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义指向与义素结构
提 要:线性语法结构中的一个句子成分与另一个句子成分发生语义关系时,其语义指向常常不是后者的语义结构整体,而是这一结构中的某个义素。义素结构层面语义指向分析有助于揭示词汇语义变体产生的机制、体貌意义的表达机制、句子成分与语义配价的错综关系,是解释同类语词语法差异原因和深入进行语言对比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语义指向;语义变体;义素;陈说;预设
The Semantic Orient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Sememe
Zhang Jiahua
In the linear grammatical structure, when one element in a sentence is in semantic relationship with another element in the same sentence, its semantic orientation is often not the whole semantic structure of the other element, but a certain sememe or a sememe module in this grammatical structure. The analysis on the semantic orient☒ation at the sememic level is benefical to revealing the producing mechanism of the word meaning variation and the expressing mechanism of the aspectual significance, as well as the sophistic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ments of sentences and the semantic valence. In addition, this analysis can explain the different behaviors of the same types of words in terms of syntax and make a deeper constrastive analsis across languages.
Key words:Semantic Orientation; Semantic variation; Sememe; Assertion; Presupposition
1 引言
语义指向分析法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一种新的语法分析方法。所谓语义指向,指某一句子成分在语义上与另一句子成分直接相关。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并不总是整齐对应的,线性语法结构中的某句子成分并不总是与特定语法相关的成分(如状语与谓语、定语与中心语)发生语义关系。同类句子成分,语义上有的指前,有的指后;有的指向句内成分,有的指向句外成分。语义指向分析为解释某些语法现象提供一种新角度,有助于将语法研究引向深入。这种分析法的产生受到C. J. Fillmore格语法理论的影响。(陆俭明 1997) 2 义素结构层面的语义指向
本文在词汇义素结构层面讨论语义指向。当代语言学界在这个层面上广泛讨论语义与语法的界面问题,试比较T. D. Langendoen(1971)的两个例句:
①Rocky rightfully criticized Max for spending the loot.(Rocky正确地指责Max花了那笔赃款。)
②Rocky rightfully accused Max of spending the loot.(Rocky 正确地指控Max花了那笔赃款。)
rightfully(正确地、公正地)在语法上都是谓语动词的状语,但语义指向不同。criticized(指责)和accused(指控)的词义都包含“指出客体干了某件事”(事实)和“对客体干的这件事作否定评价”(评价),但两个义素模块的结构关系不同。对criticized(指责)而言,评价是陈说(assertion)、义素结构中的焦点成分;事实为预设、义素结构中的背景成分。而accused则相反,事实为陈说,评价是预设。rightfully在①中的语义指向评价义素模块,句子的意思是:“因为Max花了那笔赃款,所以Rocky指责了他,Rocky的指责是公正地”;在②中的语义指向事实义素模块,句子的意思与①不同:“Rocky指控Max,说他花了那笔赃款,Rocky的指控是正确的”①。
线性语法结构中的一个句子成分与另一个句子成分发生语义关系时,其语义指向常常不是后者的语义结构整体,而是这一结构中的某个义素或义素模块②(以下统称义素)。
③ a.毛泽东大声称赞钱学森。
b.林彪得意地称赞林立果像他。
