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分析

时间:2025-01-13 06:54:5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构建了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体系,将城镇化水平划分为人口、产业及卫生城镇化、居民消费城镇化、科学教育城镇化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城镇化四个因子;然后建立了个体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对各细分后的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产业以及卫生城镇化、居民消费城镇化、教育城镇化和公共基础设施城镇化水平越高,经济增长越快;绝大多数省份居民消费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大;在加快城镇化的同时,东部地区应更加注重居民消费城镇化和科学教育城镇化,中部地区应更加注重居民消费城镇化和公共基础设施城镇化,而西部地区应更加注重居民消费城镇化和人口、产业以及卫生城镇化。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增长;因子分析;个体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

一、引言

我国学者衡量城镇化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采用单一指标法,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一国或者某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二是采用多元统计方法来衡量城镇化的综合水平。然而,这两种方法均存在不足之处。N☯ortham(1975)认为,单一指标法虽然能够抓住城镇化的本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但城镇化并不是只包括人口迁徙的内涵,它是一个经济、社会、生态、文化诸方面全面转变的动态的过程,是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全面转变的过程,其内涵的复杂性决定了单一指标法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而多元统计方法虽然能够衡量城镇化的综合水平,但以往的研究只从整体上研究了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没有把城镇化加以细分,并研究细分后的各种城镇化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因此,本文选取人口、经济、社会、文化与城镇设施等较为全面的相关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法将综合的城镇化水平细分为多个因子,然后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具体分析各个城镇化因子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本文余下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为选取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构建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城镇化加以细分;第三部分就各个城镇化因子如何影响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得出本文结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选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面衡量我国城镇化水平应包括经济、环境、社会等综合因素。本文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行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参照国内城镇化指标体系等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构建表1中的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城镇化发展水平”包含16个二级指标,它们是年底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二三产业就业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燃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每万人医院或卫生院床位数(张)、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厕数(座)、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辆)、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部)、科学教育支出(亿元)、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人)、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万吨)、城市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标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Zit=0.43×PIHit+0.18×CON+0.10×EDU+0.07BF

(1)

(三)中国各省市城镇化现状分析

本文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将31个省(市)16年的城镇化水平进行聚类分析,图1为聚类结果以及各类省市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时间趋势。

三、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本文第二部分的城镇化指标体系把城镇化细分成人口、产业及卫生城镇化、居民消费城镇化、科学教育城镇化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城镇化四个因子,较为全面地评价了我国各省(市)的城镇化水平。而这些城镇化发展指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具体边际贡献差异成为本文进一步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第三部分将根据上述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选择主要解释变量,构建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深入分析以上4个城镇化因子对经济增长的具体效应大小。

(一)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

为了避免伪回归的发生,需首先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其稳定性。本文分别采用同质单位根检验中的LLC检验和异质单位根检验中的Fisher-ADF和Fisher-PP检验,对面板数据各个变量的不同截面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如果两种检验中均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则说明该变量是平稳的,反之则不平稳。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上♡面单位根检验,可以得出PIH和BF为平稳序列,CON、EDU和LPGDP为一阶单整。所以,LPGDP与PIH、CON、EDU、BF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表2为最大滞后阶数为3的协整检验结果。

根据表2,在5%ツ的显著性水平下,Pan❥el-ADF、Panel-PP、Group-ADF和Group-PP四种方法都检验出LPGDP与PHI、CON、EDU、BF序列存在协整关系。

(二)面板数据模型形式的选择与建立

Hausman检验可以判断是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更加合适,其原假设是为应该建立随机效应模型,检验结果的P值为0.002,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应该拒绝原假设,所以适合建立经济增长关于与人口、产业以及卫生城镇化、居民消费城镇化、教育城镇化和公共基础设施城镇化的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为了检验面板数据符合哪种形式的计量模型,我国利用协方差构造与统计量。其假设与检验统计量分别如下:

从表3来看,模型总体通过F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有一半左右的省市人口、产业以及卫生城镇化和教育城镇化的回归系数显著;绝大多数省市居民消费城镇化卐和公共基础设施城镇化的回归系数都显著,并且绝大部分系数都是正,说明人口、产业以及卫生城镇化、居民消费城镇化、教育城镇化和公共基础设施城镇化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相对而言,绝大多数省份居民消费城镇化的系数比较大,表明居民消费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所以我国在加快城镇化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推进居民消费城镇化。 从不同地区来看,由于经济发达程度差异较大,各城镇化因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也不一样。根据图2和相关测算结果,东部地区的城镇化中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大到小依次是居民消费城镇化、教育城镇化、公共基础设施城镇化、人口、产业以及卫生城镇化;中部地区的城镇化中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大到小依次是居民消费城镇化、公共基础设施城镇化、教育城镇化、人口、产业以及卫生城镇化;西部地区的城镇化中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大到小依次是居民消费城镇化、人口、产业以及卫生城镇化、公共基础设施城镇化、教育城镇化。

四、结论及政策含义

本文通过因子分析,将影响城镇化水平的16个三级指标归为了四类二级指标:人口、产业及卫生城镇化、居民消费城镇化、科学教育城镇化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城镇化四个因子,计算出各省市城镇化水平综合得分,发现我国各省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发展质量都在提升,但不同地区之间的城镇化进程差异较大。在此基础上将31个省市16年的城镇化水平进行聚类分析,得出北京和上海为第一类、浙江和天津为第二类、大部分东中部城市为第三类、大部分西部城市为第四类,四类城镇化发展水平依次降低。结合上述城镇化的指标体系,就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大部分省市的人口、产业以及卫生城镇化、居民消费城镇化、教育城镇化和公共基础设施城镇化系数都显著为正,表明人口、产业以及卫生城镇化、居民消费城镇化、教育城镇化和公共基础设施城镇化水平越高,经济增长越快。相对而言,绝大多数省份居民消费城镇化的系数比较大,说明居民消费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尤为重要。

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通过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来扩大内需、促使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如何分区域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本文认为东部地区应该更加注重居民消费城镇化和科学教育城镇化,中部地区则应该更加注重居民消费城镇化和公共基础设施城镇化,而西部地区应该更加注重居民消费城镇化和人口、产业以及卫生城镇化。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