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江苏省现代生态农业发展长效机制研究
一、江苏省农业生态化发展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江苏省对生态农业的理论发展和生产实践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和研究。经过30多年的经验总结,初步形成了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取得一定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政策理论研究不足,生产经营缺乏持续推力,管理体系方面也不够完善,同时现在的生态农业建设是在没有充分的政策支持和有力保障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现在我国生态农业仍面临着生产力低下、规模较小、社会响应不积极、资源利用不合理、产品非生态化和生态化发展路径不清晰等问题等问题。
(一)江苏省农业生态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生产主体积极性不够。农业生态化由于投入时间长,经济效益不显著,而农户在生产时往往首先考虑的是经济效益,且农民知识水平有限,如果没有政府以及技术的支持,很难发展生态农业。
2.资源利用不合理。许多公共资源产权不明,资源使用过程低价或免费,公共资源使用者可以用极低成本或者免费使用土地、森林、草原等资源,使得个人利益最大化而资源使用的低效率现象存在。
3.产品的非生态化。农业生态化过程是将生态意识、生态技术和生态思维指导农业生产,合理利用资源,因地、因时制宜,提倡在农业生产中推行对环境破坏较少、污染较少的技术,使用无污染或者少污染的投入原料。然而许多生产主体由于经济利益的原因,不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数生产主体生产的质量并没有达到生态产品的标准。
(二)江苏省农业生态化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意识不到位。注重短期利益,不重视长远利益,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容易急功近利。
2.资金不到位。实施生态化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前边谈到,发展主体是否选择生态化发展技术时会面临生态和经济效益哪更重要的困难,他们往往会重视眼前的利益忽视长远的利益。
3.技术不到位。在意识、资金之外,技术也是生态化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生态化是一整套技术的开发、试验和应用过程,没有成熟的技术基础,生态化基本上空谈。
4.管理不 ﭢ到位。对于生产主体违反环保规定损害生态的行为,己经有了一些措施去处理,但处理力度远远不够,远远还不能对生产主体行为有效规范。
5.制度不到位。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模式,农业生产化发展模式的产生、成长与发展,每个过程都需要社会和政府的全力支持。
(三)中国农业生态化发展面临的障碍因素
1.发展主体的意识障碍。
(1)生态化理论的发展缓慢,使得理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不足,人们的生态化发展意识不强。
(2)市场化程度不高,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较大。由于中国是计划经济加市场经济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态,各种市场体制的优势弊端并存,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主体的意识形态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3)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对农产品量的需求还是第一味的,质的需求仅在大中城市的少数市民。因为生态产品生产成本较高,市场价格非常大,一般市民消费水平还不能接受。从而也使得追求经济利益的生产主体积極性不高,长期以来就形成了生态化意识淡薄的状态。
2.发展环境的制度障碍。
(1)生态化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一项产业的发展,相关产业法律法规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形成产业发展的环境基础条件,也是产业发展的根本性制度支撑。
(2)生态化的政策体系不健全。产业政策是影响产业的发展的又一重要条件,产业政策的制定,会极大的促进或者限制某产业的发展质量、发展速度、发展方向、发展规模。
3.发展条件的技术障碍。
当前技术方面主要问题表现为产业生态化的技术规范不健全,科学技术的利用水平还比较落后,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技术障碍的主要表现是缺乏相应的技术创新、技术实现机制和良好的技术应用环境。
4.发展方式的成本障碍。
(1)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成本高。现代农业生态化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生态农业的发展,即环境保护类农业,开发一项环保类农业是非常困难的。按照生态化技术体系去开发,周期长伴随着高风险,形成效益的同时需要投入较大的成本,一般企业无法承受这种高风险的开发投入,形成了生态化发展的成本障碍之一。
(2)生态化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成本高。从生态化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角度看,如果使得某传统农业生态化运行웃,必然得将生态化的生产技术与装备、生态化管理销售流程、生态化的消费还原措施,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改造,包括对社会消费者的全方位培训。
二、江苏省现代生态农业生产体系的建设以无锡市为例
(一)重点生态农业区研究
