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分析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 区域创新能力 创新环境 创新投入 创新绩效
一、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非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
若评价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则比较适合采用非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方法,而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相关度较大、关联性较强,因此采用这一方法是合适的。非线性加权模ย型如下:
yi=■x■w■ (xij?叟0)
(1)
被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值用yi表示,评价指标的观测值用xij表示,wj为对应指标的权重。非线性加权综合评价的步骤如下。
1、对各评价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由于基于非线性加权的综合评价模型中各指标的观测值要求:xij?叟0,因此,我们在无量纲化处理时采用效用值法,效用值规定的区域是[0,100],即该指标下最差值为0,最优值为100,计算方法如下:
正效指标观测值的计算方法为:
mj=■{xij}
(3)
其中,各评价指标的观测值用xij表示,无量纲化后的各指标观测值用x■■表示。
负效指标观测计算方法为:
x■■=■×100
(4)
mj=■{xij}
(5)
nj=■{xij}
(6)
其中,各评价指标的观测值用xij表示,无量纲化后的各指标观测值用x■■表示。
需要说明的是,正效指标的观测值是指该项指标观测值越大,代表效用值越高;负效指标是指该指标观测值越大,表明效用越低。在中原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的28个评价指标中,我们需要区别对待正效指标和负效指标。
2、非线性加权模型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xj=■■(xij-x■■)2
(7)
可得方差为:
S■■☯=■■(xij-xj)2
(8)
则第j个指标的权重系数为:
Wj=■
(9)
3、综合评价结果的获得
利用公式
(2),
(4)计算得出正效指标和负效指标的观测值,即得到各指标标准化处理后的结果,然后利用公式
(7),
(8),
(9)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最后将上述所有计算结果代入公式
(1),即利用非线性加权模型计算得出中原经济区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值。
三、中原经济区区域创新能力的实证评价
1、评价对象和数据来源
(1)评价对象及评价年份
(2)基础数据来源说明
2、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3、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运用非线性加权模型的情况下,为了体现各评价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不同作用以及重要程度,在对各评价指标的观测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之后,还要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为了避免主观赋权法造成的误差,选择客观赋权法中的均方差法分配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的仍是上文的公式
(7)
(8)
(9)。
将原始数据录入SPSS软件后,利用公式
(2)和
(4)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出各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再利用公式
(9)计算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4、评价过程与结果
(1)创新能力三因素评价得分
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和创新绩效的评价得分可由公式
(1)计算推导得出。其中,创新环境的计算公式为:
yi=■xij■
(10)
创新投入的计算公式为:
yi=■xij■
(11)
创新绩效的计算公式为:
yi=■xij■
(12)
(2)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得分
中原经济区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得分的计算公式如下:
yi=■xij■
(13)
四、中原经济区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性分析与评价
1、创新环境方面
2、创新投入方面
创新投入的定比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都非常缓慢,最快时期都不过5%,且增长不稳定、波动较大。结合要素进行分析,创新投入分为政府科技创新投入和企业科技创新投入,而在中原经济区的现实背景下,企业是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政府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对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而言,其科技创新投入会随着经济效益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趋利避害,因此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增长幅度有限且变化不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短期内也得不到充分发挥。但长期来看,创新投入对于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间接影响,虽不能立竿见影,但创新投入的累积效应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带来深远的影响。
3、创新绩效方面
五、结论
在中原经济区的现实背景下,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间接影响,而创新绩效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最为直接。创新环境的发展变化无论上升还是下降,会带来创新能力在滞后期呈同向变化,其中信息环境、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较为显著。创新投入方面,政府投入不足,企业投入不稳定,对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制约作用,短期影响有限,但长期来看后患无穷。创新绩效对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最为直接,同期呈同向变化,近年来创新绩效对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对于崛起中的中原经济区来说,其区域创新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本文的不足在于,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主体省份即河南省的统计数据为主,以其他五省的数据为辅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另外一些缺损的数据资料对当年创新能力的分析与评价有一定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