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英语教学中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反映及文化导入的意义
一、引言
独立学院大学低年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多数英语基础较差,英语交际经历基本为空白,很多学生初入大学英语课堂,对英语学习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与热情,但如果教师总以一种知识性讲解的固化模式教学,学生很快便会厌烦,失去兴趣,学习的欲望也会由热渐冷,这说明,要想使大学英语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教师就必须实现角色的转变,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其学生群体活跃,思想前卫的特点,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背景知识,掌握并遵循语言教学既定的理论依据,进而收获既定效果。
二、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
80年代初,由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在第二門语言的教学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一理论把语言学理论和语言教学结合起来,认为第二门语言是通过理解,接受,习得三大阶段才可能习得的。要达成这个目标,教师首先应该给学生进行文化层面上的输入,也就是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公式i+1,从相关的文化着手扩充背景知识含量。这就同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学家罗伯特拉多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提出的观点如出一辙,该书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地学到语言。的确,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语言离开文化无法形成,更无需谈理解、升华和发展文化了。语言表达形式究其根本始于文化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注入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二语习得的兴趣和收获都是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法。
三、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表象
文化的研究内容极其丰富,根据《词海》的解释,文化从狭义来讲,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各社会独特的文化源自于其本身独特的风俗、习惯、信仰、机制。语言则是源于这些独特文化的独特的社会现象,每一种语言都代表着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即使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国家,地理位置的不同也承载了不同的文化,甚至在同一个国家,使用不同的方言代表着各地区的文化也有不同。
最典型的就是印度和中国这两大文明古国。印度由于其历史原因一直以来使用印地语、马来语、英语等15种语言,1600多种方言,每一地区的人民的语言、举止、风俗均有所不同。例如,印度北方妇女不同意时摇头,而在南方摇头却代表同意,若不了解这一风俗,尴尬就会成为家常便饭了。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语言文化都是特立独行的。例如:西藏人认为人死后应该天葬。即让鸟将尸体啄光才表示升天了,而中国其他地区的人则认为这种安葬方式是对人的一种侮辱,是很残酷的。个国家不同民族尚且如此差异居多,更何况两个国家呢? 所以要研究中英文化在语言上的差异就要对这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表层和深层结构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特别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文化传统,历史习俗,宗教地域等各方面的因素都有一定了解。英汉民族的语言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不同而体现出各自的民族色彩。
1.中英传统观念和习俗差异造成语言上的差异。不同的民族对一些具有文化意义的动植物的认识往往有很大差异,故而产生了丰富的联想,使英汉中的某些词产生了褒贬、好恶、悲欢等浓郁的感情色彩。
英汉习俗中对动物的态度的不同源于深层的文化内涵。例如:在汉语中龙被看成神,是一种象征着吉祥的动物,是权力的象征。而英国人则把dragon看作是一种凶残肆虐的动物,是邪恶的象征。汉语中的猪被看作好吃懒做,贪吃贪睡的象征,而英语中的pig则被认为是人类的朋友,是憨厚忠诚的象征。汉语中的驴是倔的代名词,而英语中donkey则是foolish的象征。
英汉中某些植物词寓意也很深刻。例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在中国人心中象征着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而对于英国人来讲,这只是三种普通的植物.杨柳在中国代表着优美以及轻浮,而在英国willow则代表着悲伤的命运。
2.中英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而产生的语言差异。英汉民族的同一个词,由于其社会历史背景不同,会让人产生截然不同的联想,例如:由于圈地运动延续下来的贵族对农民的歧视,peasant含有教育水平低,保守狭隘之意。而在中国大部分人都是农民,农民代表着勤劳,勇敢,中国的战斗力量的堡垒和支柱因此我们不能只注意词语表层字面的含义,而忽视了其他文化特性制约的深层意味。
3.中英历史文化背景典故有别而产生的语言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由于中英两国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却意义深远,往往不能从字面意义去理解与翻译。
倒유如:英语中的Pandora's box,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潘朵拉的房子,而应该理解为某过程一旦开始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解决不了的问题。它源于希腊神话,美女潘多拉是宙斯用黏⌘土制作出来的第一个女性,因为受惩罚,被罚下凡间,宙斯给了她一个装满罪恶,不幸,灾难的盒子带入凡间,当盒子被打开时,纯洁的人类从此充满了灾祸。
汉语中的典故同样来自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等。如愚公移山、邯郸学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三顾茅庐、朝三暮四、过五关斩六将等等这些词语都是与汉文化紧密联系的,具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
4.中英宗教信仰的不同而产生的语言差异。英汉两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自然体现在语言上。英语文化的根基主要是基督文化《圣经》。与之对应的是在我国的佛教文化,两种文化在思维、习惯、语言表达形式以及词汇含义上都有自己的特色,而这些习语经过长期的使用,其蕴意已经远远超过了宗教词本身的含义。例如:《圣经》中的习语the still small voice(良心的声音),the apple of my eye(掌上明珠)汉民族所信仰的佛教和道教中也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临时抱佛脚等。若不了解英汉民族在宗教上的差웃异就会产生错误的联想。例如,英国人用end of the world(世界末日)表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它源于基督教,表示在世界末日,所有的人都将接受上帝最后的审判。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魔鬼入火湖。而对中国人而言,世界末日则代表人类即将毁灭的那一日。
5.英汉语言表达方式不一而产生的差异。习语是受文化制约的。习语由于其来源不同,而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同一意思在此文化中这样表达而彼文化中就可以是另一种表达方式,如汉语中胆小如鼠,英语中不不能译为as timid as a mouse而应该译为as timid as a hare。虽然鼠在汉文化中是胆小的象征,而在英文化中却是安静的象征。所以as quiet as a mouse表示静若处子。最可笑的是曾经有人把the milk way译为牛奶路,而实际上它的意思是银河。所以,了解中英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对于了解文化的差异也是极其重要的.
由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思想基础、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在不同的文化间进行语言交流,如果任意拿自己的东西去代替别人的东西,得到的不会是文化,而是文化的凝血,这正是文化的多样性给語言带来的差异和障碍,要消除这些差异不仅要精通原语还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
四、在独立学院外语教学中加强文化及文化差异的导入
我们研究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反映,目的在于督促英语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独立学院学生的外语学习过程中,往往机械地记忆词语,不会挖掘其隐含的意义,更不会理解其文化内涵,以至于学生即使懂得词汇的汉语意思,也只是字面意义,最终导致偏误和困惑,引起文化上的不解和冲突。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完善文化的导入呢?
首先,教师自身应该具备深刻的跨文化意识,对跨文化交际和比较文化差异有深刻的造诣,大量涉猎各种知识,丰富自身的才学和文化修养,跳出所教授的课本的知识文化背景框架,通过电影、照片、PPT,杂志等媒体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或者请旅居国外的人给学生讲在国外的见闻和经历;或者请外教就外国文化▼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当学生学习了一定的文化内容以后,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时候开展一些⌛较为系统的文化背景知识讲座,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文化规则极其文化内涵,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其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英美概况、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内容的文章、书籍、图文,使学生们通过大量阅读,进行细致观察、分析和总结,找出两种文化的异同,并讨论、交流,最终达到运用自如、入境问俗的自由境界。
其三,教师要尽力去营造英语交流的语言氛围,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习惯成自然,方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语言的教与学决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了解该国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国家体制、风俗习惯、道德标准、人文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就无法真正学好并掌握英语,势必会造成学习上的低效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吸收英语中所蕴含的优秀文化,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途径加强文化的导入,使英语的教和学成为有益、有趣、有效的活动,保证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