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强化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时间:2025-01-13 08:38:5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对于教育来说,具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至关重要。本文重点对教育的方法进行探索,认为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性、开放性、探索性的教学模式,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强化实践环节,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估体系,是强化和改进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根本途径。

论文关键词:双向交流;平等和谐;实践环节;课程评估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一定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如果方法不对或不适当,也会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

好的方法对于认知和实践活动如同好的工具一样,不仅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的政治理论教育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复杂环境里,要加强和改进对青年学生的政治理论教育,充分发挥政治理论教育的育人社会功能,必须要改革传统的政治理论教育方法,努力探索和创立适合现代青年学生思想特点的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这既是广大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政治理论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要求。

一、建构双向性、开发性、探索性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环节。长期以来,我国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一直是实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一种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单向的、单方面的灌输,把政治理论教育过程完全看成是一种被动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

这种教学模式对理论的系统传授固然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思想特点的变化,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日益凸现。主要表现为政治理论课教学严重脱离社会实践,脱离学生思想实际,成为一种空洞的教条式的说教。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满堂灌,一言堂,根本忽视了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性作用,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消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与探讨精神。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不能产生共鸣,受教育者极容易产生排斥情绪和逆反心理,很难使政治理论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这样必然导致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好、育人功能不佳的结果。

这些情况说明,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根本不能适应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需要,必须根据政治理论课程本身的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建构一种行之有效的与学生学习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交流、开放性、探索性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学活动的两个基本因素,从教的角度来看,教师是主体,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是主体。但这两个主体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统一的,教是因为学而存在,学是教的目的。因此,学生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适应教学对象的需要,教什么和怎么教都要围绕着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轴心。

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首先要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参与意识。教学活动不是教师单方面、单方向的灌输,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ซ双方之间的双向的互动关系。受教育者固然要从教育者那里吸取有益于自身成长的理论和观点,但受教育者对理论和观点的接受不是被动的。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科学探索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和研究问题,要让学生结合理论学习研究一些现实问题或理论上有争议的问题,有些教学内容应当让学生自己探索并作出结论。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自由发挥其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各种形式,如专题研究法、辩论法、师生对话法、自学提问法、互教互学法等,这些方法为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创造了有效的空间。在考试方法上,要改变那种“一锤定终身”的方法,采用各种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探索性、创新性能力的形式。如可以采用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相结合以及社会调查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还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状态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处于主体性状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效果。主动性学习状态和被动性学习状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生学习状态。我们并不否认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强制性成分,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学习就一定是被动的。虽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但这些课程和内容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并不矛盾,它们可以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和行动的指导思想。"

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强行灌输,而没有被教育者的积极主动的认同、接纳、吸收、消化,那么,理论自身再科学、再正确,它也只能成为不开花、不结果的僵死教条。实际上人们对理论、价值和观点的接受,如同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这个过程是一个主观和客观、接受与消化、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因此,在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才能使理论教育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认知、接纳和反省,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素质和行动的指导思想,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并不排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精选教学内容,精用课内学时。根据邓小平同志“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指示精神,政治理论教育主要讲清“三性”,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价值性,以理论自身的力量去说服学生,增强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渗透力和说服力。二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情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探索未知。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交流、开放性、探索性的教学模式,充分肯定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供了有效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必须服务和服从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中心内容的需要。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种思想教育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营造平等民主、亲切和谐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受教育者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中的师生关系一直缺乏民主。教师高高在上,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威信,教师的话似乎都是不能更改的真理,学生只能正面接受和理解教师的思想,而不能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否则,就是对老师的不尊不敬。在这种封闭、专横的状态下,难以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因此,必须彻底转变这种观念,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不能惟我独尊,居高临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作风,提倡探讨精神。要认识到教师并不是真理的化身,他们只是带领学生探索真理的领路人,在人格和真理面前,师生的地 シ位是平等的。要提倡师生之间在理论上的相互切磋。“师生切磋,弦歌互答”,这曾经是中国大教育家孔子终身倡导并实践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在今天的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提倡师生之间的相互切磋,共同探讨。在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对一些不同的认识和见解,师生之间可以并应当展开讨论。如果教师一时不能说服学生,要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

