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教育治理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救治之道
摘要:教育治理追求多元主体的参与,以共治求善治。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制约了各治理主体参与教育治理的能力,成为教育管理改革的瓶颈。从信息论的视角分析传统教育管理体系和教育治理体系的信息流,清晰展现了信息不对称对教育管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信息公开是教育不对称问题的救治之道。
关键词:教育治理 信息流 信息不对称 信息公开
实现国家现代化,教育要率先现代化。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治理要率先现代化❤。如果不能尽快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就不可能如期实现。
一、教育善治:多元主体参与教育治理
治理的突出特征是多主体参与,即主体的多元化。治理不是作为单一主体的政府统治和管理,而是多元主体参与的民主化管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根据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以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更好地激发每个学校的活力,更好地发挥全社会的作用[1]。
教育治理是共治主体依据规则开展的传统教育管理活动,涉及管理的多主体、多层级。这些治理主体既包括宏观和集体层面的政府、学校、社会组织,也包括微观和个体层面的教师、学生、家长等公民个体[2]。在教育治理体系中,原本相对被动的教育客体(教师、学生、家长等)也将获得平等的参与教育治理的机会,在不同的管理层次发挥作用,从而群策群力,实现传统教育管理的多元化、民主化,最终走向教育善治。
二、体系映射:管理与治理的信息流分析
信息是管理学的重要概念,在管理学中,信息的占有程度决定了提供决策、参与管理的能力和水平[3]。信息流是信息在组织结构各要素或单位间的流动方向和方式,它包括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等环节[4]。
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中,信息流是金字塔形的,中央教育主管部门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地方教育部门、学校等处于中层,底层则是社会、教师、学生、家长,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自上而下的教育指令;在治理模式中,信息流趋向扁平结构,围绕教育这个中心问题,政府教育部门、学校、社会组织、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教育主体平等地实现信息分享,其理想状态是网状结构。具体的,在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这三个环节,传统教育管理和教育治理的信息流简要分析如下。
1.信息收集
信息收集是信息流运行的起点,它是分散的信息向收集者集中的过程。信息的收集者是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来集中有关信息。
在传统教育管理中,信息的收集是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形,学生、教师、家长、社会等要素作为金字塔的底层为学校、地方教育部门等提供信息,逐层上传,直到塔尖的中央教育部门。由于信息的收集都是按照收集者的目的和需要来进行的,这就导致貌似流畅的汇聚型信息流被各层级的收集者进行了有目的的干预,导致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被截流或篡改,严重影响了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在教育治理体系中,任何一个参与主体都可以发起信息收集,各主体间畅达的网状信息流保证了信息可以直接到达收集者,并有可能相互印证,其准确性、便捷性得到了明显提高。
2.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是将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加工,归纳出结果,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这是管理决策中的核心要素,它影响决策的水平和组织机构的运行效率。
传统教育管理中,进行信息处理的主要是塔尖的中央教育部门,最核心的信息处理加工能力都被集中到这里,在此进行分析和决策。虽然这能够保证信息处理和教育决策的效率,但是,却不利于教育决策的民主化。
在教育治理中,各治理主体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根据自身收集的信息进行教育决策,表达教育意见,进行传统教育管理。在这个模式中,学校作为办学主体,拥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决策权。
3.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是信息从信息源发出,通过一定的媒介和信息渠道传输给接收者的过程。信息传递有纵向传递和横向传递两种流向。纵向传递是上下级之间的传递,横向传递是同层级之间的传递。信息不ღ对称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在传递环节有集中体现。
在传统教育管理中,主要的信息传递是纵向传递,即中央教育部门做出决策后,自上而下,从塔尖到塔根的逐层传递,这也是造成政府管、学校教、学生学、社会家长瞪眼看的被动式传统教育管理现状的根本原因。做出的教育决策自上而下层层传达,下面层级没有自主权,只能按部就班地执行,很多应该参与的教育治理主体,更是被隔离在管理体系之外,如社会和家长。横向传递较少且基本无法影响教育决策。
在教育治理中,信息的传递是网状、多向的。由于整个信息流模型扁平化,层级不再壁垒分明,各要素间的信息传递更接近于横向传递。辅以教育决策的多元化,这种结构有利于教育治理的民主参与,能够实现教育透明,是推进教育善治的重要举措。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传统教育管理和教育治理的信息流,实际上是对两种管理体系的映射,传统的教育管理信息严重不对称,集中在金字塔尖,这种体系稳定,有一定效率,但容易缺乏活力,被动僵化,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治理体系信息趋于对称、均衡,信息流向多元化,能够为教育管理提供民主化和创造力,但其效率可能受影响,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学校的办学主体地位、发挥学校办学组织能力来应对。
三、治理瓶颈:信息不对称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制约了各主体的民主参与水平,塔尖的中央教育部门拥有无限大的权利,而其他主体几乎没有发言权,只能被动接受。信息流的金字塔结构映射到教育管理体系中,能发现信息不对称对教育管理造成如下影响。 1.影响教育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决策的过程就是对信息的传入、分析、整理、解决和传出,只有确保信息的正确性并准确传递,决策的科学化才能得到保证。在信息流模型中,个体(或局部)是这些信息产生的根源,金字塔越高,信息收集和传递经过的环节就越多,信息干扰就越多,加之信息处理和决策者仅有塔尖,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受到严峻挑战。
2.影响教育管理的民主化
