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先锋小说”为例谈结构主义对汉语文学的影响
摘 要:作为一种文艺思潮,结构主义对世界范围内的文学领域和艺术领域的大多数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文学领域内,主要影响是从文学理论到文学的创作上,包括小说、戏剧、散文、诗歌,也包括电影等等。本文主要浅谈结构主义的内容、产生以及它的独特性质。以及其所产生的相当广泛的国际影响,并浅析了结构主义对中国的文学界的影响,特别是中国当代文学,且以“先锋小说”为例,分析了在结构主义影响下其叙述特色。
关键词:结构主义;语言;先锋小说;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在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左右,法国人萨特所极力主张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在世界的各个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二战的影响,人们对存在主义所推行的“自由”和“个人”这些词语都相当的追捧。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人们对这些显示存在主义词语,如“存在”、“个人”、“自我意识”等等的概念慢慢开始失去了兴趣。在六十年代,新思潮的结构主义像一场思想方法上的革命,慢慢吞噬了存在主义,并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它涉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如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文学艺术的所有领域几乎都被结构主义所影响,从理论到创作,从小说、戏剧、诗歌到电影。从60年代中期开始,这一文艺思潮还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国际影响,它以法国为中心,迅速扩展到欧美等国家,而且对苏联、捷克等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也产生了影响。它是战后继英美新批评派和法国现象学派而成为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界的第三大思潮。有人认为,从60年代以♥后,“结构主义的人”取代了“存在主义的人”。那么结构主义究竟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又有什么独特的性质呢?
一、关于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是什么?结构主义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人文科学的一些领域,如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文艺学等学科中流行的一种了解事物、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新倾向。结构主义它不是一门哲学,而是一种方法,一种认知事物的方法,它主张:任何一件事物和任何的一门学科,在其内部都有一个总的体系,这个总的体系是由该事物或者该学科的各个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认为我们要真正了解一个事物就应该即从此事物的整体去认知,又要从构成此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去考察、把握,从而做到全方位地了解该事物。
结构主义又是怎样形成的呢?20世纪60年代是结构主义思潮的黄金时代,但是它的真正形成时期并不是在20世纪的60年代,法国也不是它的诞生地,它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初期。在当时,有一部分西方学者对只求局部、不讲整体,只求片面、不讲全面的认知事物的方式感到不满意,因此他们极其希望能够恢复在文艺复兴以来中断了的注重综合研究的人文科学传统,所以他们提出了“体系论”和“结构论”的思想,强调要从大的格局、大的系统等方面来研究事物的结构和规律性。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表达了他的见解,这算是结构主义最初的思想:“世界是由许多“状态”构成的总体,每一个“状态”是一条众多事物组成的锁链,它们处于确定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就是这个“状态”的结构,也就是我们的研究对象”。它首先被运用到了语言学的研究上。
索绪尔,被人们敬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他是第一个将结构主义的思想运用到语言学的研究上,在语言学的研究中,索绪尔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自己的新观点,这些新观点与19世纪在语言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比较语言学观点不相符的,是两种相对立的观点。因为比较语言学注重的是局部的特征,忽视了语言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整体。而索绪尔则把语言看成是一个有规则、有自身内在规律的整体结构,他看待语言的眼光如同其看待世界,因为各种像话的关系组成了现实的世界,语言也一样,是由不同的结构关系组成的。他认为语言是一个系统,是以符号为基本要素的系统,能产生既定意义和不同意义的不是符号自身,而是用各种不同的符号组合排列而成的关系,这些组合排列的关系建构了一个有内在规律的语言系统。所以,符号之间的组合规律就是语言学所需要研究的内容,所以语言学就是一门研究语言内部结构系统的科学。这就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理论原则。索绪尔的观点对结构主义思潮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945年,被称为“结构主义功能之父”的法国人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发表了《语言学的结构分析与人类学》,第一次把结构主义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研究人类学时运用了。他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类文化约定看做是一种深层的结构体系,不单独依靠社会功能解释文化现象,而是把它们当做一种元素,连接而成一种概念体系,人们正是通过这个体系去了解世界、组织世界。在他之后其他学科的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显示了人类开始对结构主义极度重视。从此开启了一个“结构主义”的时代。
简而言之,结构主义就是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么这种方法有什么特征呢?
