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学教程比较研究
和声学教程比较研究
欣德米特在其《传统和声学简明教程》中说p> 首先,和声学是一种理论体系。即一种以大、小调式为基础,以三和弦为基本单位,通过特定的语法逻辑组织和弦间的关系,以强调调式主音中心地位的调性体系。
其次,和声学是一种教学法的具体体现。和声教学可以从不同ฒ的角度进行讲解。可以侧重于理论的角度:如和声的发展史,和声的心理学、美学意义;和声的风格特征;也可侧重于技术角度,即和声的具体应用方法。
欣德米特说和声学的“材料已经用各种方法编排过千百次了”,还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相同的和声学材料,虽然内容都在讲大、小调和声体系,但是由于每本教材所处的年代以及作者的教学思想不同,这就会直接影响到教材的次序编排、叙述方式、行文方式以及和弦处理的方式中去。所以,只有通过比较的方法对和声学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才能找到教材之间的异同。一、和声学教材的性质与内容
首先和声学是一种理论体系。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它确立了和声学理论的基本范围及基本性质。关于这个问题,每本书的作者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了同一个内容。其次,和声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方法,就是指这一理论体系的阐述方式。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理论分类、表达方式以及习题的式样与要求等多个方面。最后,和声学的多样性。和声学教材的材料已经用各种方法编排过多次了,这就是说,理论体系虽然相同,但由于作者在教学理念上的差异,是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阐述。二、理论归类上的比较
所有和声学著作的内容,尽管会有一些小的区别,如辟斯顿在其《和声学》中,增加了“和声的节奏”,勋伯格在其《和声学》中也增加了“节奏与和声”,同时还增加了“全音音阶及其五音和六音和弦”、“四度叠置的和弦”两个内容。斯波索宾等人则在其著作中增加了“俄罗斯音乐中的自然调式”、“作品调性布局的基本原则”以及“和声分析的某些问题”三个内容。但从总体上说,基本上就是自然音体系、变音体系、转调、和弦外音及持续音五个方面。但就在这五个范畴内,不同的作者也有着不同的归类法。三、和声语汇及技术手法上的归类比较
和声是一种语言。学习和声,就是学习一种语言,一种依据乐音体系编织而成的特殊语言。因此,与所有的语言一样,和声也有着一整套体系化了的语法逻辑。凭借它,控制、调节和弦间的关系,使音乐形成一个既统一、又有对比,既流畅,又连贯的整体。关于和声语法的构成方式,在大、小调和声体系中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一种是由德国作曲家,理论家韦伯(Gottfried Weber,1779-1839)首创的音级理论体系,另一种是由德国音乐学家、教师和作曲家里曼(Riemann,karl Wilhelm Julius Hugo,1849-1949)开创的功能理论体系。在我们所选的五本教材中,就存在着这两种不同的理论。欣德米特、辟斯顿、勋伯格以及杜勃阿的四本教材所采取的均为音级体系,而斯波索宾等人的《和声学教程》采取的则是功能体系❅。这两种不同的体系,在语法上均属大、小调和声体系,即调性体系,因而并无本质的不同,区别只在构成的原理及其表达的方式上。
音级体系是根据根音进行,即根音之间的强、弱关系来组织和声进行的。而功能体系则先把每一个具体的和弦纳入相应的功能范畴,再按功能的属性:稳定——不稳定(紧张)——稳定(解决)的逻辑来组织和声的进行。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它必然会影响到教材的编排、讲述方式。两种理论体系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和声逻辑的组织方式上,同时还反映在标记法上。在我们所选择的五本教材中,存在三种不同的标记法:杜勃阿(欣德米特也有一部分)采用的数字标记法,勋伯格、辟斯顿、欣德米特采用的级数标记法以及斯波索宾等人采用的功能标记法。因为功能属于一种概括性概念,而级数则是功能的具体化。因此,不仅在标记法上,就是在逻辑的表达上,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在作逻辑安排时,先从总的、概括的角度着手,然后再作具体的安排。思路会显得十分清晰。
四、表达方式上的比较由于作者在教学理念上的差异,同一原理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阐述,从而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这一点,在这五本和声学教材中体现得相当明显。
