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与文明

时间:2024-12-27 00:35:1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去年7月初,我来到台湾大学研修,半年以来,感受最大的是台湾朋友的谦逊尚礼。一些朋友的年龄比我长许多,有的几乎是我的父辈,但他们遵循“客为上”的传统礼节,对我必称教授、先生、老师,致电时总称“报告”,在短信末尾署“××敬上”,电子邮件的提称语常用××教授“道鉴”或“台鉴”,祝颂问安语则使用“旅安、著安”等让人备感温馨的文雅词语。我经常听到的词有谢谢、感恩、拜托、分享等。餐饮茶叙、购买商品、寄送货物、办理手续、修理设备时,提供服务的人总要说谢谢或者感恩,寻求帮助、协调关系时,不忘说拜托。分享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外出聚会与人交流,台湾朋友会感谢让他们分享了观点看法,做讲座时,主持讲座的专家也会先感谢演讲人让我们分享学术观点。近年来,我们大陆也一直在宣传要让老百姓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是进步的体∞现。我一直认为,只有现代文明社会才会倡导分享,盖只有分享才能共同富裕,社会才能走向文明开放;独享只能让既得利益集团坐大,从而拉大贫富差距,最终让社会走向动荡不安。让我们学会分享吧!谦逊尚礼,用语雅致是文明社会的标志,是融洽关系的润滑剂。

小时候,总是听到爷爷、奶奶说某人“老了”“走了”,后来知道这°是一种积极修辞,叫“委婉语”,是为了回避某些令人伤感的话题――比如死亡等。与之相对的是“粗直语”,比如说某个令人厌恶的人死了、完蛋了、寿终正寝了。但祖辈使用敬词和委婉语的频率远高于父辈,父辈们已经不使用“老了”“走了”一类用语,说得最多的是“死”,或者使用一些相对中性的言语――如去世等。这大概和父辈所处的语言环境有关,在政治语言和文革词汇风行的年代,“右派”“走资派”“地富反坏右”“黑帮”“牛鬼蛇神”“破四旧”“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一类的言语满天飞,不直接武断就不足以表明爱憎分明,不粗直狠戾就不能表现立场♀坚定。言语的落差实际上宣告了传统伦理道德的失落,以致让几代中国人变得少礼,实在有点儿辱没了礼仪之邦的名声。

改革开放后,“文革”语汇似乎一夜之间难觅踪迹,另一种渲染财富与权力的词语大行其道,比如大款、富婆、豪华、高端、钻石王老五、顶级、一品、帝王、皇家、巨能霸、王中王等。还有一些人用语以粗俗为荣,比如老子、老娘、傻×、软蛋、丝、二百五、坑爹、TMD、NND等等。许多人说话写文章不用敬词了,干脆直呼其名,有的人写信,更是连提称语及祝颂语都不会用了,能使用“你好”“此致、敬礼”的人都算是有礼的了。我接触过的大学生,不会写合乎礼仪的请假条、申请、书信的人不在少数,说来令人揪心。

而称呼给人带来的心理落差像是坐过山车。韦君宜在《思痛录》中曾引用苏联歌曲中的一段话:“人们骄傲的称呼是同志,它比一切尊称都光荣。有这称呼各处都是家庭,无分人种黑白棕黄红。”就在韦先生反思当初的革命经历时,同志称呼已经不光荣了,替代它的是师傅、老板、老师。近些年,同志称呼甚至有些暧昧,弄不好还给自己惹一身臊。称师傅似乎好理解,中国大陆就是一个大工地,支撑它的是无计其数的师傅,但老师称呼为何走红呢?

《论语》中有一段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认为只有老百姓生活富裕了,才能对他们进行道德和文化教育,而老师承担的恰恰就是道德教化和文化教育的双重使命,是受社会阶层尊崇与景仰的职业。ค这恐怕也是当今许多职业人士喜欢被人们称作老师的理由吧。问题是当老师称呼走红时,传道授业解惑的我辈中人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国人的文明素质也没有因此而提高,这就是言语的▲落差。我担心当老师也像其他称呼一样臭大街了,以教师为职业的人情何心堪!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