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导游范例
红旗渠风景区是国家AAAAA级景区,面积为五平方公里。红旗渠风景区是由红旗渠分水苑和青年洞景区组成,主要有红旗渠纪念馆,分水闸,络丝潭瀑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红旗渠导游范例,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有一项水利工程曾震惊了世界,有一首歌曾唱遍大江南北,有一种精神曾经激励了整整一代人,斗转星移,岁月沧桑,转眼间,红旗渠通水已经40多年了。逝去的是岁月,然而在您的记忆里,是否还依然还有关于红旗渠的记忆?今天,请允许我用一首老歌来作为我推介的开始。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
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电影纪录片《红旗渠》的主题曲。
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千军万马战太行,开始了引漳入林大会战。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一锤一钎,苦干10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了152座渡槽,建成了盘绕林虑山长达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
红旗渠的建成,使林县54万亩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红旗渠地势险峻,工程宏伟,它不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更是林虑山的一大胜景,被中外友人誉为世界奇迹、人工天河、中国的水长城、地球的蓝色飘带。在红旗渠工程刚刚上马时,就受到毛泽东主席的赞赏,并亲切地接见了原中共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70年代初,红旗渠工程胜利竣工后,周恩来总理曾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是南京长江大桥,二是林县的红旗渠。90年代,当人们重新呼唤红旗渠精神的时候,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景区主要有两个景点,红旗渠分水苑、青年洞。
首先我们参观分水苑景区。
分水苑又名分水岭,原名坟头岭。红旗渠总干渠在这里分为三条干渠,改名为分水苑。它不ღ仅是红旗渠三条干渠的分水枢纽,而且也是自然界的分水岭。岭南的水汇入洹河,岭北的水汇入漳河,分属两个不同的小水系。就是这个分水岭,在当年修渠时,让决策者和设计者操碎了心。因为如果出现设计错误,红旗渠水流不过分水岭,整个工程只能浇任村、东岗两个乡七八万亩土地;如果流过去,就能够灌溉全县五十多万亩土地。红旗渠首进水闸底高程为464.75米,分水岭分水闸闸底高程为454.44米,全长70.6公里,落差10.31米,1/8000的坡度,如果没有精确的设计,渠水流不过分水岭,林县人民勒紧腰带,拼命修成的总干渠就成了废渠,责任重大啊。当时杨贵老书记对水利局局长段毓波说:如果红旗渠水通不过分水岭,我们俩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向全县人民谢罪。直到总干渠通水成功,杨贵老书记心里才踏实了。
这就是分水苑牌坊,它宽11米,高9米,是1994年6月底落成的仿古建筑,正面分水苑三个大字,由原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题写。
走进分水苑牌坊,我们迎面我们看到的是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巨型浮雕。这组浮雕由安阳市园林设计室袁建国同志设计的,长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个。浮雕以林州人民战太行的群体形像出现,用磅礴的气势勾勒出一幅改天换地的斗天图。其中,既有凌云壮志的豪迈气概,又有雄伟壮观的战斗场面,站在浮雕前使人感到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整个浮雕分为四个场面:
1、林县县委发出引漳入林的号召;
2、技术人员实地勘测;
3、凌空除险;
4、千军万马战太行。
左面墙上的这六幅壁画介绍的都是红旗渠上的重点工程,因时间关系,今天我们不能一一到实ณ地看了,我在这里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
第一个画面是红旗渠源头。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山腰。是将漳河水引入红旗渠的枢纽工程。1960年3月,承担截流任务的任村公社青年民工,在一无大型机械,又无先进技术的情况下,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跳入冰凉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红旗渠内。