首先,强调整体的重要性,这是结构主义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它认为,整体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有其存在的重要理由,特别是各个部分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构主义坚持,只有充分理解好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才能合理地解释整体以及部分。不单独的研究事件之中的各个要素,从整体去把握要素以及这些要素构成的整体,才是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
结构主义方法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对共时性的强调。索绪尔认为,语言是这个符号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而且是同时并存的,所以作为符号系统的语言是共时性的。所以,共时性也成为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
那么结构主义这种研究方法在文学领域又有什么样的作为呢?其实在结构主义的影响下,文学界出现了在当时的西方最富影响的批评理论之一――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它从法国扩展到整个欧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直到现在,它在当时所建立起来的文学理论、创作方法以及它取得的成就仍在西方能引起各种不同的反响,也仍然是文学界并不断争论和批评的焦点之一。不只是欧美,在亚洲,在中国,结构主义也有其巨大的影响力。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也对中国的文学理论研究、文学评价和文学创作有极大的影响。 二、结构主义对汉语文学的影响
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在中国传播,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批评的最基本的特点为两个方面:批评的内在性和批评的抽象性。所谓批评的内在性,是指批评的出发点与依据是具体作品,即从作品出发,通过作品的语言、结构等内在因素来说明作品,反对用作品以外的其他任何因素,包括历史背景、时代原因、社会条件、作者生平经历等来解释作品。所谓批评的抽象性是指批评的目的不再是指出作品的好坏优劣,做出判断性的结论,而是找出作品的文学性,也就是该著作所以成为文学作品之所在。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其主要研究的侧重点是叙述体的作品 ,即主要把小说当做它的研究对象,它在叙事体作品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使小说在艺术式的发展变化。结构主义文学理论传入当代中国后,对中国当代小说理论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当代小说在理论批评方面有了转变。在这以前的中国文学界,小说方面的理论批评几乎只偏重于小说的创作者和其在社会和历史之中的对应关系,主题、题材、内涵、价值、意义这些因素作为小说在理论评价中是重中之重,而小说创作所必需的另一个方面――形式――却被淡化甚至是忽略掉了。小说在形式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成了小说理论批评的不毛之地,往往被看做是小说研究的空白区。随着结构主义的到来,其所影响的文学理论批评方法在中国的传播就改变了这一局面。中国当代的“先锋小说”正是以形式、叙述、语言为重点,出现在当代文学的史页里。这个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猛然兴起的一个文学思潮、文学潮流,代表的是一种风格不尽相同的文学集合,这个文学集合是中国文学在二十世纪后期发展的必然产物,与结构主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文学界在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后期,涌现了一批年轻的小说创作者,他们主张小说在创作中要突出“形式”的重要性,遂之中国文坛上变出现了“先锋小说”的文学创作现象和这么一个文学流派。“先锋小说”虽然与“寻根文学”、“现代派文学”等等共同组成了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创作潮流,但是这些文学流派也存在着各种不同。“先锋小说”的创作中,作者们重视的是“文体的自觉”,也就是说重视小说的“虚构性”,以及小说技巧中“叙述”的意义。而对个人主体的寻求、对历史意义 的确立越来越淡薄。
众多学者曾经把先锋小说作家称为是“形式主义”者,因为小说在形式上的创新就是先锋作家们带给中国文坛的首次震撼。在相当程度上,“形式主义”、“叙事实验”就成了先锋小说的代名词。先锋小说的作家认为,小说的关键在于“怎么写”而不是“写什么”,也就是说小说的意义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小说的形式。所谓小说的“形式”,多数指的就是小说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所以,语言的放肆不羁和表达方式上的标新立异这些特点成了先锋小说最明显的标志,“有意味的形式”成为先锋小说作家们比较推崇的艺术准则。
