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中等职业学校创新型“人本德育”改革研究
"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任重道远。面对社会转型期的多元价值取向,中职德育的改革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遵从一定的创新原则,将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实施方式进行实践化创新。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以人为本;德育;创新
“如果教育要继续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体,能够运用智慧和精力去满足个人的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它就必须克服自满和墨守陈规的特点,教育必须经常检查它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与时俱进、不断革新的教育,其改革与创新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理念推动实现中职德育目标、内容与实施方式的创新。
一、中职德育改革的基本原则
中职德育改革是在实践与理论的探索中不断推进的,在创新德育特色同时,职业教育工作者们应对其改革的基本原则加以明确。
(一)中职德育创新是“温和”的与时俱进过程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必须是“温和”的、相对稳定的开拓创新过程。德育改革措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动摇,同时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及时跟进党中央和国家提出重大的新理念和新要求。将中职德育的创新性特色具体体现在针对性较强的德育内容和时效性较强的德育方法的改革范畴之中。但同时必须注重对中职德育改革步调加以温和地理性控制,保持德育工作的相对稳定和创新性改革的承接。
(二)中职德育改革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过程
中职人本德育创新的基础是德育理论与中职教育实际的关联性。中职德育创新必须有理论的支持,而德育的理论创新又必须通过实践检验,德育改革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处理好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的关系。这是德育创新科学性和方向性的有力保证。
(三)明确“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做好中职德育工作的先导
明确“以人为本”的中职德育理念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关键之所在,这要求德育以学生为基本出发点,把学生看作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丰富个性的人,进而来确定德育工作改革的态度、方式、方法,人性化分析、思考和解决德育实践活动的具体问题。将“以人为本”作为中职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正确认识中职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尊重中职学生的人格和价值,重视中职学生的全面性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研究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发展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
二、中职德育理念的人本化溯源与德育目标人本化创新
(一)中职德育目的根本性指向是学生的人本回归
中职德育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德育的指向性问题,其探究需要通过德育理念的人本化溯源。学生接受德育等一切教育活动,是为了“人要活得像个人的样子”,这是现实化的人本期望。而从马克思观点而言,“人的最高本质是人本身”,人是“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从心理学视角而言,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人的最高需要即是人的自我实现需要。从哲学视角而言,“自我实现”也就是人的本质特征的实现。人的终极价值追求便是“成为人”,人的其他一切价值追求都是为了把自己创造成为真正的人。人的最根本的需要就做成一个“人”,人们所接受的教育活动的目的指向就在于获得人的本质、实现人的价值和完成人的使命。所以,德育形式的存在是以人的本质化回归为目的的,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根本性指向是学生对于人本价值的追求与回归。
(二)中职德育理念创新实践指向是在德育生活化中发展学生人格
中职德育的实践性含义在于对中职学生的人格的进行基于现实性生活的构建,是对未来职业人超越自身现实的塑造过程。中职德育的理念创新实践目的指向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创造。
人的生活价值是其它一切活动的前提。人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需要生存发展,生存价值和尊严尤为重要。人本德育在理念上从生活实际出发,遵循人的生活规律,为人的生活服务,同时也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中职“人本德育”在理念创新上坚持将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将德育生活化。人本德育理念创新的实践在于实现德育与学生有意义的生活的合理联系与互促。其一,中职人本化德育转变传统的德育思维,将德育实践建构在学生的日常化、生活化、基础化的真实生活之中。其二,中职人本德育生活化,需要对于生活世界中政治生活对日常生活的作用加以辩证认识和合理遮蔽,使学生的日常生活状态显露出来,并以此为德育实施基础。其三,人本德育生活化不仅仅是将德育简单等同于学生日常生活,而是从国家的政治大局着眼,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实践性工作基础和工作指向,对于学生的生活发挥着引导理性生存价值与提升生存意义水平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在一定的生活化环境中,通过德育教活动与学生的主观思想产生共鸣而实现的。其四,中职人本德育应加强学生的岗位职业道德教育,并将其融入到实践性的德育生活之中。
这样的人本德育生活化过程之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科学化生成和创造性建构。"
(三)中职德育目标创新关键在于人本化定制德育目标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各类职业学校德育的总体目标,“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