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了苏南模式,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1989年,苏南乡镇企业创造的价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已经占到了60%。30多年过去了,苏南模式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地区发展速度全国领先。如今,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开始转型,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苏南地区,其发展的方向和模式也将随之变化,为此,我们重点考察调研了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寨门村晨东农庄,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晨东农庄位于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寨门村,占地1000余亩。主营灵芝孢子粉、太湖翠竹(绿茶)、手炒青(绿茶)、碧螺春(绿茶)、手指山芋、灵芝鸡蛋、灵芝鸡、灵芝鹅、苗木、农副产品、灵芝酒等。晨东农庄以园林、茶叶、花卉、苗木综合开发利用为主要模式。据了解,农庄主人拥有一乡镇企业,他用企业盈利的资金投资了这个农庄。
农庄从最初的寨门人家饭店到晨东渔村、灵芝生态园、太湖翠竹园、瓜果蔬菜区、特色养殖区、酒作坊、豆制品基地、有机肥产业链。农庄的创办,为周边100多民农业提供了就业机会,带动了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化,为三农发展树立新的榜样。
沿途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见一个写着生态农庄、绿色蔬果基地、农家乐 等等标语。因此不难发现当地推行的一村一园、一乡一景初见成效。
(二)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
现代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应以发展农产品的循环加工和新概念产品为导向,迎合市场需求并且开发发展新需求,创造附带高价值的农业。比如:生⌘态稻米、茶油、有机果蔬、食用菌类、原生态家禽、天然矿泉水等。把农产品开发和商业经营服务项目结合起来延长产业链。农民利用农村的丰富资源,开展餐饮、体闲娱乐、暑期避暑等经营服务,以亲自播种、果园采摘、水车体验、手打糕把、野炊、去田野、山林转转、等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自然生态作为卖点提供旅游服务。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一方面为城镇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欣赏田园美景、享受田间乐趣的机会,加深城镇居民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接触,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农家生活,享受田园美景;另一方面也给农村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再一方面大量城镇居民前来观光旅游,将先进理念、城市文明意识、市场意识、先进生活方式带入农村,促进农民思想观念更新、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市场意识增强,文明水平提高,缩小城乡差距,形成城乡互动发展的局面。
苏南处于长三角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最早触及最新市场。因此在发展旅游的时候不能因循守旧,要引进新观念、紧跟潮流,走在创新前沿;开发新产品,迎合大众的新需求。也可以充分利用高铁的便利,发展苏南地区生态农业的沟通与交流,促进长三角地区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共同发展。
(三)问题和建议
经过我们的实地调研发现,超过60%的企业主并没有真正理解现代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结合的含义。他们并没有将环境、时间与经济做充分优化结合,也不了解生态农业与旅游具有长效性,不是短期见效的项目,而是以办中国农村企业的观念,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因此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有:
1.不够重视科学规划。在规划中没有或很少考虑以现代农业为主导的整体设计和结构规划,没有把主导农业和农业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现在又像上世纪发展乡镇企业时的一哄而上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趋势,盲目地把大量的耕地变为其他用地。
2.配套政策落后。目前体闲观光的生态农业基本上以自行发展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存在一定的随机性、无序性和盲目性。不少人借着开发生态农业的理由,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但高于50%的企业主,仅仅以买地囤地投资升值为目的,没有真正去搞生态农业,实际只有不到30%的企业真正去做生态农业。
3.管理方法和措施有待规范。在管理上要宏观和微观两头抓,加强规范市场行为、设施建筑、卫生安全、税收管理。此外,在管理上要与国际接轨,遏制欺诈、失信等不良竞争行为。
4.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模式,农业生产化发展模式的产生、成ฬ长与发展,每个过程都需要社会和政府的全力支持。主要是体现在资金、舆论宣传、政策等方面。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
(1)统一规划、规范发展。确定新型农业的经营范围和重点项目,建立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规划,加快加强标准制订并推广,规范经营行为;加强指导和总体规划。
