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迸发情感教育的魅力
【关键词】 语文课堂;情感教育;导入;
朗读;品读;延伸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08―0104―01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是目标之基,过程与方法是目标之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目标之魂,这三者相互交融、相互支撑。但长期以来, ツ在“质量是生命线”的藩篱束缚下,许多教师眼中只有成绩,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尤其是语文课堂一味强调语文知识的拓展,学习能力的提高,忽视了情感的陶冶,这使得语文教学只有“肉”,而没有了“魂”。如何在课堂上有机渗透情感教育,使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有魂呢?
一、情景导入,以景触情
语文教学“情”字当头。教师通过富有传情的讲授,把作者的情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内心有所思,心灵有所震,这才是一堂有魅力的语文课。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好的导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递作品的情感。如,在教学《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这一课时,笔者在网上搜集了一些图片和视频,展示了偏远山区学生冒着严寒酷暑,踩着泥泞的路道,坐在破烂不堪的教室里读书的场景,然后着重特写了几个孩子“无助、渴望”的眼神。通过短片中孩子的眼神,充分展现出山区学生对知识、对上学的渴望,从而使学生理解了因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学的“绝望和可怕”,理解了小女孩的“大眼睛”的深刻涵义。以此来激发学生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抓紧时间刻苦学习。情景导入在情感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情感朗读,以情传情
同样的文本,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效果,发挥情感朗读优势,能够传递大爱真情。笔者曾观摩河西学院一位中文系教授执教的朱自清的《背影》,真正领略了情感朗读的魅力。开课时,这位教授用低沉的语调简单介绍了此文的创作背景,为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奠定了悲伤的感情基调。接着教授开始范读课文,其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情绪忧伤、感情真挚,言语词句之间无不流淌着悲伤、凄苦、思念的情感。范读结束,教室内已是静寂一片,眼圈泛红者有之,低声抽泣者有之。这样饱含情感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了失去亲人的悲痛,领会到了父母的艰辛与慈爱、伟大与珍贵,产生了对亲人的深深缅怀、敬佩、思念之情。这份情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了情感共鸣,从而达到了以情传情的效果。
三、反复品读,以读悟情
♂语文教学应高度关注学生的阅读,注重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读悟结合,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好,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实现完美结合。例如,《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笔者就采用了“自由读,感知艰辛;重点读,体味艰辛;角色读,品味艰辛”层层深入品读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小运铎的坚强和他挑煤的艰辛。尤其是重点读环节,通过自读、听读、角色扮读、集体读等形式,抓住文中一些诸如“抽掉、摔、浑身疼痛、一步三滑”等重要字眼进行反复品读,引导学ด生“心理换位、想象体验”,深刻体味小运铎挑煤的艰辛。读完之后,学生们纷纷畅谈自己的体会,从他们流利的表述、深刻的内心体会、强烈的感情流露,道出了那个年代的辛酸与悲苦。反复品读使学生深切体味出旧社会的黑暗、压迫者的残酷、小运铎的坚强和他挑煤的艰辛,从而产生对旧社会的憎恶、对那个时代人民的同情和小运铎的敬佩之情。
四、拓展延伸,以情生情
语文教学中对课文的续写、写读后感一直是课堂拓展延伸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而且是强化学生情感、升华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需要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消化吸收,而且还要融入个人的所感、所想、所悟,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成长大有裨益。如,在学习了《凡卡》一文后,笔者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续写或写一篇读后感。由于课堂上精细的讲解和情感态度的体悟,已经让学生对小凡卡的不幸遭遇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现状产生了无比愤恨之情,所以写读后感就成了升华学生情感态度的方式,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有的学生在读后感中由凡卡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在学习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可以说,这是我们£教育的最高境界。
语文课堂是一个情感的世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丰富学生的人格素养,健全学生的情感要素,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充分彰显语文课堂独特的情感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