基于人本化理念的中职德育目标,需兼顾传统性和时代性、层次性和延展性等双元特性。在总体德育目标之下,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具体情况与特点,分解和延展出人本化德育工作目标,即定制德育活动培养中职学生思想品德的水平预期和规格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的人本化定制的创新关键就在于将用外在的束缚人、禁锢人的、谋求短期德育实效的德育目标,改变成从个人出发、创造条件来发展人、追求内在的、自觉的、长期的个人和社会和谐进步的德育目标。
三、中职“人本德育”内容创新
(一)德育内容个性化创新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支撑下,将传统的、共性化的德育内容创新成为符合学生个性因素的德育ถ内容,因材施教。在传统的中职德育中,教育内容多为共性化、统一化的思想道德规范。但是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和心理状态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德育内容忽视学生个性存在,只☢是强调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和共性规范的制约,则会让中职德育背离“以人为本”的理念,禁锢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丧失可持续性发展的机会与动力。所以,对德育的内容加以个性化创新,使学生在共性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人本德育”。
(二)德育内容职业化创新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中职德育内容的职业化改革与创新不可小觑。职业是人的生存和发展基础,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中职学生作为未来的职业人必须具备成就其自身职业发展的各种能力与素质。中等职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技术与技能等显性能力培养的同时,职业道德方面隐性素质的教育是学校德育必须承担起来的重任。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中等职业教育德育的特色,更是中等职业教育德育的重点。中职人本德育内容的创新与改革必须关注职业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德育职业化,强化各项德育内容的职业指向性。
在社会转型期,中职德育职业化创新更是应对社会转型期多元化价值取向和规避职业道德危机的有效策略。由于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均发生了深刻变革,经济的多样化使职业格局也随之多样化,更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同时也伴生出许多不和谐因素,职业道德危机现象此起彼伏。不容乐观的社会环境对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塑型造成极大冲击与干扰。那么在新形势下,人本德育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的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人本德育内容的职业化构建与创新必须对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取向做出应对,尤其对于社会中的职业道德危机实施有效的规避策略。
四、中职“人本德育”方式的拓展与创新
(一)构建教师与学生“双主体性”的人本德育模式
从德育主体性理论层面而言,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在性质和内容上是一致的,“双主体性”德育方式是科学化实践的应然状态。由于教育者主体性和受教育者主体性都是人类主体所具有的类特性、类主体性的个体表现形式,都是主♂体相对于客体而特有的,在实践、认识活动中都表现为意向性和目的性、意志力和自由感、积极性和建构性。德育体系中的学生是德育施加主体(即教师主体)指向的价值目标,教师主体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德育活动,使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思想信念,外化为学生的行为言语,从而形成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
但是,在传统的中职德育实践方式中,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所处的地位和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冷落。所以,中职人本德育方式改革与创新就是要构建出重视学生主体性、双主体共同促进发展的德育方法与模式。
1.构建德育双主体平衡化的师生关系。德育双主体平衡化关系构建是德育两个基点的有机统一 —— 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 “价值引导”是德育本身的内在规定性,是德育存在的合理性依据;“自主建构”,即是学生的精神世界是自主的、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非外部力量模塑。教师主体性的充分体现是价值引导,引领学生走上德性生成之路;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体现在德性生成之路上感悟和体验自己的道德生活,自主建构其精神世界。
双主体平衡化的德育师生关系是互促、交互式共在关系,这使得人本德育发挥显著的人格培养功能。双主体平衡化的师生关系与以往师生关系相比,在性质上发生了根本变化,“非正式、平等性、灵活性、适应性、创造性将取代追求正式性、权力性、官僚性、僵化性和线性思维模式的传统价值观”。教师在与学生的平等、真诚交往中,卸下传统德育赋予教育者作为社会权威代言人的角色面具,突破教育者主体性发挥的瓶颈,高效启迪学生的主体性智慧。对学生而言,自身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和创造性的解放都意味着智慧的增长、人格的完善与发展。"
2.实施双主体的渗透式德育教育方式。双主体的渗透式德育方式是对传统的大规模灌输式德育方式的创新。传统的德育方法是灌输式的、非共鸣式的德育。在信息时代中,灌输式德育在基础性理论传授中是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面对二十一世纪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社会生活,中职灌输式德育方法造成学生实践体验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缺乏、使学生形成抵触和逆反的心理等缺陷日益暴露出来。因此,中职德育工作必须从传统的大规模灌输式教育模式向双主体的渗透式德育方式转化。所谓双主体的渗透式教育,就是使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诸多方面,在充分调动双主体性的活动中,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育。
