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政策解读讲话稿
各位领导、各位队长:下午好!
精准扶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扶贫工作新机制,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要求,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重点和关键举措。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扶贫方式,就是把扶贫工作由“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解决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确保扶贫资源真正落实到贫困乡村、贫困群众。去年以来,我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决策部署,积极探索创新精准扶贫的新思路、新机制、新措施,强力推动脱贫攻坚,收到了良好的工作成效,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工作经验,塑造了一批成功的先进典型。2015年11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今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为了切实打好我县扶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我围绕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县实际,全力做好2016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作以讲解。
一、准确认识和把握礼县基本县情及贫困概况
礼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秦巴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县,辖12镇17乡568个行政村,总人口54.2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6.95万人。礼县从1986年被列入国家级贫困县至今,主要经历了救济式扶贫、目标式扶贫、开发式扶贫、攻坚式扶贫、精准扶贫五个阶段。1986年全县有贫困人口34.76万人、贫困面达85.4%,“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至2000年累计解决温饱31.49万人。2001年国家第一个“十年扶贫纲要”将礼县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当时全县有贫困人口29.68万人、贫困面达60%。通过十年的综合扶贫开发,全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0.35万人。2011年,按照国家新确定的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贫困线标准,全县有贫困人口25.07万人,贫困面达51.8%。2011年以来,我县通过深入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整合项目资金、放大投入效应,创新扶贫模式、拓展攻坚途径,着力推进整流域整片区扶贫攻坚,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全县贫困人口减少到2014年底的12.24万人,累计减贫12.83万人,贫困面减少到2014年底的26.1%,下降25.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四年排名全市第一,礼县连续五年在全市综合考核中排名第一。
2015年,全县有贫困村24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42.3%,贫困人口2.84万户12.24万人,贫困发生率达26.1%。全县有白河、大滩、崖城、洮坪4个特困片区,有206个贫困村,贫困人口9.81万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80.1%,贫困面达39.5%,是我县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整体性贫困、收入性贫困、生态性贫困特征十分明显。一年来,我们坚决贯彻落实省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两增加一减少”、“三个基本保障”、“四个支撑”等目标要素,切实把脱贫攻坚当作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全力对接落实全省“1+17”精准扶贫方案,紧盯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大关键要素,以探索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模式为突破口,抓重点、攻难点、补短板、强基础,全力改善贫困乡村发展面貌,着力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探索创新了资金投入、片区扶贫、产业激励、电商扶贫、金融扶贫、技能培训、双联扶贫、社会扶贫、资金监管九种精准扶贫模式,打造了村级权力规范运行、农村公路建设、退耕还林、电商扶贫、非公经济、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建设等特色亮点工作,创新扶贫模式,完善体制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扶贫攻坚进程,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对于我县这样一个经济总量小、基础薄弱、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欠发达县区来讲,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整合、运用各方资源和力量,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是全县各级组织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要从政治的、全局的、现实的高度,充分认识精准扶贫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和县委决策部署上来,真正把全面小康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扶贫攻坚作为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把精准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凝心聚力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抓实抓细抓好,坚决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二、2016年精准扶贫工作主要任务
2016年是“十三五”脱贫攻坚的开局之年,是扎实推进“1+17”精准扶贫方案落实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按照《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要求和中央、省、市、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ณ神,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省市的总体部署和县委“442”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和脱贫这一核心,下定决心,鼓足勇气,坚持脱贫攻坚和双联行动融合推进,进一步加快特困片区脱贫攻坚,加大项目争取实施力度,加快改善基本保障条件,大力发展多元富民产业,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发展,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巩固提升“双联”行动成果,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确保精准扶贫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礼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明确目标任务
