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大在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第一次把和谐社会的内涵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个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科技文化等发展水平还不高。在国内,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社会结构的变化加快,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需求更趋多样,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我们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对一些复杂、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国际上,我国改革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又面临着来自外部的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军事等方面的严峻压力。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要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办好国内的事情,提高我们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能力,始终保持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
第一,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和谐
胡锦涛同志指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实现经济发展和谐,必须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五个统筹”,努力消除可能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
一是要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解决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够平衡的状况。在我国,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国家重点扶持的592个穷困县,80以上的在中西部地区。从去年全国GDP的比重看,东部占60.5,中西部占39.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84年为1.7:1,,20xx年扩大到3.24:1。如果考虑到福利、生产成本支出等因素,实际差距可能为5到6倍。区域和城乡发展失衡,既影响现代化建设全局,又影响社会政治稳定。要搞好统筹兼顾,处理好城乡发展悬殊、区域发展失衡、对外开放水平较低的状况,着眼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内外之间的关系,驾驭发展全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平衡发展,实现发展与开放的良性互动。解决地区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一方面,要鼓励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并继续发挥优势,带动全国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支持和帮助内地发展,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解决城乡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要重点解决“三农”问题。去年以来,党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采取了更有力政อ策措施,努力解决城乡差距,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8。明天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原定五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三年就可以实现,将彻底改变两千多年来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
二是要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方式不够和谐,突出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十五”前三年,每增加1亿元GDP,需要固定资产投资近45亿元;我国每增加一万美元GDP,消耗的能源分别是美国的4.7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我国每增加一美元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倍,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有16个在中国。因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转变,容易导致经济增长大起大落,难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只有在既快又好地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速度与结构的相统一;必须以改善质量为关键,促进速度与质量的相统一;必须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促进速度与效益的相统一,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尽可能小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三是要解决好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保护方面出现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黄河出现断流、淮河遭污染、云南丽江自然景观遭破坏等等问题,虽然投入了巨额经费进行治理,但收效仍然不大。今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抓紧解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表明了中央政府解决好生态环境的决心。
第二,要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实现社会环境和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全社会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越来越强,对我们党和政府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能否维护和实现好社会公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重要。
一是要坚持兼顾公平促进和谐。不公平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受到不公平待遇,大都是要抗争的。如(作者注:此处为一集中上访的例子,集中反映的问题分类及分析)现在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差别扩大,分配不公严重影响社会和谐。不解决收入分配差别过分悬殊的问题,社会矛盾也会越积越多,社会冲突就不可避免。因此,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解决好分配收入不公的问题,创立较为完善合理的三次分配体制。一次分配主要考虑效率,二次分配重点兼顾公平,三次分配进行社会救济。运用体制、机制、政策、税收多种手段,依法保护合法收入,打击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形成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的分配机制。
二是要努力创造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现象中,有相当一部分问题出在法治上,有些地方执法人员不能严格依法办事、依法办案,有的漠视法治,法律意识淡薄。因此,要实现和谐,必须加强法治建设。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要不断加强法制宣传,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制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三是要实现和谐相处,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当前,我国不同的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有其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行为模式、不同的利益诉求,会存在各种形式的利益纠纷和矛盾,这是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之一,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冲突,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由于当前社会上利益差距引起的不满增多,矛盾的冲突时有发生,(作者注:此处为一起成功化解矛盾的例子)由此可见,要利用一切社会资源,建立健全疏导、协调、分解社会矛盾和纠纷的体制机制,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序。
第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现政治环境和谐
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及时处理各类人民内部矛盾,让群众安定和谐地享受发展的成果。不要让人民内部矛盾“滚成雪球”、“聚成火山”,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影响到执政党的基础。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关心群众利益。党的方针和各项工作部署只有得到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取得成功。而要得到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就要给群众带来ล实实在在的利益,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发展和创造政绩的根本目的。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好群众的收入是否增加、退休是否能领到养老金、下岗了能否再就业、孩子能否上得起学、生病了能否看得起病、利益受到侵害能否得到公正处理等等问题,任何一项改革发展措施的制定都考虑到是否符合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实现了群众的利益,群众才会真心实意地支持和拥护我们,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稳定。(作者注:此处为一成功解决突出问题的范例)
二是要推进改革发展,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在改革发展中,要坚持“为民、务实、清廉”,达到富民、安民的目的。为民,是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谋划发展时,我们要首先考虑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务实,是我们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让群众富起来。清廉,就是要在生活、工作中,处处坚持清正廉洁,自觉抵制腐败。只要我们在推进改革中,坚持“为民、务实、清廉”,才能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无私地为群众谋利益,才能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作者注:此处为政府牺牲某些利益,为民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
三是要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与人民ฑ群众的沟通和联系,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对棘手的问题,要采用说服教育、协调沟通的方法,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力求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保障群众安居乐业,化解群众的意见和不满,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作者注:此处为联系实际的实例),因☭此,要建立和完善群众联系制度,组织好、协调好群众的事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四是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有利统筹各方,广纳群言,兼顾利益;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有利于我们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各种社会政治关系的和谐。
此外,要大力发展先进的文化建设,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因此,要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努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开展各种先进文化培训,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促进人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要正解处理、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虽然不是我们哪一个领导、哪一个部门独立能完成的事,但是,如果我们的每一个领导,每一个部门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上,都能够充分地考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能够考虑到如何以我们的工作去创造和谐音符,而不是相互推诿责任,更不是制造差距、激化矛盾,我们的社会矛盾就会少一些、社会积极因素就会多一些。因此,我认为,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我们每一个国家公务人员密不可分,我们的国家机关各部门,我们的国家公务员,都应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只有这样,我们的人民才会回归对党对政府的信任,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