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词”结构中语义强化(现象)的认知研究

时间:2025-01-13 05:48:4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在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很多“有+N”结构,其所表示的意义也十分广泛。随着语言文化的不断进步,一部分“有+N”结构并不单单只是表示存在,还渐渐倾向于表示说话人的主观色彩,具有了新的用法。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和整理,本文将“有+名词”结构中语义强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试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理论对该结构进行新的解释,旨在探讨这种用法背后所蕴含的语言认知机制和语言概念转变原因。

关键词:有+名词;语义强化;转喻

Abstract:There are many types of “you+N”structures in mandarin and their meanings vary widely.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some “you+N”structures not only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something but also tend to express the speaker's subjective emotions, thus new usage emerges. By the analysis of corpus, this paper,which regards semantic intensive of“you+N”structure as its object of study, gives a new explanation to this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onym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iming to explore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and the reasons of conception transformation behind this usage.

Key words:you+N; semantic intensive; metonymy

1. 前言

“有”在汉语中是实意动词,表示存在、所属、发生、出现、大和多等九种释义,“有+N”一般表示“存在某物或拥有某物”。例如:“有桌子”中的“有”是表示存在关系;“我有书”中的“有”表示所属关系。但是据笔者考察,“有+N”是多义结构,根据所接名词类型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意义,如“有学问”中的“有”则是“大、多”的意思,“有学问”是指“学问大”,“有头脑”这一类词并不仅仅表示所属关系即“有头部这一个肢体部分”,还包含“某人头脑聪明做事灵活”的意思。

从研究“有”开始的那天起,对“有+N”的相关讨论也初见端倪。此后,该问题的关注度就从未减少,前人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对相关现象的分析也愈见深入,但只能部分地解释其复杂的句法语义特征,绝大多数都只是从某一角度切入,解释不了“有+N”结构中N语义强化的内部认知机制以及“有”字的“多、大”这一意义来源。本论文旨在从转喻这一认知机制的角度对该现象进行阐述分析。

2.转喻的语用强化与“有+N”中N的量化意义

2.1转喻对“有+N”中N的基本作用

赖慧玲(2009)曾将“有+N”分为“有+具 ت体N”和“有+抽象N”。“有+具体N”只能确认事物的存在,不体现程度的差异;而“有+抽象N”是汉语中一类特殊的短语,整个结构不仅能确认事物的存在,还含有说话人对事物性质的评价,体现程度的差异。她认为这两种结构的不同,在于抽象名词和具体名词具有的不同的量性特征,跟抽象名词相比,具体名词的“可计数性”强而“可量度性”弱,因此“有+具体N”只能表示事物的存在。可是,该观点解释不了像“有墨水”这样的构式,明明“墨水”是具体名词,为什么它也能表达说话人的主观评价。我们认为“有+N”结构的这种新用法本质上是属于认知机制中的转喻现象。

Radden & K vecses(1999)给转喻下了一个广为认可的定义,转喻是发生在同一❅认知模型中的认知操作过程, 其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mental access)。在很大程度上,转 シ喻的认知机制依赖于认知域内的成分凸显。如果说隐喻是指两个认知域的映射关系,那么转喻便是指一个映射域里两个事物的映射。转喻作为一种概念现象, 最先是由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来的,他们认为转喻主要是用于间接指称, 比如:用the Crown 借代the Monarch,也就是说,转喻是指一个实体与另一实体之间的代表(stand for)关系。

例(1)中的“有人”是指“有关系,有人脉”,概念实体“人”为“关系,人脉”提供了心理通道。因此听话者能够准确获得会话含义。那么这个心理通道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为什么“人”没有转喻成“知识,精神”等其他意思呢?这里我们需要引入认知框架这一概念。沈家煊(1999)指出, 认知框架是人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 对人们来说, 各种框架是自然的经验类型。人具有社会属性,人与人之间的框架构成关系网,它是客观存在的。在与“人”相关的认知框架里,“关系网”这一概念尤为突显,因而“有人”会转喻成“有关系网,有熟人”等意义。所以“人”没有为“知识,精神”等其他抽象体提供心理通道。

