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制度障碍分析

时间:2024-09-20 12:05:5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 阻碍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因素诸如:区位因素、产业因素、人才因素、资本因素等等。本文着重从制度因素分析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障碍。从制度角度分析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制度障碍 产业转型

一、问题的提出

资源型城市大多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势必导致资源型城市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而衰退。国内学者对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障碍的研究,多集中在区位、产业、环境、产权、资本、技术等方面,忽视制度对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推动作用。因此,制度障碍的分析对于研究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二、制度障碍的分析

(一)计划经济路径依赖严重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绝大多数成立于建国之初,由于受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重工业发展战略的影响,大都走上了追求资源产品生产数量扩张的道路。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产生了对计划经济的依赖效应,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造成资源产品低水平价格竞争,无法实现自身的技术创新,盈利水平严重挤出。资源行♚业发展状况呈现出经济发展市场化水平偏低、城市功能缺失,发展后劲不足的态势。

(二)城市功能的二元结构限制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过度依赖资源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实施产业转型的基础较差,可续发展的能力较弱。资源型城市往往秉着“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进行城市建设规划的,缺乏综合规划的设计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混乱局面,重复建设、资金分散造成的后果是没有建立起基本的生活和生产的设施,城市♋的功能严重缺失,逐渐形成了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二元体系,不利于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三)管理机制的二元结构造成转型困境

我国资源型城市绝大多数兴起于计划经济时期,在历史上通常是现有企业后有政府,这就造成了资源型城市存在条块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普遍存在两类平行的社会管理机构,即地方政府和资源开采企业管理机构并存。两类社会管理机构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联动效应较弱,难以形成合力。这种格局下,地方政府难以帮助企业实现产业转型,企业有难以发挥对城市经济的辐射与带动功能,长此以往造成资源浪费与摩擦加剧。

(四)地方主体地位缺失与分税制制约产业转型

1994年分税制的实施,使中央财政在宏观调控中处于主动地位,从体制与制度上保证了国家的统一。但是这也给资源型城市带来了负担,分税制使得作为城市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收入相当程度需要上缴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贡献较少,使得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缺乏资金支持,需要国家资金支持的局面难以扭转。

(五)沉淀成本阻碍政策效果发挥

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制度变迁往往是政府主导,地方政府作为被动的制度需求者。制度需求者对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的考量对于能否引起制度变迁起到了关键作用。与非资源型城市相比,相同的制度供给,资源型城市效果不明显,这是因为资源型城市存在着沉淀成本。

三、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制度创新建议与展望

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力度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大多是国有大型企业的集聚地,例如大同、马鞍石、阜新等城市,这些企业ท从产权制度的角度看“国家”性质明显。企业不仅担任着经济角色也担任着行政以及社会角色。然而,现行的管办体制,政府权力独大,企业仅仅作为单纯的生产单位,不是独立产权的经济实体,阻碍着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因此,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必须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力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产权为核心⌘,破除单一的国有经济模式。

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开始于发展规划的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规划对于转型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要综合考虑区位、产业、资金、环境、社会、人文等多方面因素。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从改革法案的提出到征询各方面意见再到确定实施步骤,最后决策的出台,确保决策成文纲领性的文件。此外,资源型城市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决策的制定还需相应的保障机制。例如:大同的产业转型过程中,由于资金的缺乏,在建工程出现了停工的现象,“烂尾”工程比比皆是,无法按照规划经行实施。

尝试转型法制化改革

产业转型法制化,就是用法律来规范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确保转型有法可依,保障产业转型的顺利完成。国外的一些成功的转型经验中,也都采取了通过立法的方法来保障产业转型。例如:日本先后九次出台法案规范九州煤炭区的产业转型,德国鲁尔区的转型也制定了《联邦区域整治法》等。因此,我们亟需出台一部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法律法规,依据法规指导转型,少走弯路,尽快实现产业转型。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