管理的民主化要求各参与主体拥有充分的话语权,能够合理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适度参与决策。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处于信息金字塔下层的主体表达意见、传递信息的能力被严重限制,信息收集环节不能充分表达,信息处理环节没有参与能力,信息传递环节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条件下谈教育民主和管理民主,只能是一纸空文。
3.影响教育管理的执行力
作出的正确决策要能够被正确地领会执行,需要各参与主体对管理目标、自身职责、执行步骤等要素有清晰明了的认知。在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下层参与主体只能以管窥豹,对管理决策和管理过程无法做出全面准确的理解,容易形成倦怠,影响执行力。
4.影响教育信任机制
组织机构下存在着信任机制,其在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信任机制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信息的顺畅性。如果信息不对称,教师和家长的信息沟通出现障碍的话,这种信任关系也会不稳定,这样不但会对教师的工作造成影响,还会影响到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同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教师对学校的信任、社会对教育的信任、学校对教育主管部门的信任都是建立在信息对称的基础上。
5.制约教育教学质量
所有的教育管理问题,最终都会反映到教育质量上。当前的教育质量之所以备受质疑,固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信息不对称是原因之一。没有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就不会有全民满意的教育质量。
四、信息公开: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救治之道
信息不对称已经成为传统教育管理的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教育改革的进行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关乎教育治理的实现,关乎教育善治目标的达成,关乎教育质量和国❤民素质的提升。
信息不对称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够公开、透明,信息公开是应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治本之道。然而,由于长期的金字塔式管理体制和管理惯性,信息公开这个看似简单的举措却在现实中步履艰难,很多重要教育信息往往难以被公开。其中既有信息持有者的原因,也有信息接受者的原因,既有理念的因素,也有方法的因素。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信息公开。
1.树立信息公开的教育治理理念
信息公开首先是一个想法的问题、理念的问题。长期的金字塔式管理结构造成很多管理者认为信息就应该掌握在自己手里,没必要向“无关”主体传达;更有甚者,把这些信息看做自身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而很多底层的主体,特别ฟ是学生、教师和家长,也没有获取信息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掌握教育信息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职责,自己被动接受是理所当然。
所以,要实现教育信息公开,必须首先树立教育信息公开的治理理念,让教育治理的各个参与主体都能自觉主动地参与教育信息公开,打破传统管理体系的金字塔结构,主动公开,主动参与。唯有此,方能调动各治理主体参与教育治理的能动性,形成教育信息公开的大环境,不再把信息视为上位者、决策者、管理者的特权,而是实现教育善治的重要资源,教育信息公开也是理所当然的。
2.完善教育信息公开的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制度是确保管理体系正常运作、管理决策有效执行和管理行为科学规范的重要准绳。仅有信息公ก开的理念还不能保证教育信息公开得到贯彻落实,为了做好教育信息公开,还必须建立、健全和完善教育信息公开的管理
制度。
从信息管理和传递的角度来看,教育治理各主体要寻求信息源,确定信息渠道,也就是积极地寻求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整理和应用,从而使得信息更加通畅,这样才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给教育管理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应该从信息公开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完善上着手,使信息公开的理念有教育管理制度的保障。也就是建立制度使教育信息从产生、收集、传播、整合到利用变得流畅自如。倘若信息公开制度得以建立的话,那么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诸多管理问题就失去了产生的基础,进而使得管理信息传递更加通畅,发挥多主体民主治理的优势。
3.形成流畅的信息沟通渠道
制度建设可以保证教育信息公开有据可依,但要真正在实际工作中做好信息公开,还需要在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围绕教育流畅的信息沟通渠道,从而让信息公开变得有目的、有针对性、有效果。
只有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渠道,才能更好地发挥各治理主体的效能,促进治理目标的实现。例如,在学校管理中,要建设全方位的信息传递渠道,教师能够及时地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反馈给学校,而学校也能够多渠道的向教师提供教育和管理政策、发展动向、工作计划等等,为更好地进行教学奠定基础。教师与学生、家长、社会组织、教育管理部门都能够顺畅地沟通交流,实现信息的网状流向,为落实教育信息公开,做好民主、透明的教育决策和管理打下信息基础。
4.提高各主体的信息素养
当前的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和共享速度日益加强,这对人们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在很多教育治理主体的信息素养良莠不齐,这严重制约了教育信息公开的进程和效果。例如,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缺乏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布教育信息的自觉性和能力,很多学校的网站长时间不更新,微信、微博备受学生追捧的信息沟通渠道却得不到教师的认可。
因此,一方面,教育治理的各主体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让教育信息的公开能够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公开过程中也要考虑不同参与主体的信息素养水平,选择合适的渠道和方法进行教育信息公开,提高信息公开的水平和信息沟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褚宏启,贾继娥.教育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及其作用互补[J].教育发展研究,2014(19).
[2] 褚宏启.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教育研究,2014(10).
[3] 菲茨西蒙斯著.服务管理:运作、战略与信息技术[M].张金成,杨坤,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3).
[4] 江荣宝.基于信息流的中国行政组织结构优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