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
"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特征。建国以来,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逐渐形成了主导性意识形态与多元化意识形态并存的发展格局。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需要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需要树立世界的眼光,立足于我们的传统,着眼于国的现实生活。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及特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指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哲学观点等观念形态的总和。在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呈现出一系列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主导性和多元化的统一。在阶级社会的每一种社会形态中,往往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意识形态:首先是反映现存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并为其服务的意识形态;其次是旧社会的意识形态,它反映已被消灭和正在被消灭的旧的生产关系;最后是反映现存社会中正在成长着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其中,反映和维护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通常占统治地位。可见,除原始社会以外,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主导性指导思想与多元化社会思潮并存。当然,社会主义国家也不例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一个主导性和多元化相统一的体系。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体系,多元化表现为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人们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思想观念。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确立,决定了社会主义主导意识形态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必将表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这种意识形态的建设越关注人民、越关注民生,就越能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从而也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各项权益的实现。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各族人民最广泛的认同。它是从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价值理念,不仅符合中华民族的心理和追求,也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特征和品格。同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又具有世界性。一方面,它是在以改革和开放为时代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同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另一方面,它着眼于当今世界和时代的发展,并将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对人类文明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批判性和包容性的统一。这一特征可以理解为是主导性和多元化特征的延续。从横向来看,正是因为社会主义现实生活中存在多种相互对立的意识形态,因此,同一时期各种 Ü意识形态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展开斗争;从纵向来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是在前一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之上进行建设的。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必须坚持批判的态度,借鉴和吸收同一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传统意识形态建设的成果加以批判的继承,弃除糟粕,吸取精华,只有这样,才能够建设出更加科学、更加理性、更加符合人民生活需要的意识形态。而这一过程也体现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批判性和包容性的统一。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孕育和确立阶段。党在这一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等重大政治目标的稳步实现,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提前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基础。反过来,这些经济社会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又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权威性,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逐渐被社会大众所认同,人民民主专政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国民经济得以恢复,人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
从1956年底到1976年底,这一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曲折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观察一切、分析一切、对待一切,成为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思想;利用一切舆论阵地,宣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成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任务。总之,从1956年底到1976年底,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思想逐渐占了上风,党和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偏离了正确方向,过分强调政治与思想的作用,甚至把思想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把思想认识问题当成阶级斗争问题,把本来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当作敌我矛盾,用大批判、斗争的方法来处理。将马克思主义真理绝对化,对其他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持全面否定态度,意识形态领域在追求整齐划一的同时日渐保守和僵化,束缚与制约了当代中国的思想创新能力与社会活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推广,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逐渐形成了主导性意识形态与多元化意识形态并存的发展格局。一方面,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向前推进,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是党在马克思理论的指导下,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来分析、观察新时期、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而创立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社会主导性意识形态,并将随着现代化事业的推进,不断得到强化和丰富。邓小平理论作为党和国家在意识形态建设上的重大突破,是改革开放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中的第一大思想结晶。这一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顺利走上改革开放道路、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的思想前提。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为转变执政合法性的思想基础在意识形态建设上作出的理论创新。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与时俱进,提出并形成了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即科学发展观,不断对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提出理论和观念创新。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例如,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传统社会信任关系遭到破坏,社会道德和伦理价值在经济快速发展中日渐被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急功近利思潮侵蚀,社会意识形态凸显了工具主义的倾向;在信息网络化和文化影视化的影响下,各种社会思潮出现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意识形态感性化趋势无疑又增加了社会意识形态存在变化的复杂性。
三、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几点思考
(一)在新的形势下,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必须加强。毛泽东同志说过“文化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意识形态领域所面临的任务还是十分艰巨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出新的特点,即价值观的渗透和反渗透异常激烈。我国国内又处在社会转型、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转型任务叠加、转型环境复杂和转型速度加快,给思想文化领域带来了极为复杂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特别是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主流价值观与非主流价值观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传统价值观面临挑战,道德危机、信仰危机现象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构建并强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强调:“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些都是加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举措。웃
(二)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需要更加注重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想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需要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使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为了造福人民。要始ღ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历史任务就内在地规定了党和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要提倡和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化,需要树立世界的眼光,开放的眼光,不断地吸纳和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需要立足于我们的传统,不断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优良的做法;也需要着眼于我国的现实生活,在不断涌现的新事物中挖掘先进文化的因子。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具有越来越强的生命力,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引导、批判和消解的作用,引导人们对真、善、美、公平、正义的追求,而对假、恶、丑等不良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和抵制,从而最大限度地消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使艰苦奋斗、爱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传统美德得以更好地继承、发扬和践行;还要开发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文化,例如民主思想、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等;此外,还要培育现代文化。现代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社会的现代文化生长的土壤。草根族、网络文化等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新鲜事物能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我们的现代文化。此外,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也需要关注世界上其他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然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去吸纳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