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中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终身教育的需要。本文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来阐述如何提高高中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 语文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 策略
怎样引导高中生进行自主学习?笔者认为,可以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让学生独立发现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重视预习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预习关乎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成败。所以,教师应该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新的方案,因势利导,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高中语文课文的特点是长(文字多)、深(内容深)、美(意境美),充分的预习与认真的品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捷径。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完全可以做到课前疏通字词、读顺课文,课后理清思路、做好总结。
1.通读课文,把握脉络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通读课文,特别是有声朗读,可以对课文内容形成一个大概的认识,同时还可以纠正自己的发音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理解了文章大意后,学生还可以尝试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提炼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2.攻克字、词、句难关
在预习时,学生首先要把课本中自己不认识的字、无法理解的词及句子标记出来,通过查询工具书等方式攻克字词难关。如果有些地方没办法解决,那么这部分内容就是学生在上课时应重点听讲的内容。这样,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听讲,这也是预习最重要的价值。
3.引入背景教学,激发写作欲望
高中语文讲究作品的背景教学,因为了解作者写文章时的社会环境,才能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境;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了解作者传奇的人生经历,使学生产生创作的欲望。
如《囚绿记》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异族侵凌,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因困居“孤岛”上海,怀念起一年前住在北平公寓的生活,于是借公❥寓窗外的一株常春藤,抒发自己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仇恨敌寇的感情。学生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才能体会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的追求;只有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才能更好地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二、立足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倡导在教学中教师也是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平等地看待学生,就某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对学生循循善诱,讲道理、明是非。教师要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对于不完全符合教学设计的想法和做法,教师不要轻易否定,而应该敏锐地抓住学生思考中合理的成分,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讨论。发扬教学民主精神,允许学生保留个人意见,以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地品尝到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甜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如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复述故事情节、分角色朗读、参与表演、重设人物命运等方法,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需要,自主选择参与方式,融入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人人参与的方式将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更好地展现自我、发展自我,这也真正体现了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平等和有个性的学习者♛的理念。
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是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从而形成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及自主学习的氛围。如在教学《将进酒》时,笔者❧就先让学生回忆有关酒的诗词,激活学生的思维,然后与学生一起理清李白在这首诗里蕴含的情感变化,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你们是如何看待诗酒人生的?”这个问题。在课堂中,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将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有效实现了自主学习。
2.在静思默想中实现自主学习
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在静思默想中引导学生站到文字后面去学习课文,能“让观点更加丰富”。由于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师生精神容易进入极为活跃的状态,当学生经过思维的碰撞,获得个性化的理解和体验时,他们的观点与表现就会变得不❅同凡响。只有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文本,才会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情感相连的境界。静思默想还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在课堂上,对于那些充满个性、创造性的观点,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发表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来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实现高效阅读。
3.在合作探究中深化自主学习
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是现代教育理念倡导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争论、相互启发,分工合作,取长补短,进行思维碰撞,使浅者得其浅,深者得其深。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索构建语文知识的结构,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交流反馈能力,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变得“会学”“善学”。
三、延伸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善于通过一些无形的力量把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养成阅读习惯对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大有帮助的。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有选择地看电视、报纸,以新闻为主,《百家讲坛》《实话实说》《文化访谈录》为必看栏目,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关心教育的意识,为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了解现实、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环境,然后写出调查报告或论文等,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
在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方面,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
1.指导精读
在阅读每句话时,应先理解每个字的意思,然后再理解一句话和一篇文章的意思,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养成认真阅读的好习惯。
2.指导快速阅读
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读物进行快速阅读,这样学生就能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3.指导写读书笔记
学生可以摘录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和段落,把它们储存在自己设立的“词库”中。
4.充分利用网络,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
教师可以在课后利用网络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这不仅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也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来拓展学习资源和空间,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由于学生的学习都能在交互中得到及时反馈,所以能有效增强他们完成任务的信心,并保持学习兴趣。而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这样既能缓解他们怕出错的心理压力,又能在自己选择的练习中逐步建立自信心。
教育家埃德加・富尔鲁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全面发展的需要。笔者深信,只要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