认真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1+17”精准扶贫政策措施、《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创新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狠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措施落实,举全县之力,聚焦精准,整合力量,形成合力,全年实现31个贫困村脱贫退出,减少贫困人口2万人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2 %以上,使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努力开创“十三五”精准扶贫工作良好局面。
(二)围绕对象精准,提升三项管理水平
一是提升建档立卡管理水平。严格按照“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的程序和办法,做好2015年3.5万脱贫人口的退出工作。定期对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进行全面核查,逐户逐人彻底核查清基本情况和致贫原因,对遗漏的、返贫的重新纳入,对造假及脱贫的及时退出,建立精准扶贫台账,实行实名制管理,确保扶持对象精准。
二是提升大۵数据平台管理水平。发挥精准脱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协调领导小组作用,加强统筹协调,明确部门职责,提高规范水平。加强业务指导培训,让乡干部和驻村帮扶干部准确掌握信息采集任务和要求。严把数据审核关,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录入、谁负责”的原则,确保采集信息经得起问、经得起看、经得起查。稳定录入工作队伍,建立健全联络制度,逐级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人,确保有人管、不脱节。做好2016年2万预脱贫人口的实名制管理工作,及时跟踪扶贫措施落实情况,准确反映帮扶措施成效。注重数据分析和结果运用,及时发现和解决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和普遍性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依据,使其真正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依据、精准管理的有力抓手和工作落实的有效措施。
三是提升“853”挂图作业水平。认真落实好《甘肃省脱贫攻坚“853”挂图作业实施意见》,在开展建档立卡和建设大数据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做到平台8个准,规范村级5张挂图,五类档案资料和贫困户3本账,确保实现扶贫对象进、出、退的精准管理,确保大数据平台信息采集准确、统计分析可靠。进一步纠正和解决贫困户收入核算不精准,档案资料不齐全等问题。全面准确掌握贫困人口规模、分布以及居住条件、就业渠道、收入来源、致贫原因等情况,实行脱贫销号、返贫挂号,倒排工期,不落一户,不差一人,从而有效反映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
(三)强化基础设施,实施好七项工程
基础设施建设是礼县发展的最大短板,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基础先行”战略,千方百计争取和落实项目,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为抓手,按照“缺啥补啥”原则,弥补短板,全面加快以交通、水利、生态、能源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贫困乡村基础条件,全面提升整体发展水平。一是着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扎实推进《精准扶贫饮水安全支持计划》,全面解决全县45个村2.314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进一步提高供水保障程度。二是着力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认真落实《精准扶贫交通支持计划》,全年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55项315公里,全面完成建制村畅通工程建设任务,基本实现建制村“村村通畅”目标。 三是着力实施好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合各类项目资金,进一步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危改项目优先向今年计划脱贫的贫困户安排,按照“安全、适应”的原则,全面完成5000户的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确保当年脱贫村住房安全比例达到100%。四是着力实施好农村动力电工程。加大农网升级改造力度,升级改造农村电网41公里,实现行政村全部通动力电。五是着力实施好宽带进村工程。加快贫困村宽带网络建设,建成4G基站50座,农村宽带覆盖率提高到70%以上。六是着力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抢抓国家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机遇,按照一年完成建设、两年实施搬迁、三年基本实现脱贫的工作要求,对居住在深山林缘、高寒阴湿、半山干旱及受地质灾害威胁等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以及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的农村贫困群众,通过采取村内就近搬迁、插花安置等更加灵活有效的方式,加快续建的17处易地搬迁项目建设进度,启动实施767户3260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七是着力实施金融便民服务点进村工程。全面加快“3+1”金融支撑体系建设,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发展普惠金融,降低融资资本,力争到2017年基本实现建制村金融便民服务网点全覆盖。
(四)推进产业扶贫,创新四种模式
一是创新特色产业带贫模式。深入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活动,严格落实《礼县鼓励扶持特困片区产业扶贫办法》等优惠政策,探索推广“互换流转、入股流转、改造流转、统建流转”等形式多样的土地流转新模式,积极鼓励采取“企业带农户、大户带小户、富户带穷户”的方式,在贫困乡村大力发展经济林果、规模养殖、中药材、劳务等多元富民产业,加快建立龙头企业、专业组织与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力争实现基本覆盖,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抓好国家级出口食品(苹果)质量安全示范区、汉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努力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规模。通过招商引资、注入项目资金和帮扶资金、运用好专项贷款和互助社资金、盘活金融扶贫政策资金等融资方式,在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探索建立“支部控股+群众参股+贫困户持股”、“合作社+贫困户”、“企业+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和小康互助组等多种脱贫带动机制,让贫困群众分享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的收益。