称赞——“用言语表达对人或事物的优点的喜爱”(《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 2005),包含“言语表达”和“对人或事物的优点的喜爱”两个义素。“大声”、“得意”语法上都是状语成分,指向相邻的动词“称赞”。但语义上“大声”指向“称赞”词义中的义素“言语表达”:大声地说;“得意”指向“对人或事物的优点的喜爱”:得意林立果像他。在义素结构层面发生语义指向关系的两个句子成分可能相邻(②a,b),也可能不相邻:
2011年 张家骅 语义指向与义素结构 第1期
④ a.吃力地搬书。
b.吃力地读书。
“书”──装订成册的著作(《现汉》)ญ,释文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部分。“吃力地”语法上都是状语成分,指向相邻动词“搬”、“读”,但语义上跨越动词,在④a中指向宾语“书”的“形式”部分:书沉重,因而吃力;在④b中则指向释文的“内容”部分:书难懂,因而吃力。被指向的义素可能是隐性的,没有语言表达式体现(⑤),也可能是显性的,有语言表达式体现(⑧)。
⑤ 张三和李四都只吃了一片
中国 www.LWlM.Com面包。
句中的“只”语法上指向“吃了”,语义上一方面指向句内成分,跨过动词谓语后指“一片面包”(陆俭明 1997),另一方面指向句外的陈说义素“张三和李四都没有吃和一片面包不同的东西”。陈说在本文中指词义释文中的焦点义素,常与预设构成对立关系。否定词汇单位时,被否定的只是陈说,预设不被否定,依然保留肯定的意义:X只 P =“(a)X P;(b)X不做和P不同的事”;X不只 P =“(a)X P;(b)X(也)做和P不同的事”。此处,义素a为预设,b为陈说。
⑥ 张三和李四都只吃了一片面包 =“(a)张三和李四都吃了一片面包;(b)张三和李四都没吃和一片面包不同的东西”。
⑦张三和李四都不只吃了一片面包 =“(a)张三和李四都吃了一片面包(预设);(b)张三和李四(也)都吃了和一片面包不同的东西(陈说)”。
可见,④的显性义素a是预设,隐性义素b是陈说。
④要说的主要不是a“张三和李四都吃了一片面包”,而是b“张三和李四都没吃和一片面包不同的东西”。“只”语义指向的陈说义素并不都是隐性的,常常显性地加以表达,如⑧各句标出的部分:
⑧ 只卖艺,不卖身∣林彪带兵只管打仗,别的事几乎不问∣许多词都不只有一个意思,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火星、木星之间,存在的不只是一颗行星,而是一大批小行星──小行星带。
被指向的隐性义素可能是词汇单位的联想意义:
⑨ 我算看透你了,真不是个男人!
句子的否定语义指向不是“男人”的概念意义“男性的成年人”,而是其联想意义成分:“胸怀坦荡、敢作为、有担当”等。在义素结构层面讨论语义指向,可以进行义素分析的不仅是语法主导词,而且是语法从属词:
⑩ 伊拉克临时政府要求惩罚肇事者。
肇事者──“引起事故的人”;惩罚──“因人犯错误或犯罪(原因)而对其(客体)加以惩治”。语法从属词“肇事者”语义上指向主导词“惩罚”的原因配价的是义素“引起事故”;指向“惩罚”客体配价的是“人”。
3 义素结构层面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
3.1 揭示词汇语义变体产生的机制
下列两例中的形容词“小”语法指向相同,都是名词“演员”的定语,但语义指向有别,因而转换为两个不同的词汇语义变体:
B11 俄罗斯小演员捧着大苹果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剧组。
B12 俺说他小,是因为戏里是个没地位的小演员,年龄倒是不很小(百度搜索)│当年的张国立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百度搜索) 形容词“老”也有类似的两个词汇语义变体:
B13 a. 突然从院子里进来一个老教师。
b.你是我们学校的老教师了。 《现汉》把“奇怪”划分为两个义项:1)(形)跟平常的不一样:海里有不少奇怪的动植物;2)(动)感到出乎意料,难以理解:我奇怪为什么这时候他还不来。通过义素结构层面的语义指向分析看出,形容词“奇怪”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两个语义变体:“奇怪1”──(事物、事况等)使人感到跟通常不一样;“奇怪2”──表现这种感觉的(体态、动作等)。
B14 a. 高空有一个奇怪的飞行物。
b.这现象很奇怪。
B15 a. 他奇怪地浑身战栗起来。
b.她奇怪地反问我们:“举报?管用吗?” 形容词“奇怪1”、“奇怪2”都是动词“奇怪3”的派生义项。奇怪3──(动)“(人)觉得事物、事况等跟通常不一样”。例如:
B16 我奇怪他怎么不来。
“奇怪3”表示心理状态“奇怪”本身──事物、事况等外部原因导致的结果,体态、动作等心理符号反映的内容,在句中以主体配价“人”语义指向句中的“我”,以原因配价“事物、事况等”语义指向“他怎么不来”。B16 的主要成分“我奇怪”与B14b语法结构虽然相同,但语义结构不同:B14 的主语表示“奇怪”的主体──感觉人;而句B14 b的主语表示“奇怪”的原因。 3.2 揭示体貌意义的表达机制 B17 a.“去吧,”李杰明又走近她,还在小声地说服,“再说,你原来也是省局的……”
b. 最后,她终于说服母亲放她走。
