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评述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 哲学 心理学 学习观 教学观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它指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它提出的教学观,使人们从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使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它提出的学习观,提出了更符合人的学习规律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促使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最大限度的激发,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建构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于当代欧美国家的一种庞杂的社会科学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的深人卐研究而产生的,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川。而传统的教学理论则认为,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承担着知识传递的功能,人类的知识积累是通过教师对知识的复制和输出传递下来的。这决定了教师对知识是否正确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缺乏学习的主动精神,更压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建构主义的产生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被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它的产生既有哲学的渊源,又有心理学的基础,更有其现实的原因。
1哲学基础
2.心理学基础
从心理学角度讲,最早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将其应用于课堂和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是杜威、皮亚杰、维果茨基。杜威提出了经验性学习理论,强调经验的生成和改造。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被认为是当代建构主义的先导。他对建构主义的出现发生影响基于他的关于儿童的认知发展理论,即活动内化论,认为学习最基本原理就在于发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杰出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研究为当代建构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学习是一种社会建构,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背景下进行的。
3.现实基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因特网的网络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建构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而传统教学在科技的冲击下,越来越不适应教育的发展。与传统教学相比,建构主义所关注的核心是如何缩小学校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差距。建构主义对传统教学观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对学习和教学作出了新的解释,以这种理论为基础提出的一系列设想,对改革传统教学有重大意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教学思想
1.学习观
建构主义指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意义建构是双向的。一方面,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的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建构成的;另一方面,从记忆系统中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视具体情况的变异进行重新建构,而不是原封不动地被提取。建构主义还倡导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的情境性、学习的社会性、学习的反思性,学习的创新性。"
2.教学观
建构主义者从他们独有的理论视角出发,对教学过程有着独到的见解。建构主义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和合理性[31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与传统教学观在教学观念、教学目的、对教学环境的认识上都有所不同。在教学目标方面强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观念上首先强调教学的理解性,其次是重视教学的情境建构,第三是重视活动与主体的交往,第四是在师生观上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必须树立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善于建构知识,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具有发挥主体性的潜力,应学会自我管理,培养自我控制学习过程的技能和习惯;而教师的职责与任务是提供给学生现实世界复杂的真实问题,在于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在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其角色从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或高级合作者。同时在教学设计上要充ศ分考虑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结合学习过程中的“做一反思一学习一应用”等四个环节的内容,通过设计一定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3.教师与学生的定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主要是因为建构主义对学生与教师的作用的认识发生了改革,提出了新的观点。教师应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和引导者。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评价
1.从认识论上来说,建构主义阐释了认识的建构性原则,有力地揭示了认识的能动性。它反对机械反映论,对认识个体的主体性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为科学地处理认识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认识论方面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对客观主义经验论的种种弊端给予了不遗余力的攻击。但与此同时,建构主义走向了与客观主义相对立的另一个极端:相对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不要去追求“真理”,另外,它过于强调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甚至完全否认本质、否认规律、否认一般,有一定的相对主义色彩。
2.从教育理论与实践来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许多观点和主张具有合理性。它提出了新的知识观,影响了我们对知识观念的重新建构;它提出的教学观,使人们从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使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它提出的学习观,切中了传统学习的要害,提出了更符合人的学习规律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促使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最大限度的激发;它提出的学生观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些主张和观点的提出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符合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因而对教育改革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3.建构主义理论的优点在当今已为许多人所熟知,是无可争议,有目共睹的。但是它仍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有:
建构主义理论过于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和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由此而导致往往忽视实际知识内容的教学和那些常识性的、系统性的知识的传授,这样学习者通过自身意义建构学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会带有一定的片断性、不连贯性,甚至出现知识断层现象。这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的适应能力和生活能力。
建构主义过于强调发现学习法。建构主义理论适用于指导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教学课件的设计和开发。但即使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发现学习法并不是绝对有效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去意义建构、去发现学习;而且,发现学习法对学习者的能力要求比较高,适合于高级学习,很多学习者并不能通过这种学习有效地建构知识;还有就是它占用的时间较长,并不一定适合于实际教学。因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过分强调它在具体教学中的地位。
建构主义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重新进行了定位,对师生角色互换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教师来说,要协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课下要做的事情更多。这可能会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过高。在现实中,教师并不一定具备建构主义所要求的所有能力,或者能力的大小有区别,是不是♂有如此多的时间去设计教学,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虽然建构主义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但它的教学设计没有具体的可操作因素,不易于实施操作,充满了不可把握和不可知的因素,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而不是对个人的学习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