3.师生共建校内人本德育网络。在中职德育实践中,对学生有着实际影响的是其在校生活与学习环境。因此,中职人本德育应充分挖掘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性优势,营造与优化校内德育氛围、环境与人本德育网络。教育者们共同参与人本德育实施体系,贯通主、辅德育渠道。校领导、教师、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等,齐心合力,利用课堂、食堂、会堂和住宿场所、文体活动场所的管理,搞好校风、学风和师德等精神环境的具体化建设。将人本德育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全场所,切实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本德育格局,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精神动力,达到情感上的无形化共鸣。这种充分发挥师生主体性价值的人本德育方式,渗透到学校环境和日常活动之中的,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是非价值判断,更在感受和判断中受到德育熏陶,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由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参与,由外在的压力变成内心的感受,这样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二)充分发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化优势
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肩负着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人才的重任,对于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其核心任务之一。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模式的德育实践化优势,即工学结合过程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职业环境优势、利于学生自主性发展的条件优势和充分“知行统一”的途径优势。中职人本德育应借助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化优势,积极拓展与创新“人本化”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方式。
首先,在中职“人本化”职业ღ道德教育中合理渗透企业文化的元素。譬如,合作企业管理人员对将要入职企业的顶岗实习学生进行岗前培训,旨在使学生对企业文化有初步认识;学校对进入企业之后的学生企业文化的学习与体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恰当吸收企业文化并营造出符合文化氛围的车间布置环境等。
其次,在学生的职业岗位实践中加强人本化的职业指导性教育。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中, 德育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形成合力,加强职业精神职业化引导,使学生在职业岗位上体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规范。同时指导教师们强化对于学生调整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指引教育,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就职业发展方向、发展措施、综合能力提高、就业岗位等进行指导帮助, 使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更符合实际, 以使学生能实现由工学结合向就业的顺利过渡。
第三,整合与扩充校企双方的职业道德教育队伍
以原有的学校师资队伍为基础,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双方的职业道德教育优势,广泛整合、扩充职业道德教育力量。其中,中职院校的专业理论指导教师、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德育课程教师和辅导员等是职业道德教育力量的主体;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车间带班师傅等是职业道德教育队伍的重要扩充;另外,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将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成功人士等人才资源纳入职业道德教育队伍,建立一支不断更新的、编外职业道德教育团队。
(三)人本化运用网络信息化教育手段
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是成就信息时代的最好工具,互联网不但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也改变了人们以往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对青少年的成长和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中职德育实践者应积极占领网络前沿,加强网上德育教育在当代是重中之重。作为中等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者,既要具有较高的德育理论与实践经验,又要灵活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并能进行网络操作,制作一些思想性高、教育性强、趣味性浓的德育课件用于德育网络教育,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特点,使德育教育更加生动活泼,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传统教学手段的越来越制约了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在日常德育教育时,教师要努力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克服德育教育只是讲点大道理、不需要网络信息化的观念。如果,要使德育教育真正有吸引力、生动、活泼,必须应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多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手段。利用多媒体手段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减轻学生的心理负ล担;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焦点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主导地位。从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教师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德育教学有着浓厚而持久的兴趣。因此,在教育学生时,德育教师要积极借助于声像、互联网,使德育教学活动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中职德育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引之下,不断改革和创新德育目标、内容与方式,也才可能提高德育工作的综合实效,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培育出人格健全的未来职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