网 www.Lwlm.COm 说服──“用理由充分的话使对方心服”(《现汉》)。释文包括过程(说理由充分的话)和结果(对方心服)两个义素。B17a “小声地”语义指向“说服”的言语过程,使其凸显为陈说成分,结果语义成分退居次要地位;B17b的“终于”语义指向“说服”的言语结果,将其凸显为陈说成分。两个例句的“说服”都体现已然行为,不带相应的体貌语法标记,但过程 / 完成的体貌语义对立很鲜明。述补结构短语式动词虽然都包含与述、补语素相应的动作、结果义素,但义素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却有区别。据此,可以将述补结构短语式动词区分为3类:
a)说服、约定(经过商量而确定)、拓宽(开拓使宽广)、打通(除去阻隔使相贯通)等短语式动词包含过程、结果两部分义素,二者都能够借助相应状语凸显为词义的陈说成分,使动词表达或过程、或结果的体貌意义。它们入句前在交际地位上没有严格的主次之分:否定动词时被否定的既可能只是结果,不包括过程,在这种情况下过程是预设成分(不说服你誓不罢休∣我没有能说服作者,作者也没有说服我),又可能既是过程又包括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过程是陈说成分,不是预设成分(您当时为什么不说服我们?= 您当时为什么不劝说我们?∣怕就怕不说服,或者说服不了)。
b)“打碎”、“看见”等动词用于自主动作意义时,虽也包含过程、结果两部分义素,但它们的状语在语义上只指向“结果”:彻底打碎、最终打碎、全部打碎、清晰地看见、亲眼看见、到底看见、才看见等。这类短语动词的过程、结果因素不是并列关系,ด而是预设(过程)与陈说(结果)的关系:否定动词时,被否定的只是动作结果。
c)“打碎”、“看见”等用于非自主动作意义时,包含的义素不是过程、结果,而是非自主动作、结果。非自主动作结果通常都是单纯结果,没有前期的准备过程,因而以非自主动作语素作主导语素的述补结构短语式动词大都是单纯结果动词,它们的状语的语义指向只是结果。
3.3揭示句子成分与语义配价的错综关系
关于句子成分指向语义配价,陆俭明先生已经通过例证指出,如“砍”(“用刀斧等猛力切入物体或将物体断开”(《现汉》))的补语成分的语义所指可能是 “砍”的受事(树砍光了)、工具(这把刀砍钝了)(陆俭明 1997)。
再来分析与动词“羡慕”相关的语义指向问题(张家骅2008)。 B18 在中国大陆,我羡慕他们的脚踏车。(客体+原因)
“脚踏车”语法上指向动词“羡慕”,语义上指向“羡慕”词义中的原因语义配价“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他们”语法上指向“脚踏车”,语义上指向“羡慕”词义中的客体语义配价“别人”。
B19 羡慕种田的乡下人。(原因+客体)。
“种田”的语法指向是“乡下人”,语义指向“羡慕”语义中的原因配价。
B20 很羡慕你(客体)还能下海游泳(原因)。
“还能下海游泳”语法上指向兼语“你”,จ是其谓语,语义上指向原因配价;“你”的语法指向是“羡慕”和“还能下海游泳”,作前者的宾语和后者的主语,但语义指向“羡慕”词义中的客体配价。
B21 很羡慕这些世界语者,因为他们可以交到各国的朋友(原因)。
“他们可以交到各国的朋友”语法上指向主句,语义上指向“羡慕”的原因配价。
句B22与B20结构相同,也是兼语句:
B22 称赞你聪明(= 称赞你,因为你聪明)。
“聪明”的语义指向应为“称赞”词义中的原因语义配价成分。但《现汉》的释文不支持这样的分析:称赞──“用言语表达对人或事物的优点的喜爱”。对本文分析有利的释文应是:称赞──“因人或事物有优点而用言语表达对其喜爱”。释文包括客体语义配价“人或事物”和原因配价“优点”。例B22的“聪明”语法上是兼语句的第二谓语,语义上指向第一谓语“称赞”的原因配价。
3.4 有助于解释同类语词语法差异的原因 B23 李时珍是划时代巨著《本草纲目》的作者。
B23定语成分“划时代巨著《本草纲目》”语法指向名词“作者”,语义指向“作者”义素结构中的关系语义配价。作者──“文章或著作的写作者”(《现汉》)。释义中的“文章或著作”是变项,表示标题词的关系语义配价。“作者”因而是二价关系名词,可用在证同句中表示X与Y的关系:X是Y的作者。作为关系名词,“作者”要求定指关系语词限定,通常不说:*李时珍是作者;不用性质形容词作其定语:*他是著名作者。“作家”是属性名词,表示“从事文学创作有成就的人”(《现汉》)。释义中“从事文学创作有成就”是常项,表示“作家”与其他“人”的区别属性,不是标题词的关系配价。因而“作家”是一价属性名词,可用在描写句中表示X的属性:X是作家。作为属性名词,“作家”不和定指关系语词搭配:*王蒙是《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作家;但可以用性质形容词限定:王蒙是著名作家。 关系名词必带关系定语的语法属性,《现汉》在个别词条中直接指出,先生──“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都带人称代词作宾语)”。试比较:他是我先生(丈夫)∣他是先生(教师)。
3.5 是深入进行语言对比的有效手段