欣德米特把和声学理解为“一门简单的技术”,因此可以简明扼要地、提纲挈领地传授给学生。基于这一理念,他的和声学教程确实相当“简明”,整部著作就是以传授“技术”为核心,与此无关的内容一概不提。就是有关技术的部分,也尽可能地简练。这种处理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直接、概括。但总感到有一些不足,对于教学使用上来说过度简略。辟斯顿称他的这本《和声学》 是对“十八和十九世纪的作曲家们的共同的和声处理法”的简明申
述,“等于一个研究报告”。因此在他的教材中,作品的实例引用较多。除了讲解和声的基本技术外,还对相关的理论作了一些探讨。从而形成一种传授与论述相结合的风格。杜勃阿虽然称他的这部著作“只是一本教科书,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正确写作方法和能力,而并非一部高深的美学著作”。但他对和声学教材却有着极高的要求。他认为和声学应该是能澄清和声p> 勋伯格把和声学理解为一门深奥、高深的理论。在他的《和声学》中,不仅谈论和声的技术,讨论和声的理论,还包括哲学的思考。勋伯格《和声学》的这种叙述方式, Ü使这本著作的文字变得较为艰深,对于一般学习者来说较为困难。
斯波索宾等人虽然没有谈及具体的教学理念,但纵观全书,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是以传授技术为宗旨的教科书。书中以功能为主线,以和弦为基本单位,循序渐进、提纲挈领地逐步深入。展开,既有理论,又有具体指导,思路十分清晰。
五、写作规则的比较每本教材都有一些和声连接中声部进行的规则限制,如对于平行五八度(包括反向五八度)、隐伏五八度、声部的对斜、增音程、各类和弦的重用音、七和弦的解决等规则,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上各本教材对于同一规则的限定要求却不一样,存在着差异。
六、习题式样的比较习题写作是和声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出于不同的教学理念,不同的作ก者在习题的安排上也会采取不同的方式。
勋伯格的练习方法,虽然有很大的优点,但缺点也相当明显:习题全部用全音符,而且没有小节线。这在开始阶段仅仅训练声部的排列、连接时并无问题。但在训练和声的结构划分——半终止、全终止时就成问✫题了。更重要的是,有一些必须与节拍、节奏联系在一起的和声进行,如四六和弦,就更无法处理了。因为区分四六和弦的一个重要依据是节拍特征:倚音、留音是强节拍上的和弦,经过音、辅助音、先现音、换音等是弱节拍上的和弦。小节线的消失,节拍强弱的划分就失去了依据,一些四六和弦的性质也就难以确定了。依照勋伯格的理论,其余四本和声教材所采用的均为“落后”、“错误”的教学法,无一幸免。欣德米特首当其冲。因为他不仅采用了数字低音,还采用为指定旋律配置和声的方法,更有甚者,还有同时指定旋律与低音的方法。辟斯顿基本都采用为指定旋律及低音配置和声的方法。另外还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把一首作品的片断简化为四部和声,然后在这个简化了的和声框架上,用原来的节奏、和声关系作新的构思。杜勃阿基本上都采用旋律题、低音题的方法,但也有不少数字低音。斯波索宾等人的练习方式以旋律题、低音题为主,还间插了一些发展题,即给出第一乐句,让学生发展第二乐句,构成完整的乐段。另外还有分析题、键盘练习,式样较为丰富。
这些和声学专著范畴,不仅在西方,由于它们都有了中译本,在我国均有较大的影响。但在我国音乐院校的实际教学中,与斯波索宾等人所著的《和声学教程》相比较,却很少被应用。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需要对该学科的基本原理、属性作全面、深入的阐述,同时又需要高度的体系化,有循序渐进的可操作性。因而教材是某一领域实践的结晶,是对该领域规律的总结与提炼,同时也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并影响到教学法的实施。和声教材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编撰,不同的编撰方式也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无论是勋伯格,还是欣德米特,他们的教材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并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因此,教材也具有自身的社会、文化属性。这势必会影响到人们在选择教材时的价值取向。本文通过对和声教材的比较、分析与联想来对教材的性质及相关特性作进一步的研究,探索教材与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的适应性,以便适用于当前的和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