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 摘要:探究式学习具有实践性、现实性、开放性的特点,主要运用预习、再现历史情景、撰写小论文、交流、练习巩固等方式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 ;创新; 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的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现代课程改革必须有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的变革,而探究性学习就是当前教改中的一个亮点,在历史教学中实施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有重要意义。
一.运用探究式学习的原因
1.传统教学的弊端
在传统历史教育观里有一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即强制学生接受太强的历史使命感和注重对历史的大思考。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是一个特有史学传统和特别重视历史熏陶的国家,历史做的都是一些大思考,说起历史,就好象故纸堆里的一位老学究,呆板毫无生气,令人望而生畏。历史中那一个个鲜活形象在人们的头脑中全是一些模糊的面影,那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史诗般的画面都是干涩枯燥不甚清晰的棱角。在孩子的课本里无不充斥着成年人的思想,这些思想多是先贤圣哲们用毕生精力探索出的智慧和真理,这些智慧和真理的确很深刻,但是它们与学生生活离的太远,学生的认知水平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因而课堂生活十分琐屑、平庸、贫乏和沉闷,可能学生在教师的权威影响下,背诵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点,但付出的是生机和灵气的泯灭、人文关怀和创造精神的缺失、综合实践能力的匮乏,而这恰恰违背了历史课最基本的功能:"学史使人明智"。教育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用知识武装人,用智慧启迪人,因而历史课教学始终应该飘扬着一面大写着"人"字的旗帜,关心和尊重学生的需要,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2.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
松下辛之助说:"今日的世界,并不是威力统治,而是由创新支配。"而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对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显示,我国高二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降到了最低点,中国学生的创造力远远低于英国学生。据统计,反映一个民族优秀素质的诺贝尔奖,立国35年就可以产生,而新中国诞生已50多年了,还依然靠杨振宁、李政道等五六位华人撑门面。对此现象,原北京大学校长陈洱佳教授认为:获得诺贝尔奖需要有雄厚的积累,需要有很好的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育,因而课程改革已是势在必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我们学生能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强弱"。探究性学习正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3.新课程标准这为实施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性
本次课程改革力图将以往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成全方位的培养人的教学,新课程强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动手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扣人心弦的导语、饶有趣味的材料、活动课的设置,这些无疑都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和旋转舞台。
二.运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性、现实性和开放性特征,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实质性探索。
1.课前预习,培养探究意识
2.再现历史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选用好情景资料,把学生带入历史氛围之中。如:在讲《三国鼎立》之前,我就从《三国演义》的历史电视剧中精心选择一组人物画面:曹操、刘备、孙权、董卓、袁术、吕布、孙策、周瑜这样神态各异、各具魄力,又为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从右到左缓缓地出现在屏幕上,仿佛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向你走来,同时出现小说中最经典的几句诗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并将这几句诗词依次打在屏幕下,《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片断,兼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视性,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很浓,"愤悱"的情景跃然纸上。学生在观赏中体验历史情感,把各种感官都应用到学习过程中来,可以保证具有各种记忆和思维类型的学生都能积极地感知教材,使学生自然进入探究角色。当然同学们看完影视资料的同时,教师要适当引导。特别是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使他们能有所收获,有所侧重。
3.优化练习设计,培养探究能力
作一点简单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必要的工作,。只是练习设计必须让学生始终处在主体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彻底扭转以往教师讲题目、讲答案,学生对标准、背条条的局面。如《三国鼎立》示意图,全班有上十种做法,有画圆圈的,有画三角形的,有画方框的……。有的同学新颖、别致的设计令老师刮目相看。因此教师要通过新颖、有操作性的开放性习题积极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实践,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多侧面、多角度地剖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让学生探究思维的火花在老师的点拨下更加光彩夺目。
4.组织活动课,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会探究
"教育的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发掘真理"。新教材中活动课正是以"讨论发掘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收集材料、分析信息、提炼思维、寻求答案、展开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如:我选择课后题"有人说唐朝衰落的原因是因为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你认为呢?"供学生讨论,课堂气氛一下子就十分活跃起来,学生争相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活动课所达到的探究效果不言而喻。教师还可组织辩论赛、课堂讲座等形式,要求同一主题的不同观点的双方要收集信息、加工处理、准备充分。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自我分析判断、自我检查监控、自我反思矫正,且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在相互碰撞下触发灿烂的思维火花。
5.撰写小论文,强化实践探究能力
为加强对探究成绩的巩固,检验探究效果,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或者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参考书目,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表明自己的观点。还可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游览名胜古迹,写观后感,或编历史剧本,所写内容只要是依据材料发表议论、观点鲜明即可。然后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解决类似和相关的问题,这样,学生实践探究得到巩固,同时也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
三.运用探究式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强调探究式学习并非完全排斥其他学习方法
从我国目前的现实出发,应大力提倡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但并非完全丢弃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接受式学习。为满足学生精神和心灵的渴望,学生必须接受式地学习大量的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以丰富他们的心智与灵魂。如果教师的讲授可以激励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创造冲动,那么,讲授仍然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方式。况且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才能"温故知新",所以,某一位教师在某一天的课堂上"一讲到底",并不一定就是"满堂灌",而只能说,"一讲到底"不能长期地成为教学的主线,否则,就很可能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生长,剥夺了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并提出不同意见的机会。
2.在运用探究式学习时,对学生要求不能太高
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应关注的重点是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在学生生活中和走向社会后也能有所启示和运用的共同方面,而不必追求科学家探究的水平,应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即通过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望,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得到科学方法。尤其注意引导所有学生通过直接参与探究过程,并通过自己的反省与思考,从亲身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深刻认识、理解探究是怎样导致科学发现的。
3.探究问题的设计应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私塾先生对学生的要求。这种情形至今还存在于我们的学校。陶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师探究问题的设计应力求"把笼里的小鸟放飞到天空中去,使他能任意飞翔……"。历史课堂应特别重视将当今发生的重大事件引入课堂,如讲《美国的霸权主义》这课时,根据"南联盟事件"、"中美撞机事件"、以及美国的"9.11"事件,设计这样一些问题:美国霸权主义政策在当今的表现形式有哪些?这种政策对当前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时代在发展,并且总是在不断制造热点问题,教师不能视而不见、坐失教育良机,应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才能俯仰于天地之间,塑造一代新人坚强的灵魂和崭新的形象。
4.探究式学习呼唤高素质的教师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只有能力才能培养能力"。实践证明,不论是教学内容的更新,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都要由教师的教学实践去实现。没有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就不能真正实施探究性学习,也就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应当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不断的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教师要认真学习,提高思想觉悟,敬业爱生;要汲取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和其他科学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要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要学习最新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科学的理论,汲取教育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实践中,积极主动地、锲而不舍地探索和总结,不断增强自身的探究意识,提高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