俄语有大量致使动词,其词典释义包含заставить / заставлять(使)和与标题词对应的“不及物动词”两个部分,如рассердить使生气——заставить рассердиться使生气,напомнить提醒——заставить вспомнить使想起等,它们在汉语中常常没有对应的他动词,要译作“使生气”、“使想起”等。这些俄语致使动词的程度状语在语义上大多跨越заставить(使),指向其后的“不及物动词”,这可以用汉语译文旁证:
B24 a. Проделка сына его очень рассердила.
b.儿子的把戏非常使他生气。
c.儿子的把戏使他非常生气。
就俄语而言,由于不说*очень заставил(很使),但可说очень рассердился(很生气),因而可以认为очень(很)语义指向рассердила(使生气)。就汉语而言,句子的译文有a, b两个同义方案,方案B24c的“非常”语法和语义都指向“生气”,可以认为方案B24b的“非常”由“生气”前提升而来,语法指向“使”,语义指向“生气”。方案B24b间接证明俄语原文中的очень(很)语义指向рассердила(使生气)的义素рассердиться(生气)。 B25 a. Он странно посмотрел на меня: — Зачем вам Карелин? Я говорю: —По делу.他奇怪地看看我问:“你找卡列林做什么?”我说:“有事情。”
b.Викаล странно посмотрела на мужа и пожала плечами. Вика奇怪地看看丈夫,耸了耸肩膀。
c.Она приблизилась ко мне, взяла меня за руку и, заглядывая в глаза, както странно спросила: —Петя!зачем ты едешь в Петербург? 她走到我跟前,拉住我的手,打量着我的眼睛,有点奇怪地问道:“彼佳,你去彼得堡干什么呀?”
注释 ②本文的“义素”概念采用莫斯科语义学派的观点,指构成词汇语义单位详解词典或对象语语义元语言释文中的词或短语及其结构,详见拙文“莫斯科语义学派的义素分析语言”。
参考文献
陈 平. 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J]. 中国语文, 1988
.
戴耀晶. 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龚千炎. 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
陆俭明. 关于语义指向分析[A]. 《中国语言学论丛》总第一辑[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张家骅. 莫斯科语义学派的义素分析语言[J]. 当代语言学, 2006
.
张家骅. 语义配价合并[J]. 中国俄语教学, 2008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Langendoen, T. D. Presupposition and Assertion in the Semantic Analysis of Nouns and Verbs in English[A]. InStEinberg, D. D., Jakobovits, L. A . Semantics. An Iuterdisciplinary Reader in Philosophy, Linguistics and Psychology[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1.АН СССР.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D]. М.: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1981-1984.
Апресян Ю. Д. Экспериментальн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семантики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M]. М.: Наука, 1967.
Апресян Ю. Д. Лексическая семантика. Синонимические средства языка[M]. М.: Наука, 1974.Арутюнова Н. Д. К проблеме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ых типов лексического значения. В кн. Аспекты семантическихисследований[M]. М.: Наука, 1980.
Кустова Г. И. Типы производных значений и механизмы языкового расширения[M]. М.: 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2004.
中国 Www.LMl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