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构想
[论文关键词]农村教育;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基础教育유;职业教育
[论文摘要]加快农村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办好广大农民满意的教育,是亟需研究的课题。当下农村教育事业面临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文章提出了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农村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方向.有针对性提出了应统筹处理好若干关系的构想。
在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时代。如何加快农村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办好广大农民满意的教育。充分发挥农村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亟待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就此作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模糊,尚没有把培养新农村建设者放在重要地位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什么?不是政府。而是农民。搞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农村对农民和农村居民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农村还需要大批实用人才。不仅需要通过农村教育为农业农村发展输送人才,而且还需要高等院校学生毕业后到农村第一线或涉农部门工作。这就要求明确农村教育培养目标应主要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尽管这些年来。农村教育进一步全面加强了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能教育,但农村教育的模式基本上是围绕高考指挥棒而运转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农村教育工作与培养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这一基本目标严重脱节。
2.教材不同程度脱离农村实际
1986年国家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这套教科书贯穿了整个90年代。1999年6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客观地说,目前九年制义务教育教科书及高中教科书比较适合城市学生实际,还不太适应农村学生实际。农村学生在学校为了应试而接受的教育对于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的劳动效率提高的促进作用不大。高中、中专和技校的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不同程度存在着脱离农村实际的情况。难以满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需要。正由于此,对农村大部分的学生来说,既然考大学很难,而高中阶段收费水平又偏高。所以很多农村初中生及家长觉得学的用不上,上高中不合算,还不如拿张初中文凭打工算了。而职业高中有些学校依然沿用普通高中管理和办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学生流失。
3.农村教师缺乏且素质不高、待遇低
农村教师在农村教育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但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影响.农村教育的师资状况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师资力量短缺,特别是素质高的教师缺,教师专业化水平低。近年来,通过学历达标、继续教育等措施,教师队伍素质虽有很大提高。但农村教师的素质问题仍是突出的问题。同素质不高相联系的突出问题是待遇不高。在农村特别是那些自然生态条件较差,经济发展落后,离城镇又比较远的偏远地区,比如太原市的娄烦、阳曲两县,以及太原经济圈的太行山区和吕梁山区农村。工资水平低于城市。从而影响教师的正常生活。使他们无法安心教学工作,骨干教师流失率高。往往转向条件较好的城镇学校。甚至有的教师被迫弃教改行或到城市打工。农村教师的工资、职称、住房等待遇问题急需尽快解决,否则难以留住教师扎根任教。"
4.教育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均衡的矛盾依然存在
在乡镇中学设置了重点初中。在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下,过去基本上是有村就有小学校。随着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子女随迁进入城市和县城镇,农村教育呈现萎缩之势。学生生源不足,教学复式层次高,课程难以开齐、开足。而城市和县城及小城镇学校学生无限膨胀.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城乡之间、平川与山区之间、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资源配置差距很大。农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难以满足。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职业教育比较薄弱。
总之,现行的农村。教育不利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使农村少年儿童难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
二、农村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方向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实现“农村人人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的历史性任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意志和决心。为农村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笔者认为,在中央这一精神指导下,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模式要点可概括为下述三点:
1.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和适应农村发展的教育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增强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为农村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办好涉农学科专业。应积极实施涉农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办好农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2.从教育发展欠均衡转向均衡发展