第二个画面是青年洞。该工程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红旗渠最艰险的工程。是当年青年突击队员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以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开凿的。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青年洞风景名胜区,被国家六部委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第三个画面是空心坝。一坝两用,上面过河水,坝心走渠水,渠水不犯河水,成功地解决了渠水与河水平面交叉的矛盾,是一座两用坝。
第四个画面是南谷洞水库。该水库于1958年4月动工兴建,1960年7月完成大坝主体工程,是亚洲第三高堆石坝,设计库容量为7750万立方米,年均供水3159万立方米,它既可以调节汛期洪峰,又可以在枯水季节为红旗渠补充水源,现在我们已把它开发为太行平湖景区。
第五个画面是桃园渡槽。它位于一干渠上,过去是个三用桥,即桥上走汽车,桥下流河水,中间一个暗槽,自北向南流渠水。现在为了解决城市人口用水问题,在暗槽内架设了一条输水管道,自南向北把弓上水库的水引入林州市,所以现在它变成了一座四用桥。
第六个画面是红英汇流。英雄渠建于50年代,红旗渠建成后,一干渠的水流至合涧镇与英雄渠汇合,水势翻腾,蔚为壮观。有诗赞曰:珠溅花飞雪裹玉,流激瀑泻浪逐波。闸开倾进琼浆液,两韵一渠唱凯歌。
现在,我们向右边走。请看这个雕塑,中间矗立着一根钢钎,一双手紧握钢钎,几把锤子交叉在钢钎上。它的造型非常简单,然而其寓意非常深刻。当年修渠就是凭着一双手、一根钎、几把铁锤干成的,正如一首歌中唱的那样:一锤一钎干革命,愚公移山志如钢。这就是这个雕塑的含义。
沿石阶拾级而上,我们来到纪念碑前。红旗渠的建成结束了林县水贵如油的残酷历史,它运行30年,水蚀风化,渗漏严重。1994年2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对红旗渠源头21公里处实施二期技改工程。这一工程很快得到各级部门和济南军区的支持,在济南军区两个工兵团和林州民兵团的通力协作下,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圆满竣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纪念碑,就是为这次技改工程所立的。正面由原国务委员陈俊生题写的碑名军民共建红旗渠技改工程纪念碑第二面是原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的题词军民情溢红旗渠第三面是中共林州市委、林州市人民政府为纪念碑撰写的碑记;第四面是李鹏总理在1994年3月写的题词军民情谊深,红旗渠流长。
这是红旗渠纪念碑。红旗渠纪念碑是1990年4月5日红旗渠通水25周年之际所建。通高2.2米,共6棱,每梭面宽0.74米,碑帽为仿古式屋檐护顶。第一面采用凹形雕刻形式,书写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手题红旗渠纪念碑六个镏金大字;第二面为红旗渠简介,精辟地记述了红旗渠修建的全过程;第三面为红旗渠示意图;第四面雕刻着毛泽东语录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第五面为红旗渠主要建筑物简介;第六面刻有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的碑文。
这是红旗渠总干渠分水闸。红旗渠分水闸是红旗渠总干渠分水枢纽工程,高楼耸立,雄伟壮观,正面楼顶上郭沫若手书红旗渠三个苍劲有力的朱红大字,在阳光下耀眼生辉。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最大流量25立方米/秒,全部开凿在峰峦叠嶂的太行山腰,工程相当艰险。闸门内奔泻出的两股激流,靠左分出的为红旗渠一干渠,沿林虑山麓到合涧镇和英雄渠汇流,纵坡为1/5000,过水14立方米/秒,灌溉面积35.2万亩;二干渠向东,到横水镇马店村,全长46.7公里,渠底宽3.5米,渠墙高2.5米,过水7.7立方米/秒,纵坡1/2000,灌溉面积11.6万亩;三干渠从上游500米处分出向东到东岗乡东芦寨村,全长10.9公里,渠底宽2.5米,渠墙高2.2米,过水3.3立方米/秒,纵坡1/3000,灌溉面积7.2万亩。
这里是红旗渠纪念馆,原为红旗渠纪念亭,建于1973年,在2002年改造为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纪念馆这六个大字是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题写。