例(3)中的“有头脑”作为形容词修饰人,显然不仅仅是客观描述人体有头脑这一器官,而是凸显出头脑的功能意义即 - 头脑是用来思考的,本体概念“头脑”和喻体概念之间的通达心理过程必须是在丰富知识经验框架作用下的通达激活过程。因此,不能直接通过常规关系通达的喻体,有时可以借助由经验知识本身提供的信号通达并激活。

例(4)中的“戏”本是指一种表演艺术,但是当用于该语境中时,并非指舞台上的表演,而是指院长签字以后将要出现的局面,意即“有希望、有可能”等。“戏”激活的是表演艺术,根据表演事件框架,它应该是某一虚拟或真实事件的发生。“戏”在该框架结构以及语境的作用下,通达并转喻成“希望、可能性”的意思。

上述例(1-4)中,“有人”“有墨水”“有头脑”“有戏”通过转喻分别表达了“有关系网,有人脉”“有知识、有文化”“头脑聪明”“有希望”的意思。像“有墨水”这一类“有+具体N”表达主观评价的新意义的出现和使用增添了语言的趣味性与经济性,同时通过转喻也达到了语用强化的目的。

2.2“有+N”中N意义强化的语义条件

上一章阐述了转喻对“有+N”结构的语义强化作用,分析了该结构的内部认知机制。但是,是否所有的名词都能进入该结构表达新的意义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接下来,本文将重点分析“有+N”结构中名词的特征。我们认为,要进入该结构的名词需具有程度量化意义。

我们发现“人”转喻成“关系”、“墨水”转喻成“文化”、“头脑”转喻成“智慧”、“戏”转喻成“希望”,都是具体名词转化为抽象名词。关于抽象名词和具体名词的分类,一直以来颇受争议,这里我们从名词的量性特征着手分析。根据语言学家对名词语义特征的分析,量性特征是名词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具体名词进入“有+N”结构后,通过转喻突显程度差别特征。名词的量化意义增强,获得临时量度义。随着该结构的广泛使用,临时量度义逐渐固定化,使得原来的具体名词具有了程度量化意义。赖慧玲(2009)通过分析CCL语料库中的“有+N”结构,发现表程度深的“有+N”中的名词可以分为两大类:一般抽象名词和由具体名词转化而来的抽象名词。李先银(2012)对“有+抽象N”进行了研究,将抽象名词分为主生和寄生两类,而且只有寄生抽象名词方可进入“有+抽象N”构式。他用隐喻容器关系解释了“有+抽象N”的大量义特征。这为我们分析“有+具体N”的隐性大量义提供了很大的启示。我们认为在例(1-4)中,“关系”“文化”“智慧”“希望”这些抽象名词都是由具体名词“人”“墨水”“头脑”和“戏”通过转喻来的,即具体名词通过转喻之后变为抽象名词语义,该名词量度义增强,造成了它们与“有”结合成的“有+N”构式获得了表达主观评价的新用法。

3.结束语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转喻的角度分析了“有+N”结构中的语义强化是如何发生的,名词的指称意义和陈述意义从语言本身出发解释了该偏移现象发生的原因,指称意义与陈述意义的不稳定性正是该现象发生的内部过程。转喻里面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心理通道并非普通的语用推理过程,还建立在相关的知识框架中,需要结合现有的知识和经验。由于人类社会追求简洁☼性和经济性,该构式被广泛接受并使用,同时也加快了文化与精神的传播和发展。但是从转喻的视角分析该结构尚处于初始阶段, 对它研究得还很不够, 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4]Radden, Gnter& K vecses, Zoltn. 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A].In K.-U. Panther& G. Radden(eds)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C].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 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9:17- 59.

[7]赖慧玲.名词的量性特征和“有+名词”结构[J].苏州大学学报,2009(5):113-115.

[8]李先银.容器隐喻与“有+抽象名词”的量性特征- 兼论“有+抽象名词”的属性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5):78-84.

[9]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3-15.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