由教育的数量满足型向教育的质量满足型转变;由城市部分学校优先发展向办好城乡每一所学校的方向转变;由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向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转变。使城乡各学校在改革中求得共同发展。办均衡发展的教育。当然,均衡教育不是无差别发展、平行发展,更不是平庸发展,而是扩大教育资源、合理分配资源、有效使用资源。要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和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在共同发展中闯出各自特色。要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
3.全面尊重教育规律.办科学发展的教育
中国特色农村教育事业作为一门科学有属于自己的特殊性质,有属于自己的规律,必须遵循,不可违背。在农村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尊重教师发展规律,尊重学校发展规律。诚然,农村教育的教科书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但应注重从农村实际出发,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要开齐开足必修课,合理设置选修课程,积极开发地方和乡土课程.保证体育与健康、艺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提升教育品质、促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必须关注课堂教学改革,关注教师队伍建设。要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应健全农村城乡教师交流机制,不断选派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学校应把学生和教师切身利益放在首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和空间。要关注课程体系建设,关注学校儒雅学习环境和文化建设,打造教育品牌。努力使学生健康乐学、教师愉悦上进、学校文化底蕴丰厚,提升学校知名度。特别是职业学校,其质量和效益需要特色为支撑。确立学校的地位和影响,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的理念。"
三、农村教育改革应统筹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统筹培育高等学校苗子与培育新农村建设者
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应通过农村教育系统化改革,调整农村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使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规模超过普通高中规模。应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并逐步实施免费政策。农村普通高中教材也应符合区情和地情。这样的改革并不意味忽视办好农村普通高中。普通高中学生一部分毕业后将考入高等学校。所以我们的农村学校尽管主要是ฏ培养新农村建设者。但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学生的目标不应忽视。当今世界,由于教育的普及、科技的进步、信息传播的快捷、产业竞争的国际化,科学技术确实成为第一生产力,拔尖创新人才确实成为最宝贵的战略资源.所以农村教育中普通高中不应忽视拔尖苗子培养,应把培养拔尖学生与新农村建设者作为农村教育的共同目标。县城卐高中和小城镇高中应全面实施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
2.统筹处理好农村教育布局中的集中与分散的关系
办好均웃衡发展的教育与优化农村教育结构.促进农村教育资源的适当集中并不矛盾。针对目前农村小学仍点多、线长、面广、小而散布局,生源稀少,质量不高的状况应适度实行合并集中。山区应从实际出发.按照方便学生上学、不增加学生经济负担、保证教学质量的原则,进一步适当调整学校布局,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可以将相邻的三两个行政村设一个小学,设在交通便利的地点。高年级学生可实行寄宿制.低年级学生中午在校吃饭,早晚可乘车上下学。还可打破学区和行政区界限,实行就近入学。每一个乡的初中一般应集中在乡镇。每个县的高中一般应集中于县城。可根据人口与学生的多少.每个乡镇的初中以两三所为宜,每个县的高中以三四所为宜。这样既有利于保证学校有较大的规模,也营造了竞争氛围。农村中小学实行集中合并后,学校数目减少,学校规模明显扩大,这不仅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加强教育投入和管理,而且使教育资源共享,使同一镇上或同一县城相邻较近的学校可共享图书馆、实验室。合并后的学校集中在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有利于为教师提供较好的工作、生活、学习条件。总之,农村教育根据教育对象不同,该集中的应集中,该分散的应分散,既有利于办均衡发展教育,也有利于教育效益和质量的提升。
3.统筹好教师教育培养体系,适应农村教育发展需要
实施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战略,必须首先重视开发教师资源。把教师队伍建设真正放在最优先的战略地位,关键在于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和国际教师教育的潮流。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低。目前这个问题还是突出的。解决这个问题的着眼点应是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必须充分发挥师范院校的主体作用和综合大学的优势培养高素质教师。要适应转型时期教师资源配置方式的重大转变。建立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和学校人事制度,要大幅度提高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待遇,从根本上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鼓励优秀人才投身农村中小学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师范院校除进行大学和专科的学历教育。培养城乡各方面各学科的专业教师外.还可进行教师继续教育或进行青年教师的短期培训。这样就对师范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知识要求。师范院校必须推行农学结合、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师范院校素质.进而为高职院校和城乡中等职业学校源源不断输送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有机结合、水平高的教师.从而适应城乡教育发展的需要。
推进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模式与机制形成,具有复杂性、长期性,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其进程受制于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受制于城乡一体化制度的完善,也受制于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及国家财政实力的增强。所以我们应精心规划和引导,注重调查研究和试点县改革经验的总结与借鉴推广,力争在关键环节上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