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
"
常规、单调、固定的语文教学模式,讲讲、读读、背背,完全以应试为目的,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缺乏动力,因此教学效率低。想要扭转这种局面,结合课堂具体内容,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是个好方法。
一:情境教学的概念
情境教学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核心概念--情境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学生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是人为创设的教育环境、人际环境、活动环境、校园环境,渗透着教育者的意图,富有教育内涵、美感的充满智慧和乐趣的空间。
二:情境教学的重要性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教育家福泽渝子也指出“学问的要决在于活用,不能活用学问便等于无学”。教师要有效地沟通和融合学生与自己之间的审美经验,就必须善于创设高度凝练的教学情境,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凭借自己审美经验去领悟教学情境所特有的“韵外之致,味外之道”。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邓小平同志指出:“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21世纪将是创造教育的世纪,未来需要的人才是有创新开拓能力的人才。因此,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现代教学要求,因此,通过创设语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参与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能力。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一个人的认知过程可分为表象-概念-“表象”。表象又可分为表象感知、表象思维、表象记忆,有了表象人才能再现过去认识的成果,才能将过去的事物和当前的事物加以比较联系,才能进行思维。表象的建立与认知过程中情境密切相关,如果在一种生动的情境进行强化刺激,那么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建立的表象往往感知强烈深刻,思维流畅活跃,形成的概念系统又深刻,记忆持久清晰,为形成新概念打下基础。情境作为知识的载体,有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有利于学生人脑左右半球综合功能的发挥;有利于学生认知过程中知识的迁移、应用;有利于学生激发情感,使学生内化为理性认识,上升为观念。
从教育学角度来分析,语文情境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 实现了四个转化:第一,从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到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ซ和认识结构的形成;第二,从强调学习的结果到强调学习过程,即将学习的兴趣、动机和思维能力;第三,从教师传授的方向转向师生共同活动的模式,即从单向信息的传递转向“教学合一”,重在“学”上;第四,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形式。这种观念的转变的实质是把“教学”的重心从“教”转到“学”,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开发看成是语文情境教学的核心。
三:情境教学与语文课堂的运用
1、情境教学与语文课堂的道德渗透
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育唯一的工作和全部工作可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主要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要在教书的同时进行育人的工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每个教师和每门学科的责任。语文学科由于其学科的性质特点,更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德育渗透的最佳境界,是“不‘说’一字,尽得风流”。这里“不说”其实就是情境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教育。
有些课文让学生深受感动,但过后回到▼到实际生活中还是依然故我,因此,教师要懂得点拨,既要立足于课文又要跳出课文,拉近课文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使学生能将课文学习中获得的感情和理性认识指导自己的实际学习和生活。《穿云破雾上九天》是一篇记叙我国载人航天首飞实验发射经过的课文。教学中我用生动的语言带有感情地描述了火箭升空时壮丽的景象之后,又兴奋而激动地问了一句:“同学们,我们祖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却能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的国家,你们心中有什么要说的吗?”稍停后我又换上一种略微低沉的语调说:“科技的进步关系着国家的腾飞,再过几十年,当这一批科学家和科技人员都年事已高的ช时候,让祖国继续腾飞的这一光荣的任务就将落到你们这一代人的身上,你们感觉到肩上重些了吗?”全班静默,大家似乎都在沉思着自己的将来。之后我就请同学自由发表意见,谈想法和体会。同学们的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谈起来的态度也明显认真了。我又顺势给他们描绘出21世纪的美丽前景,鼓励大家为美好的将来更加努力地学习。由于既不脱离课文内容又注重了学生实际,点拨巧妙自然,这节课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课外我布置了一篇题为“二十年后我们再相见”的作文,以巩固和加强这种德育效果。
2、情境教学与课堂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课伊始,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创造出学习、竞赛、思考等各种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故事总是吸引着孩子们的。孩子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有关奇闻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
在枯燥无味的语法教学中导入故事更是起到了点活的作用。如在教条件复句和转折复句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在一个私塾里,学生正在听先生讲课。一会儿,有两个学生靠在课桌上睡着了。“啪”——先生一戒尺打醒了那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学生,说:“你一摸到书,就睡着了。你看他,”——先生指了指旁边那个穿戴阔气的学生说,“睡着了,却还拿着书呢!”明明都是上课打瞌睡,为什么说法不同呢?先生讲的两句话各是什么复句?这个设计把问题和故事结合。学生讨论后对第一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却对第二个问题束手无策。提出的问题在他们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协调活动起来,以达到“心愤愤、口悱悱”的最佳学习状态。
3、情境教学与课文分析理解
中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在讲《扁鹊见蔡桓公》时,蔡桓公屡次拒绝治疗,语言、动作合适的表演,故事情节也很有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迅速地理解课文。学生在表演之前必须读懂读透课文,才能演得活灵活现。而通过表演之后,同学们在一片笑声中又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认识。模拟角色情境的心理历程可概括为“熟悉情境-担当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产生顿悟。” 整个过程是学生从理解到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个人能力得到锤炼,心灵得到了震撼,潜能得到了释放。
4、作文指导中的情境教学
古代刘勰的《文心雕龙》,近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可谓“意境说”的经典。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章能写出来是受到外界的情感的感染、冲击。为了激起学生的激情,我便带着孩子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我和学生一起去南园游玩,感受秋的气息,依依的垂柳在风中摇曳,看“翼然临于泉ฃ上”的亭子,欣赏重峦叠嶂的假山,曲径通幽的庭院,层林尽染的枫叶。冬季下雪,我带学生到操场上,一起堆雪人、打雪仗,观赏松树傲然雪中的风姿。学生置身于此情此境中,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常常即兴描述他们的所见所闻。他们既在情境中学习语言,也在情境中运用语言。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才是鲜活的语言,才是自己真实的情感,而不会感到语言的匮乏,从而“学生-知识-生活”体系得以建构。这样的文章才会迸发生命的热浪。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境教学能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而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