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基础》学习心得
12月3日到12月23日,用了20天的时间,我学习了我大学的一门课程的教材——《文艺理论基础》。
为什么会想到重新学习这本书呢?有两个原因。
一是去年听优秀的前辈杨老师讲古诗,讲到一个点是“含蓄”的写法。于我而言是新鲜的,我并不熟悉这方面的内容。于是我从这本书里找到了相关的知识点看了一下,但是由于要学习的内容太多了,我没有通览这本书。
二是今年李校长要求我们读叶老的《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刚翻开书我就看到这几行字,引起我的深思。
“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
这几句话简单明确,切中语文教学的要害。对比自己的教学我反思,第一点做得还不错,第三点正在努力研究努力做,可是这个第二点,让我有点心慌,欣赏文学的能力……这个能力,似乎我做的并不好并不够,因为我对文学作品的优秀的欣赏似乎只是止于印象,太模糊,太笼统,这样给学生教肯定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你总不能对学生说,文学的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我还站在讲台上教什么呀?
就这样,我从我琳琅满目的书架上选定这本书作为我十二月的学习内容。
而这二十天,它也从未让我ง失望。虽说它是一本理论书,但是,大概是我有一定的积累了吧,大概是我到了一个需要理论的阶段吧,我从本书中读到的语句都让我觉得欣喜,珍贵,字字珠玑。它好像把我对文艺作品的模糊印象一下子点透了,提炼了,总结了,让我觉得沉甸甸的全是干货,看得特别过瘾。每每看到精彩处,都想拍案叫好,忍不住想要跟别人分享我的喜悦。而且本书的理论都联系了鲜活的文艺作品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所以,一点也不晦涩。
从这本书里,我了解了五大古典小说的结构方式各不相同:《西游记》是直线型,《三国演义》是网状型,《水浒传》是串联式,《儒林外史》是锁链式,《红楼梦》是辐射型,了解了《三国演义》每次大战前总要写一些诸如饮酒赋诗,花前月下一类轻松活泼的场面作为铺垫,收到欲抑先扬、对比衬托的效果……虽然我也在读书,但是说实话,这些东西没有一定水平是概括不出来的。文艺理论恰好弥补了我这方面的知识短板。
我还了解了伟大作品的典型形象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典型性是衡量艺术形象成功与否的一个尺度,我才知道为何鲁迅笔下的阿Q那么有价值;同时也对文艺家的创作有了更多的了解,“文艺才能要想提高,没有捷径可走。最主要是多观察,聆听,阅读前人杰作,仔细揣摩其间所隐藏的新意与技巧,同时还要反复练习。”
目前刚刚读完,最直接的关于教学的帮助有两点,一个就是我经常带着孩子欣赏的精彩对话从戏剧里学是最好的,因为戏剧语言是非常有特点。另一个是音乐欣赏就是要写出心灵中的视觉形象,这不就是如何写音乐的最直接的指导吗?
我还有个疑问,我国古典文艺理论大多停留在即兴印象式的评点或简略感悟式的泛论上,虽有精炼之长,却往往缺少理论应有的系统性,逻辑性,完整性。这个感觉我由来已久,总觉得我国的思维特点似乎就是这样,而西方人往往重数据、重分析。为什么呢?这究竟和什么有关系呢?ฆ
文艺理论可以指导文艺创作,提高作家、艺术家进行文艺创作的自觉性,科学性;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趣味;培养独立分析文艺作品的能力,有利于更好的进行文艺批评和艺术教育。上大学的时候,这门课是老师讲给我们听的。也非常认真地听课做笔记了,但是由于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经过时间的冲刷,真的所剩无几了。可见,书要自己读,知识要自己思考,才能真正地融会贯通,化为己有。这本文艺理论啃下来,我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必然会提高一个档次,我离我的文学梦也似乎又近了一点点。
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我很喜欢,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最坚决,最顽强,最持久的动力。而如今,成长和学习是我最大的需要,这样的需要化为动力,让我一本 ☻接一本书地阅读下去,也许这样努力也不会绽放,但是,每一天的自己都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อ点点,已经足够让我欣喜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