(2)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农业和旅游业的工商资本投资,继续鼓励和引导农业旅游管理机制创新。
(3)作为支持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生力军,依托政府、社会等各类有效平台和资源,不断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各种政策、资金以及各种服务支持。
(4)在现代生态农业与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特性规范用地以及落实具体生态环境指标的基础上进行实践。
三、国际借鉴与政策建议
(一)国外发达国家农业生态化发展的主要经验
1.国外发达国家农业生态化的实践。
(1)欧盟及德国的生态农业。欧盟于1991年6月21日颁发了《关于生态农业及相应农产品生产的规定》,该规定明确指出,作为生态产品的生产必须符合国际生态农业协会(FOAM)的标准。欧盟和各国政府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途径:一是为引导农民自觉保护环境。二是改变生产经营方式,减少环境污染。三是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2)美国精确(准)农业。精确ข农业是质量效益型农业,以优质高效为目标,重视农产品的质量,追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优质的高产出和高效益。精确农业的核心是通过应用先进技术构建先进农业技术体系,真正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减量投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而这正是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的体现。
(3)英国的永久农业。永久农业是在节约资源和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生产食物。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元素的有效配置从而达到有利关系的最大化。与有机农业相比,永久农业更注重本地能量与资源的循环;更强调相互关联的最大化利用;更具有创造性而不是规则性;永久农业寻求尽可能节约使用资源的土地,强调多年生植物的使用;鼓励使用自我调节系统。
(4)澳大利亚平衡型农业。澳大利亚极其重视自然生态平衡。要求农田、森林、牧地和水体有一定的比例,不能无限制地扩大耕地。农田轮作、轮歇,保持地力。提倡使用有机肥,严格控制农药使用。推进节水农业,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二)國外农业生态化实践对江苏省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的启示
在政府的指导,市场参与和社会监督的情况下,对农业生态化战略的实施,使农业生态走出困境,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我们有必要学习西部发达国家农业生态学的经验,以加速江苏省现代生态农业的进程。
1.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生产主体要遵循人类发展规律,提供有利于人类健康安全的绿色、生态、健康的农产品,不能只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社会效益。国外很多产品竞争力比较突出,主要原因是生产主体能够适时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潮流,将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中国农业生产主体应该抓住这个健康农产品、有机产品的高端消费潮流变革时机,把改善环境变为发展目标,把提高农产品的环保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视为战略利益。
2.加大法律保护力度。没有规范化法律体系,对违法行为无法可依,是当前多数生态安全事件无法有效解决面临的重要问题。国家多次规范法治体系,进一步规范了对污染源和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和频率,用制度化的方法对科学的监测进行规范环境保护行为。
3.大力发展中介组织,提高社会民众的环保意识。在国外,非政府组织、中介组织对生态化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有些行为政府无力管理和监督,而非常政府组织、中介组织就有可能弥补这一缺陷。承担起监督实施、技术咨询、生产顾问等职责。目前,江苏省的针对生态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中介组织偏少,还不足以承担起支撑维护农业生态化发展的监督培训和咨询责任。这与社会体制的大环境有关,也与人们的环保意识有关。但人们环保意识的形成需要时间、需要政府、消费者、企业、农户各方的共同努力。
四、构建生态友好型农业的长效机制
(一)如何构建长效机制
1.完善政策机制。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农业生产者对生态农业不重视,他们往往只开发现存资源,很少考虑到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因此,生态农业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困难。生态农业前期投入成本较大,周期长,难免会损害到农民的经济利益,这就需要政府建立一种农业补偿机制来填补农民在前期遭受的损失。