二是创新劳务经济模式。认真实施《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支持计划》,整合培训资源,开展订单、定向式培训,积极推行培训鉴定和输转一体化模式,不断提高劳务输转质量和效益。全年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2.6万人次,使每个贫困家庭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至少有1人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充分发挥劳务机构作用,采用“企业+中介组织+贫困户”、“劳务基地+贫困户”等模式,依托劳务经纪人、中介组织、劳务带头人的信息优势及对外联络优势,搭建劳动力资源与市场合理配置的对接平台,鼓励本地能人带领贫困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给跨省务工的贫困人口给予交通补助,努力打造提升“礼贤妹”“礼贤大嫂”等劳务品牌。抢抓国家质检总局定点帮扶、天津武清区对口帮扶的机遇,加强劳务服务站和基地建设,拓展就业务工空间,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积极实施“双五千”人才计划项目,向外输送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指标优先向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倾斜。
三是创新电商扶贫模式。全面总结和推广电商扶贫试点工作经验,争取创建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区,在进一步完善提升去年60个贫困村网店的基础上,新建村级服务点120个,完成社会青年电商培训1000人(次),今年新确定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开展电商扶贫工作,推进一村一店建设,积极创建命名市级电商扶贫示范网点。加快贫困地区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支持鼓励邮政、供销合作等体系在贫困乡村建立服务网点,做到“县区有园、乡镇有点、村有代办”,切实解决农产品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完善推广“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等电商带贫机制,真正发挥电商助贫增收的作用。积极组织礼县在外务工人员、乡村干部、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村官、在读大学生,利用网络开展移动电商创业活动,推广本地农特产品,带贫增收。
四是创新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充分挖掘贫困村的历史文化、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资源,进一步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完善旅游要素。推动“互联网+乡村旅游”深入实施,集中开发具有农家特色、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不断满足游客网络预订购物、体验分享、交流互动的消费需求,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全年启动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64个,其中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个、县级6个,环境整洁村57个,村庄垃圾收集点、收集车辆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创建乡村旅游示范村3个、农家客栈30家,新增农家乐12家。
(五)推进片区攻坚,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按照市上每年主攻一个特困片区的要求, 坚持把特困片区作为精准扶贫脱贫的主战场,把特困片区连片开发与精准扶贫有效结合,鼓励扶持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多种要素向特困片区聚集,巩固完善崖城片区开发成果,整合项目资金,启动实施白河特困片区开发,按照“缺啥补啥”原则,弥补短板,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决策部署和全县“1+19”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导作用和集聚效应,整合资金,精准发力,着力解决制约白河特困片区生产、生活和发展的瓶颈问题,全面提升白河特困片区整体发展水平。一是整合资金,统筹使用。根据白河特困片区各贫困村精准脱贫需求,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和“缺啥补啥”的原则,统筹谋划道路交通、农田水利、危房改造、产业开发和社会事业等项目,集中投放,形成合力,提高精准扶贫成效。二是突出重点,集中攻坚原则。瞄准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集中、扶贫难度最大的白河片区及建档立卡贫困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着力补齐短板,重点支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壮大富民产业,增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提升农民能力素质,整体推进❅白河特困片区精准脱贫工作。三是紧盯脱贫目标,全面落实片区资金项目整合方案。紧盯白河特困片区脱贫目标,围绕白河特困片区资金项目整合方案,实施“1+17”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案年度计划项目,通过分步实施、提高完善,实现白河特困片区各贫困村如期脱贫。
(六)落实到户措施,达到六个全覆盖
一要实现贫困户精准扶贫小额贷款全覆盖。坚持“放的准、用得好、收得回”的原则,对有意愿、有劳力、有产业基础的贫困户直接发放贷款;对无发展能力的贫困农户,积极引导贫困农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专项贷款入股分红、劳务务工等措施提高群众收入;对不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农户,要探索建立新的模式,采取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提供担保和抵押的办法,以贫困农户的名义贷款,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集中使用专项贷款,并按照省有关文件规定利率每年向贫困农户支付利息收入。同时鼓励贫困户将土地、劳动力、贷款一并带入企业或合作社,从中分红,并获得产业带动和技术等多方面的扶持,实现现有资源效率最大化。认真做♪好跟踪指导工作,引导和监督贷款户将贷款应用到发展产业上,切实发挥专项贷款的效益。
二要实现贫困村扶贫互助资金全覆盖。全面完成277个互助社建设任务,规范完善291个,实现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和有贫困人口的行政村互助资金项目全覆盖,每村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万元,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切实解决贫困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认真开展互助协会注册、登记、开户等工作。大胆探索互助资金管理运行的新模式、新机制。充分利用乡镇扶贫专干、大学生村官知识面广、接收新事物能力强的优势,让他们承担村级互助资金协会的财务管理和软件系统填报工作。加强督查和培训,确保互助资金安全运行,切实发挥扶贫互助资金在助推群众增收方面的作用。
三要实现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社会兜底政策全覆盖。认真实施《精准扶贫社会救助支持计划》,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抓紧制定农村最低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将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加大临时救助制度落实力度,按要求提高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水平;加快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引导农村贫困人口积极参保续保;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县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的服务体系,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特殊群体关爱服务工作。