序厅:厅内迎面墙壁上的题词是原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所题。厅中央这个沙盘模型是70年代ฉ在周总理亲自安排下制作的,曾长期在中国农业展览馆展出。在看过这个沙盘模型后,您对红旗渠就会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请先来看一下这个沙盘,这条蓝色的河流就是漳河,准确地说叫浊漳河。漳河分清漳、浊漳两条,到涉县的合漳镇合二为一,向下流入卫河,卫河入海河。所以漳河属海河水系。这两条漳河均发源于山西省。红旗渠的源头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的侯壁断山腰,河中横跨的这条溢水坝就是红旗渠引水坝。渠水从这里流到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一分为三。第一干渠、第二干渠刚才我们已经看到了。第三干渠分水处位于纪念亭的后面500米处。从总干渠源头到我们现在所在的分水苑总长70.6公里,其中在山西省境内是23公里。这70.6公里的总干渠整整修了5年,最为艰巨。红旗渠干、支、斗渠全长1500公里,如果加上田间的农渠、毛渠,总长度达4000公里,也就是8000华里!因此在七十年代,红旗渠被赞誉为中国的水长城,地球的蓝色飘带。
干涸历史:民以食为天,食从水土生,水是生命之源。林州市年降水量仅为800mm,且降水量极不均匀,7、8两月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境内的露水河、洹河、淅河、淇河均属季节性河流,全市属纯雨养干旱山区。光岭秃山头,缺水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解放前旧林县的真实写照。
这边展现的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民国初,任村镇桑耳庄村300多户人家,常年到3.5公里远的黄崖泉挑水吃,曾跌死、跌伤3人。民国九年大旱,泉水只有香火头那么粗,远近来这里取水的人越来越多。大年三十,老长工桑林茂起五更上黄崖泉,想趁早挑一担水回家过年,一直到天黑才❣接满一担水。新过门的儿媳妇心疼公爹,摸黑出村去迎接,由于天黑路陡,接过担子没走几步被石头绊倒,桑老汉花费一天时间担回家过年的一担水被倾了个净光。儿媳妇又气又愧,在除夕夜悬梁自尽。桑林茂怀着满腔悲愤,在大年初一埋葬了新婚的儿媳妇,带着全家逃水荒去了。
严重的干❤旱,加之旧的社会制度对人民的压榨和剥削,林州人民饱受缺水之苦、受尽灾荒之难。从明正统元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514个春秋,林州曾发生自然灾害100余次,大旱绝收达30余次,人相食5次。
据不完全统计,仅记载清光绪元年到4年,林州遭大旱民不聊生的悲剧情景的石碑有三十余通。姚村镇寨底村石碑云:三年间,无麦无禾。众所食者,树叶野菜,更有非人所食之物,亦皆和榆皮为末食之。人物失散,畜类凋零,当困苦之时,而能自植其生者,盖亦鲜矣。,死于道路者,人且割其肉而食之,甚有已掩埋犹有刨其尸割其肉而食之者。十分之中死六七。河顺镇塔子驼村一石碑同样记载了光绪三年的旱灾惨景,柿叶甘土,具当饭餐,幼女出卖,一两串钱,人吃人肉,遍地不安,皇上放赈,人死万千,荒年如此,刻石流传。凶荒若此,则人安有不死之理?石写的历史较墨写的文字更摧人泪下!
19421943年,连年大旱,人受饥,外逃荒,卖儿卖女,饿殍遍地,十室九空。当时全县外出逃荒达10800户,占总户数的14%;饿死1650人,占总人数的4.3%。
干渴龟裂的土地在盼水,饥寒交迫的人民在喊水,可是有谁给过林州人民一滴水呢?天亮了,解放了,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命运一旦被人民掌握,就会产生排山倒海的力量,就会重新改变自己的命运。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面对刚刚站起来的林县父老乡亲,中共林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充分认识到,要改变林县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必须重点解决好水的问题。于是,动员全县人民群众,大力开展以打旱井、修渠道、挖池塘、引山泉为中心的兴修水利工作。从1950年到1959年底,全县已建成中小型渠道1364条,水库36座,池塘2397个,旱井27120眼,水井5652眼,引水泉650个,有效灌溉面积达20.1万亩。林州人迈开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坚强步伐。
恶劣的生存环境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林县人的意志。林县人民刚刚取得了治山治水的初步胜利,还没有来得及享受胜利成果,新的挫折又摆在了林县人面前。
1959年又遇到大旱,河水断流,井塘干涸,水库底见天,已建成的水渠没水引。挖山泉、打水井,地下不见水;挖池塘、打旱井,天上不给水;修水渠,河里没有水引;建水库没水可蓄。旱灾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山村群众又要爬山越岭远道取水吃,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呢?