重视叙述,把叙述看成是审美的对象,这是先锋小说开始引人注目的共通点,传统的文学过分的强调其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效应,把文学看做是宣传道德准则、宣传主流意识,甚至是实现政治目的手段之一。而先锋小说注重形式的特点,是先锋作家们极力追求的结果,他们让小说的形式也可以和小说的内容一样,成为审美对象的一种,除去小说的文本意义,单独的阅读小说文本,读者从中享受小说语言所带来的美妙和形式所给予的美感,是先锋作家在追求这些形式所要达到的效果。只有当文学自身的外在表现有了审美意义,那么文学的内在审美追求也才有审美的可能。
那么,“先锋小说”的叙述特色到底是如何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叙述的语言。比喻结构的大量使用:在先锋小说中,语言的作用和地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它不再是小说内容的依附和载体,变成一种用以表现相似事物的种种特殊感觉方式。表现这特殊感觉方式的连接点便是比喻结构,它既扩展了想象的空间 ,还引申出了无穷的叙事动力。先锋小说作家们而且还有意地去推崇反讽性的修辞。当叙述发生的事件时,作家们总是能用另一种表达方式诠释他们的内心,而这种表达是与现实状况不相符合的,是一种有讽刺意味的反义表达,也就是反讽。反讽不只是对语言自身☿的消解,而且是种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对于先锋作家而言,“自我”已不存在了,所以他们的反讽不是热情、火烈的,而是冷淡、偏执或者说是不痛不痒的;也不再是杞人忧天式的,而是自嘲、自卑的。他们在对“自我”的消解中完成了“自我”的扭曲。
其次是叙述的手段。叙事手段被先锋作家作为最重要的审美标准邀请进小说中。主体叙述给叙述主体极大的自由空间。这使主体叙述成为先锋小说整体叙述中最闪亮的一道风景线。先锋作家可以任性地、尽情地宣泄,他们可以放下传承使命的沉重包袱,在全新视野下去返照历史,叙述现实,规划未来。所有的道德、伦理、正义在先锋派作家的笔下都被主体叙述所替代。
再次是叙述的风格。先锋派作家的创新不仅只局限在叙事的语言和叙事手段上,且在叙事的风格方面也追求创新。从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当代文学就走向了风格的多元化
其实,“先锋小说”的这些特点是受结构主义的影响而产生的。结构主义使中国的小说在创作之路上开始把形式的重要性提到最前方来,例如小说的结构、小说的形式、小说的语言等等这些形式方面的要素慢慢成为小说批评理论的重点。但是“先锋小说”也有着和结构主义一样的结局:并没有一直流传下去。
正是由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偏重形式,流于形式,把形式作为文学的首要点,并且否定文学作品中意义对作品所产生的影响,把文学和其自身的各种形式,如小说的语言画等号,忽略文学作品与作者内心的相互联系,偏执的用一种研究方式或者用另一种学科规则则解释文学,确实是不尽合理的。
在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影响下,先锋作家极力拒绝内涵与意义,在不承认文学的意义之后,则反向文学创作的另★一个方面,即追求文学的形式,且形成了一股以标榜形式为主的创作潮流,这样就会出现文本内涵和意义趋于模糊,甚至是消融,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文学价值的空白。再者,由于作家们刻意把文学意义和内涵模糊,把创作的重点偏向在叙述上,这样就强化夸大了叙述的功能,导致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概述小说叙述的符号,或者说人物仅仅只可被当做道具,一种承载文学叙述的道具,他们不再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也不是不代表一种社会符号,更不再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虚化、退隐或缺席,则文学就失去了其基本的表现意义,这样的作品是很少有深度的表现,这是先锋小说的一大缺憾。
其实一开始“先锋小说”确实给人以极大的新鲜感,让读者耳目一新。因为先锋作家们注重形式的特点,用形式上的狂欢和语言上的狂欢取得了读者们的注意,而且ล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感官上的刺激毕竟只是暂时的,文字的游戏、叙述的游戏使得文本在结构上较为散乱、破碎。然而小说中的“如何写”与“写什么”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形式的标新立异就会对内容上也有所要求,内容紧随其后或者同一步伐的革新才能保证小说在整体上的质量。先锋作家们从一开始就将侧重点偏向于“如何写”这以单一的思维上,以致毫无保留地走向了形式的不羁,语言的狂欢,先锋派的创作者虽然能在语言上得到享受,但与此的同时,他们也付出代价,即文本的内涵与意义丧失缺失的沉痛代价!所以这种反叛文学传统、挑战文学传统意义上注重文以载道的创作目的,则会使作家的创作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先锋文学如若一直这样走下去就将消失在文坛中,直到20世纪90年代,先锋作家们开始逐步地减弱在文学语言和形式执着、或者说是偏执追求,把文学的着力点放在了小说人物的命运上,并以平实普通的语言文字,对人类的灵魂进行审视,对大众的生存进行关照。这一转向标志着先锋文学向现ส实主义传统的回归。
参考文献:
[2]《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3]《简析西方结构主义与其影响》汪火焰 武汉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