同时,注意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快推进各项制度改革,与国际接轨,建立一套健全的适合生态农业发展的生态机制,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从法律上确立生态农业的重要地位,注意保护农业生产者的经济利益,以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2.提高农民意识和加强技术培训。农村群众由于文化水平低,不能很好的了解新技术。对于仍采用传统技术的农村来说,那些有利于保护资源、培肥地力、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难以被推广和运用在农业生产中。农民是开展农业经济的最直接的参与者,他们对生态农业知识的意识强弱决定了生态农业经济开发成败的关键,一定要重视广大农民的教育。相关农业部门可以聘请专家对农民进行生态农业经济讲座,为每个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培养一批技术骨干。只有农民切身感受到生态农业给他们生活带来的改变,生态农业才能真正在中国发展。
3.注重生态农业与休闲旅游结合。生态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已经是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越来越注重亲近自然和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美丽,开展农村生态景观正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它是在生态农业发展中诞生的,进一步开创了农业生产运作的新形势。这是一种新型模式体系下的旅游项目,运用在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生态成果、田园景观等等,从一定程度上吸引广大游客来购物、体验、观赏、健身等等,从各方面上促进生态农业的大力发展,对于生态农业发展来讲,既需要加大力度进行发展,而且还需要保障其发展的稳定性。
(二)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限制因素
1.农业科技水平不高。我国农业科技的水平,部分领域已跃居世界先进行列。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27%提高到现在的43%。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均在6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80%),我国的农业科技还存在较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我国农业科研的重点一直局限于棉、粮、油、麻等大宗类商品,研究领域过于狭窄。据调查,此类研究人员占全部农业技术人员的90%以上,这也是农业科技研究难以取得进一步突破性进展的原因。科研机制有待提高,国内一直把研究人员的资质与级别或者是参与课题数目、发表论文数目挂钩,科研质量不是太高。
2.法律制度不健全。首先,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生态农业法,缺乏对生态农业的执法规范。在宪法中也没有确立生态农业的基础地位。其次,各项法律法规的制度都受到各自地域和时代背景限制,法规之间缺乏系统性,甚至出现法律冲突的问题。第三,虽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但农村生态意识及法律意识相对滞后,加上许多条款操作性不强,法律法规的执行效果不太理想。
3.建设资金不足。生态环境建设的工程量极大,涉及的方面也广泛。目前,很多生态农业建设项目刚起步,需要财政和金融部门的支持,但财政支持力度不够,且缺乏持续性。据了解,我国每年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相对比例不足国外资金投入的十分之一,这也是我国农业科研人员大量涌向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多数资金仅仅只是投入在实验室中,并没有落实在具体的农业生产劳动中,正是由于资金不足及行政管理部门的不够重视,导致农业科研设施陈旧落后、科研人员待遇较低、人才外流,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的发放量不大,不能满足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农业企业的发展需求,一些贷款抵押要求过高,还款时限过短,不符合农业生产周期长的实际。农户得不到贷款,生产发展困难。
(三)弥补体制存在缺陷的解决方案
1.突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我市高效农业特色农机发展的根本途径。加快农业科技的创新,同时加强科研体制的创新和重大技术,尤其是农机农艺结合、防灾减灾、节本增效技术的创新和突破。继续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引进吸引,开发国外先进技术,全面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强化现代种业、智慧农业、农机装备等关键性技术研发攻关,重点突破一批世界领先、能够支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对我国农业转型升级产生革命性影响的重大品种、共性关键技术和现代装备。
2.完善法律制度。《农业法》是我国农业领域的根本大法,是其他农业法律的基础和指导。完善生态农业法律制度,首先要在《农业法》中确立生态农业的重要地位,必须健全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注重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实效性和相互协调性,引导、规范、协调好农业生产关系。在修订时,要明确生态农业的内涵和相关制度,如生态农业补贴制度、税收制度以及补偿制度等方面。立法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农业、工商、技术监督、药监的协调机制,统筹管理生态农业工作,解决多头管理、相互扯皮问题。
3.加大资金扶持。发展特色农机,资金投入是保障。目前,农机具购置补贴的侧重点在于粮食生产机械,但随着高效农业发展的需要,必定带动大批量特色农机的需求,各级农机部门要积极争取出台一系列农机发展扶持政策,对水产业、畜牧业、园艺业、设施农业等优势、新兴产业特色农机按照机具购置总价20%~30%的比例進行补贴,同时,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吸引金融投入、带动社会投入,通过单位自筹、社会筹集资金,加快特色农机发展速度,稳步推进全国农机示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