严峻的现实使林县县委认识到,在林县境内寻找可靠水源不可能,必须走出家门,向境外寻找可靠水源。县委、县政府率领考察组经过实地勘察,发现源于山西省的浊漳河水源充足,决心从山西省引漳河水入林县,跨省调水。
1960年11月6日,中共林县县委正式向中共新乡地委、河南省委报送了《关于引漳入林工程施工的请示》。中共河南省委、省人委对林县引漳入林工程非常重视,向山西省委、省人委致函,省委领导还以个人名义向山西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写信请求支持。
1960年2月6日,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办公室写信告诉杨贵,山西省已同意林县兴建引漳入林工程。
从那一刻起,人类历史上又一次与大自然进行决战的战役打响了,此时此刻,谁也没想到,这一壮举,会震惊全国,震动世界。
1960年,我们年轻的共和国正处于最困难时期,林县又逢大旱,真可谓雪上加霜。但穷则思变!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宁愿流血,不愿流泪。林县人民要与大自然展开生死决战,彻底改变自身的命运。
2月10日,中共林县县委,林县引漳入林指挥部召开全县引漳入林广播誓师大会,向全县人民发布了《引漳入林动员会》。《动员令》宣布:引漳入林是我县人民群众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事情,在党中央、毛主席和省、地委的领导下,经过全县各级党委多方面的努力,伟大的划时代的引漳入林工程,定于明日正式开工!
2月11日,也正是传统元霄节。黎明,浩浩荡荡的修渠大军,冒着寒风,踏着霜冻,迎着朝阳,高举红旗,雄纠纠气昂昂的行进在引漳入林工地的道路上。
中国共产党和她的各级组织永远站在解决和发展生产力的最前列。你看,走在修渠大军最前面的是老书记杨贵,紧跟其后的是县长李贵及县委一班人。
30万大军汇集太行山,没有住房,修渠民工就夜宿山崖,铺地盖天,顶风雪,战酷暑,毫无怨言,还留下了豪迈的诗篇。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子孙创大业,不建成大渠不还乡。
红旗渠修建在飞鸟不能驻足,猿猴难以攀援的太行石壁上,修渠民工腰系绳索,凌空作业。头上是不断落下的碎石,脚下是万丈深渊,奔腾的漳河水翻卷着波浪,更增添了恐怖的气氛。民工们就这样吊在悬崖上,挥锤打钎,装药放炮,炸出一个个小平台,再在这个平台上作业、凿成渠线。
放炮过后,常有松动的石头掉下来砸人,除险队长任羊成率领一班除险队员,像打秋千一样,在悬崖上荡来荡去,凌空除险。若稍有闪失,身体与崖壁撞击,后果不堪设想。一次一块石头掉下来砸在任羊成的嘴上,顿时,三颗牙齿横在嘴里,鲜血直流,疼痛难忍。他忍着巨痛,吐出牙齿,不下火线。由于长期空中作业,他的腰上被绳索磨出了一圈老茧,当时有句话除险队长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一点也不夸张。
在修渠工地上,5000多名青年编成数支突击队,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哪里有硬任务,哪里就有他们的歌声;不屈的意志,崇高的理想,化作滴滴汗水,化作了不断延伸的渠道。
红旗渠上铁姑娘,一手握一根钢钎,供四个人抡锤打钎。被人们形容为凤凰双展翅。
不论工程是多么的艰苦卓绝,不论摄取的热量是多么少之又少,但修渠队伍永远保持着乐观奋进的精神风貌。他们劳动,他们创造,同时他们又享受着创造的快乐。看,他们在欣赏来源于他们生活中的文艺节目时,是多么的高兴啊。一张张朴实坚毅的脸上,没有半点的疲惫,有的只是劳动后的欣喜,是在重新集聚能量,准备新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