要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以理服人,以德育人”。理论教育首先要坚持以理服人,要摆事实讲道理,要用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量事实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说服人,使受教育者心悦诚服。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而且要善于针对社会实践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循序渐进,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承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和价值性。从而使理论教育转化为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并最终升华为他们的理想信念。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注意以德育人。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要为人师表。”教师要注意身传言教,教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品格。尤其是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敬业精神、道德修养、思想情操和人格品质等方面都要给学生做出榜样。教师要以极端认真和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去感化学生,以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温暖学生,使学生在平等亲和的环境里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要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还必须倡导多维思维方式和动态思维方式,打破传统的两极化思维方式。长期以来,人们养成了一种两极化思维方式,要么正确,要么错误,非此即彼。这种思维方式使理论教育过于简单化、绝对化,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要提高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在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时候,不能满足于一个方向、一个空间、一种思路、一种模式。而要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手段,提倡多角度、多方向的多维思维方式,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传统的思维方式还有一个弊端,就是往往把思想定格在过去,用过去的观点来观察今天和未来的问题,忽略了客观事物和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也忽略了人的思想观点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发展。

因此,政治理论教育必须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既要立足于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事实,也要立足于当代青年学生思想异常复杂、异常活跃的事♋实,พ同时又要体现探索创新精神,要在增强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预见性上下工夫。"

三、强化实践环节

理论联系实际,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强化和改进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它不是超然于人类社会实践之外的玄思遐想,也不是僵死的教条和冷冰的逻辑,而是深铸在人类社会实践之中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科学体系。要使广大青年学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实践。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中也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要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他们接触自然,了解社会。高等学校要加强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复杂环境里,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尤为重要。

因此,必须把实践纳入教育教学体系,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并在时间、经费、组织和基地等方面给予切实的保证,这是加强和改进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环节。

当代的青年学生,大多数都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很少接触社会,缺乏对社会系统而正确的分析和了解。对改革开放给国家实力和人民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虽然身在其中却感受不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缺乏深刻的理解,从而产生一些模糊认识,出现了一些悲观情绪和偏激行为等消极现象。

因此,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用具体生动的事实教育他们,使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加深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增强他们对国情、乡情、民情的了解,使他们产生与国家、社会、人民命运息息相通的真实情感。由于青年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所以他们最容易用理想主义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和人生,他们对国家的改革和建设事业抱有很高的期望,但对改革和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

通过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观念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或不相符时,便会促进他们进行新的思考。不要在学校里一味地坐而论道评头论足,要在实践中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培养他们脚踏实地的作✌风,使他们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促进“知”和“行”的统一。通过国情考察、科技服务、扶贫支教等社会实践形式,不仅使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而且使他们在实践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智力、技术优势,为社会做一些实事、好事,这样既提高了自己,又服务于社会。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广大青年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四个统一”,即: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四、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估体系

教学方法的改变必然要求教学评估的方法随之改变。因此,改革课程评估方法是加强和改进政治理论教育的必要环节,它对政治理论教育的改革起着保证和导向作用。传统的政治理论课程评估标准主要是依据学生成绩的高低、及格率的多少以及教学文件、教学设备是否齐全。这种课程评估方法的导向作用就在于:教师为了使学生获得好的成绩,在课堂上总是尽可能地把所有的概念、原理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也只得遁着“课堂记笔记,课后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这样一种怪圈转。要根本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和学的方法,必须建立适合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特点的科学的课程评估体系。

政治理论课程具有不同于其它文化课、专业课的特点,它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这就决定了政治理论课程的评估标准不能采用急功近利的方法,也不能仅仅局限在知识接受的层面。

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这是学生受益一生的东西,是给学生提供走完以后人生奋斗道路的强大精神动力。政治理论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是长期的深远的,它通过学生的体验,逐渐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敬业精神、鉴别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等。因此,对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育功能、教育价值的评估,不能仅仅定位在校内的表现,也不能仅仅定位在知识接受的层面上,而要扩展到校外的表现和非知识的层面上,要定位在人的整体素质提高上,定位在人的全面发展上。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