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人才状况调研思考

时间:2025-01-14 12:36:3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引进人才状况调研思考

在我们的组织工作中,不知道是由于人才缺乏还是难以发现人才,或是别的什么原因,有些民革组织不能按照中央或省级组织的布置如期换届的主要原因,竟是在这些组织中难以选出使各方面认可的主委人选。对付这样一个问题,有关的领导部门总会不约而同地把视线凝聚到最后一处,把希望寄托在最后一着,那就是在数十甚至上百的民革党员之外,寻找一个在当地有一定社会影响和声望,基本符合民革党员的条件,各方面素质不错,又能被有关方面认可的人,以超常规的速度加入民革组织,然后一举成为一个组织的主要领导。这种前有先例,今有♫效者的做法,已被称之为引进人才。

老实讲,有关的领导部门视一个地方一个组织具体的真实的情况,经过慎重考虑而采取一定的超常规措施(包括引进人才这种措施),不仅是积极的而且是必要的。就此而飞短流长地议论,大惊小怪地说三道四,绝不是真正关心我民革事业所持的态度。

同样老实讲,如果我民革所有的组织以及和这些组织相关的领导部门,都不在培养后备力量造就接班人上认真下功夫,目光短浅,得过且过,不注意吸收人才,以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消极态度,一味效仿某些组织引进人才的做法,用这种近乎无奈的办法来对待我们严肃生动的民革事业,那么,我们的组织将会毫无前途可言,参政党所应有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参政议政,为祖国统一做贡献将无从谈起。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所幸还能够安慰我们的是,一些引进人才的组织整体面貌在引人注目地好转,各项工作在有声有色地开展。这些新人以他们高尚品质、渊博的知识、广泛的社会交往及谦虚谨慎的态度、扎实有效的工作,在短短的时间里便赢得了广大党员的信赖和支持。他们以自己的实绩表明:他们无愧于“人才”二字。领导部门把他们引进民革组织是正确的。

但,欣喜之余,我们切切不能不注意另外一种与上述情况截然相反的现象:一些引进的新人,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在突然担任了以前连想也未曾想过的领导职务之后,不思谦虚上进,而是脱离群众、趾高气扬,不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而是主观武断➳、意气用事,✈实事求是之心全无,哗众取宠之意极盛,致使党员意见纷纷,组织的各项工作难以有效地进行。

诚然,这两种情况的出现,仅仅是一种客观表现而已。既不足以证明引进人才的措施就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不能由此断言这种做法毫无价值。事实上,即使采取其它措施,以上两种情况也照样会出现。但是,撇开这些实际效果不论,就这种做法本身而言,难道不给人以一些启示,难道不值得我们思索一番吗?

古人云:“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民革中央就培养后备干部作过三令五申的指示,这是很有远见的。遗憾的是,我们有些组织却始终没有认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我想,对于一个组织的一届领导☿,任期内的工作纵然千头万绪,但积极用心地吸收人才、全心全意地培养造就接班人,应是一项贯穿工作始终常抓不懈的大事。以主要领导为首的班子,应以对我们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取得当地统战部的支持和帮助,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尽可能良好的条件。对素质高的党外人士,要进行耐心诚恳的说服工作,把他们吸收进我们的组织;对有培养造就前途的现有党员,要精心培养,给以锻炼的机会。倘能如此,无论如何也不会出现连换届人选都挑选不出的尴尬局面。之所以到了这步境地,如果说我们的领导还不至于心胸狭窄、忌贤妒能的话,那么,至少可以说他们没有培养后备干部的意识,至少可以说他们没有认真执行民革中央培养后备干部的文件精神。其结果只能是耽误人才。

古往今来,人们常叹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我们的组织是有千里马在,那么我们的领导善作伯乐吗?敢作伯乐吗?能作伯乐吗?伯乐能透过满身泥泞、骨瘦如柴的外表,一眼识出那匹千里良驹,我们的领导能吗?这需要能耐、需要素质、需要勇气、更需要胸怀。没有吸收培养人才是对事业不负责,有人才而没有发现或不敢发现则是一种更大的失职。不客气地讲,极个别的领导,尽管自己平平,但对别人却是另眼相看。求全责备,横挑鼻子竖挑眼,左看右看不顺眼。甚至在一些小节问题上纠缠不休、抓住不放,只见树叶,不见泰山。他们自以为是在为革命事业精心选人,“让他们成熟成熟吧”成了他们不负责任的借口。殊不知人无完人时,金无足赤日。无情的时间只能使我们的干部该得到锻炼进步的没有进步,该发挥作用的没的发挥作用。这不免使人想到《资治通鉴》上讲得故事:战国时卫慎公明知苟变是将才,但却因为他以前做官向老百姓收租子时,曾经白吃过人家两个鸡蛋,就不用他。“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万幸的是在谋士子思的劝说下,卫侯最后还是启用了能统五百乘兵马的苟变。虽说是个庸侯,但还没有庸到动不动摆出“吾意已决,不必多言”的架子来,还不至于顽固不化令人讨厌。

“朝庭有人好做官”。这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恶习。今天,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干部的“四化”标准。公开竞争,择优录取,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可以说在选拔聘用干部上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前所未有的广阔道路,并且可以相信,这种选拔干部的机制将会日趋完善。尽管如此,使用选拔干部问题上的不正之风还没有在中国大地上彻底根除,利用所拥有的职权,不顾大局,以个人的好恶对待干部,压制真正人才的现象在社会上并不少见。极个别领导,唯我独尊,自有选人标准,谁顺从听话,不违抗我的意志,我就认为你是人才,于是就竭力地推荐你、提拔你,不必论德能勤绩。谁敢提意见,不顺我意,常常锋芒毕露,我认为你就不是人才,就可以对你置之不理。由此造成了被推荐的人,群众并不满意,有关方面也难以认可,而真正受人拥护的人,有时却不被推荐。

不管是不懂得培养人才还是无惠眼难识真才,不管是心胸狭窄不敢启用入才,还是以个人偏见选择人才,都会使我们的事业受到损失遭到挫折。我民革的事业是中国千秋大业的一部分,谁也不能怀疑这一点。让更多的人才进入我们的组织,让更多的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让更多的人能在宽松的环境中施展才干、同时不断进步,是我民革事业之所需,也是中国大业之所需。大胆地、真诚地或许是偏激地根据某些现象进行一些思索,以便引起各方웃面的注意,对我们的事业是有益的至少是无害的。这些思索是否正确,是否恰如其分,那另当别论。纵然被认为是奇谈怪论,但我是真诚地为我们的工作着想、为我们的事业担忧,这就是写作的初衷和指导思想。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