设,少走弯路,也使杂乱无章的信息资源有序化。二是进行技术控制。网社资源共享管理是通过权限管理来实现。它以整个网格作为一个虚拟整体对权限用户提供共享资源。每个网格节点都对外提供资源,计算节点提供计算资源,存储节点提供存储资源,服务节点提供服务资源,文件节点提供文件资源。这些资源集中成一个整体供用户调度使用。例如,IBM的GLoBus网格平台为了保证资源的权限属性,在可控网格范围内为每一台节点计算机的每一种资源设置权限信息,同时为网格的访问者颁发CA(Certificate Authority)证书,并在每个节点进行用户证书设置和证书的周期性管理。〔6〕三是通过经济杠杆来调节。这里的经济杠杆主要是价格形式,通过价格来引导资源共享活动,目的是保证资源的可持续性。四是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各个层次的资源管理者通过运用经济法规调整各机构之间、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处理矛盾,解决纠纷。还可以利用行政手段,通过发布指示直接管理控制信息资源及其相关活动。2014 年公安部的净网行动,清理了网上淫秽色情信息,让网络空间充满正能量。这种行政手段直接、果断、高效。总之,在网社共享中,信息公开是前提,技术手段是基础,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进行管理。只有各手段协同一致,网络与社会互动,才能维护资源共享的正常秩序。
三、完善资源共享具体运行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运行的本质是资源共享过程的优化,具体运行需要具备资源要素、运行平台和运行动力三大条件。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素有共享的主体要素、中介要素和客体要素。主体要素是指共享资源的提供者(如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社区、军队、家庭等)、使用者(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和管理者。共享的客体要素就是被共享的各种资源。而共享的中介要素则是连接共享主体和客体要素的桥梁,主要有制度、机制、渠道、技术等。运行平台包括政府平台、高校平台、网络平台等。运行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者和大学生们的内部需求,一方面来源于外部动力,如共享政策、制度、法律法规、渠道、技术等。内外合力共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系统的运行。具体运行过程如下:
(一)共享意愿的达成
在我国,政府是最大的资源提供者,但由于政府所掌握的资源和所具备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很难满足所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资源的要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需求量加大。而学校设备场所紧张与闲置浪费的矛盾、教师超负荷工作和教学质量下滑的矛盾、文献资源紧缺和重复建设的矛盾更加突出。资源共享就是在各校不增加资源数量的情况下,增大了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利用率,使利益边界某些个体扩张成参与共享的多个个体,大大缓解了政府的资源供给压力。首先是资源共享让政府少花钱多办事,在共享主体中,政府推进共享的意愿最大。其次是资源匮乏单位或地区,因为共享能够不花钱或少花钱办成事。再次是拥有优质资源的单位或地区,可用通过资源共享获得利益,也能有参与共享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供给能力。
(二)共享效益的权衡
效益是取得的效果和获取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的效益主要有三个尺度。第一个尺度是经济效益。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产品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在信息产业化、文化产业化的今天,应该承认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追求经济利益的合法性。例如,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增长,文化产业在我国GDP中所占比重正在进一步提升。大量的文化产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工具,使得培育活动具有隐秘性和趣味性。第二个尺度是社会效益。近年来政府加大治理低俗文化市场,叫停了一些收视率高但是对青少年有负面影响的选秀节目,考虑的就是社会效益。第三个尺度是环境效益。也就是说资源共享要通过对环境质量的提高获得效益。这里的环境有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更侧重于人文环境的营造。通过共享资源,形成了一个学校不分大小、资源不论多少、平等互利、自觉自愿、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良好的人文环境。在这三个尺度中,社会效益居首位。
(三)共享决策的确定
共享决策是沟通、协商和承诺的过程。沟通阶段主要是共享资源提供者与分享者之间就资源分享的目的、内容、形式、预期效果等进行交流。协商阶段是针对现有或潜在的问题进行商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承诺阶段主要是互惠条件的达成、成本利益的分担、激励与约束的设定。一般以书面形式将上述内容加以确认。但是,现有的共享决策通常还是以主观判断为主要依据,缺乏科学性。因此,共享决策的科学化研究十分迫切。已经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如东北大学王建宇和樊治平博士曾通过Stackelberg博弈,建立模型。求出了相应的知识创新投入的均衡值、领导者的参与率、各跟随者的参与率以及创新的总体收益,指出只有领导组织的边际收益和各从属组织边际收益之和保持最优比,合作才可能形成并成功维系。〔7〕这一结论,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决策时的考量因素。 (四)共享行为的实施
执行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组织与协调工作。一般由专人或者专门的机构负责该项工作。可以设立领导小组和业务控制小组实施组织和协调。比如上文提到的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和校课程资源共享联盟理事会。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相当于领导小组,主要职能是根据资源共享的决策方案,联合横向的部门和纵向的层级,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进行整合,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各职能部门实现资源共享目标。校课程资源共享联盟理事会相当于业务控制小组,其职能是保障资源共享计划与实际作业动态相适应。工作内容有:确立资源共享的标准,衡量资源在共享中的发挥绩效的情况,随时了解资源提供者和分享者(主要是高校师生)的意见,对各项方案进行调控与改进,对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查明原因,及时纠正,以确保资源共享顺利实施。
(五)共享效益的评估
为了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的水平和质量,还要有科学的资源评价机制作保障。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评估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华中师范大学的陈华洲博士提供了一个评估公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消耗。〔8〕该公式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效益评估参考。其资源消耗包括购置成本、加工成本、流通成本、IT成本、管理成本、费用成本、时间消耗等。教育成果越大,资源消耗越少,其资源共享的效率就越高。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评估较难,这个评估方式缺乏可操作性。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对资源共享投资效益评估,包括评估内容、方法、评估体系的建构、投资效益综合测度函数。通过这两方面分析来评定资源共享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还可以对政策管理和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评估。此外,还可以通过点击率、浏览数量、下载数量等统计,来评价信息资源的受欢迎程度和利用程度;通过网络调查和论坛等了解用户对使用过的资源的主观评价;可以通过网络了解用户意向,了解用户希望开发哪些方面的资源,甚至可以由用户提出建议、方案等。总之,通过对资源的科学评价,实现对资源的优胜劣汰,保障共享资源优质性。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主要是一种基于存量的资源优化配置方式,但是通过资源配置方式从“独占”到“共享”的嬗变必然会导致资源本身的变化,包括存在状态、经营模式、作用方式等,这进一步构웃成了一种改建需求,促进了新资源的生成。这正是资源共享的魅力。
〔参考文献〕
〔3〕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3.
〔4〕孙照辉,陈少武.高校校际教育资源共享的体制机制困境及对策――以辽宁省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3,(4).
〔5〕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1994-09-06.
〔6〕李煜民,章才能,王鲁达. 从网络资源共享到网络服务〔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
〔7〕王建宇,樊治平.合作知识创新中资源共享决策的博弈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0).
〔8〕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D〕 .华中师范大学,2007.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