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奥运心得体会:文明礼仪是奥运的最大遗产
无论从规模或内容上,奥运文明礼仪活动,都是近½代以来相当大的一次文明礼仪运动,影响波及全国
8月7日,75岁的老木匠董恒吉,成了宣武区天桥街道永安路社区“最风光”的人,甚至比他前一天在牛街南口当火炬手“还要风光”。
这天社区为他举行了“欢迎仪式”——“与火炬手分享激情”的横幅就挂在居委会院里。
哗啦哗啦的掌声刚停,老董就开始了他的“火炬手汇报”——表示自己能当火炬手“与各级党委干部的功劳分不开”——随后便聊起了8月5日他在中国职工之家见过的名人,包括罗京、于丹、宋丹丹、春妮⋯⋯“看到他们和电视里不一样,春妮电视上看是圆脸,一见到真人,小脸瘦着呢”——也许话说得急了点,老董稍有点喘不过气。
“汇报”完,社区的大爷大妈、孩子们,还有“文明拉拉队”队员拥上来和他一起合影。其间,少不了献花——那是他去讲过“文明礼仪课”的北纬路中学的两个孩子。
董恒吉能够当选火炬手,主要是因为他在文明礼仪推广上的一贯热心。从2002年当上宣武区文明标兵,到2008年6月北纬路中学校外德育辅导员的聘书,75岁的木匠董恒吉已经拿到大小10个荣誉奖状。
在宣传文明礼仪这件事上,老董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曾经独立想改变在天桥、前门一带持续数百年的一个“不文明传统”——大夏天在街边上光膀子打牌乘凉——2003年董恒吉买了30个棉布背心,试图挑战这一习惯,但是没有成功。
但就在他“失败”之后不久,北京市出台了《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奥运行动规划》,使得他这一看似有点“堂吉诃德”式的民间努力,同奥运目标共振了起来。
也正因为这个,2008年3月,他成为宣武区唯一一名来自社区的火炬手候选人。
重构
现代西方礼仪在晚清波及到中国。来自中世纪欧洲武士习俗的握手礼成为当时的时髦。然而,近现代中国对于现代文明礼仪的倡导,已不是纯粹效仿西方,而是加入了相当的对传统文明习俗的标榜。而这一种由政府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思维在亚洲并不孤立。对于亚洲大多数有数千年文明史的国家而言,无论印度、中国、 ツ日本,都曾不同程度的期望采取重申传统的方式来构建民族自信与自尊。
“礼仪推广兴起最早在亚运会,接着就是奥运会。”北京市礼仪学校校长李柠介绍。这所学校成立于1988年。 当年6月4日,北京举行迎亚运青年礼仪大赛。9月国家体委训练局出版运动员指导手册。这一消息刊登在9月18日《人民日报》上,同时还配了《礼仪非小事》的评论文章。
但上世纪80年代的礼仪推广效果并☒没有持续深入民间。一个特征是80年代的礼仪类书籍,言必称外交和外事活动。1986年上海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现代西方礼仪》一书,集西方礼仪大全。此外的若干本礼仪书中无一例外地提到西餐吃法,在各书的序言中均提到毛泽东或者周恩来会见外国客人的故事。事实上,在198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青年之友丛书》中专门集合一本文明礼貌常识。其中专门包括了如何与领导交流的礼仪细节。90年代以后这一思路在礼仪书中消失,而单独发展为机关礼仪。
上世纪90年代,《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曾开办关于礼仪的报道或讲座。1993年年底,北京市中小学开展礼仪教育。其内容已经与80年代提出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有相当的差异。
倒计时
为了充分利用“奥运窗口期”,使之成为中国国民文明整体提升和培养公民意识的一个契机,首都文明办推出了“五大文明行动”,这“五大行动”涉及北京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光是2005年首都文明办编纂的《文明礼仪普及读本》,印数就达到430万册,曾组织过6次免费发放。
在这本“初中文化程度皆能看懂的书”中,将现代礼仪归纳为个人和家庭礼仪、社交礼仪、工作礼仪、服务礼仪和涉外礼仪。
据文明办新闻发言人郑默杰介绍,“通过普及教育,市民们知道了‘握手应在3秒以内为宜’,了解了‘初次拜访友人不超过10分钟’,懂得了与外国朋友交往必须掌握的‘不问收入、年龄、婚姻、信仰’等‘八不问’等等”。
而减少随地吐痰和倡导排队,一直是首都文明办关注的焦点。郑默杰介绍“随地吐痰现象已经大幅度降低”。而排队倡导,则具体体现在上下班高峰,北京差不多每个车站都有三四名疏导员指引大家排队。
此外,关于观赛礼仪的培训也是重点内容之一。此前,北京市各区均成立了文明拉拉队。据记者了解,早在2007年9月,丰台区云岗街道就从所属9个社区组织50人的文明啦啦队,进行模拟演练。 “文明礼仪是奥运会留下的最大遗产。”北京市首都文明办新闻发言人郑默杰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据她在大街上观察,随地吐痰的人“的确比几年前少了许多”。
刚刚过去的16天,完美的场馆设备、精良的赛会组织、微笑的志愿者,成为了感动世界的一幕又一幕。在这所有的感动中,中国观众的文明观赛也成为另一个被关注的焦点。
美国《华盛顿邮报》11日刊文表示,奥运会开始几天来,中国观众的热情不仅限于针对中国运动员,即便在一些没有中国运动Ⓐ员参加的比赛中,中国观众也是举止妥当,很有礼貌地鼓掌。
同样地,德国《焦点》周刊8月18日也赞扬“中国观众的掌声充满人性化”,“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观众表现得很理性,走出国籍的界限”。法国《世界报》也写道,中国观众的“狂欢中并未出现春天奥运火炬在西方传♀递受阻时的那种民族主义情绪。中国观众不是英国足球流氓,他们是来享受快乐的,这里的气氛相当好。
秦轩 文/李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