四要实现贫困户新农合等优惠政策全覆盖。进一步完善落实《精准扶贫卫生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完成45个贫困村卫生室建设,实现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实现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给予补贴的优惠政策全覆盖,合作医疗和大病救助政策向贫困群众倾斜,门诊统筹实现所有贫困地区覆盖;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落实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和医疗救助政策;实现全县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全覆盖。
五要实现具备条件的贫困家庭教育扶贫优惠政策全覆盖。完善落实《精准扶贫教育支持计划》,实现农村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全免费政策全覆盖;稳步推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政策全覆盖;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落实建档立卡高中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全覆盖;让未进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政策全覆盖,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建立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救助力度;完善县域城乡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全面实施改善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程和行政村幼儿园项目,2016年实施宽川镇中心小学等17个“全面改薄”项目,在1500人以上的行政村新建村级幼儿园30所。
六要实现贫困村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加大贫困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解决好贫困地区文化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继续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乡村舞台”工程建设,构建农村文化产品商贸流通网络。
三、落实保障措施
一要强化资金投入。发挥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积极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加大对我县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县上将城区土地出让金留县部分的20%专项用于扶贫开发。将80%以上的涉农项目资金和90%以上的财政扶贫资金向今年拟退出的贫困村和白河特困片区整合安排,按照“缺啥补啥、补齐短板”的原则,着力实施以水、电、路、房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公共服务配套、富民产业培育、能力素质提升等项目实施力度,全力抓好白河特困片区连片开发,巩固提升崖城、洮坪片区开发成果。同时,加强扶贫资金监管,认真落实扶贫项目资金“报帐制”、“审计制”和“跟踪检查”等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扶贫资金监管主体和监管责任,明确监管第一责任人,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让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确保资金使用管理的精准性、安全性及高效性,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二要强化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扶贫队伍和机构建设,完善县乡扶贫机构的设置和职能,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力量,配齐配强乡镇扶贫工作站工作人员;进一步强化驻村帮扶队的职能,充分发挥驻村帮扶工作队和双联双促作用;发挥好贫困村第一书记的作用;从县直涉农部门选派科技干部到贫困乡镇挂职,实现贫困乡镇科技特派员全覆盖;加强“两委”班子,健全基层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动员和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
三要强化社会帮扶。紧扣“重在联、贵在为、深在制”的要领,着力在“联”上做文章,在“为”上下功夫,在“制”上有创新,在“变”上看成效,努力推动双联行动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全面落实双联行动助推精准脱贫,驻村帮扶工作队落实精准脱贫、基层组织建设保障精准脱贫工作机制。细化实化措施、强化督促检查、完善责任体系充分履行好双联组长单位统筹协调职能、乡镇党委落实服务职能,发挥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精准扶贫“管道”作用,严格落实驻村帮扶工作队力量整合和加强管理的实施办法,建立驻村工作队台账,对帮办实事、协调项目、宣传政策、等工作情况记录在册并进行监督。充分发挥双联行动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作用,促进双联行动和脱贫攻坚行动在目标任务、帮扶力量、资金项目、培训资源方面的“四个融合联动”,确保双联单位责任到村,双联干部责任到户。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上扶贫帮扶力量,鼓励和调动县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各界人士参与扶贫开发,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全力推进民营企业“百企帮百村”行动;认真落实好“读者光明行动”项目,做好弱视儿童患者摸底救助工作。对帮扶工作成绩显著的团体、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在“10·17”扶贫日活动期间,积极组织开展献爱心捐赠活动,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扶贫的良好格局。
四要强化宣传动员。要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微信、微博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中央和省市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政策举措,切实解决贫困群众思想和意识上的贫困问题,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参与精准扶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增强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要大力组织新闻媒体深入扶贫攻坚一线,总结和推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的典型事例和先进经验,及时反映扶贫攻坚行动中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对精准扶贫中涌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浓厚氛围,凝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