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一点看法

时间:2025-01-13 20:27:5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联想到近年来物欲横流的情形,以及学者们惊呼的人文精神失落的忧虑和重理轻文的不良倾向,中学生远离课外书籍的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对现行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反思。 教育的根本是什么?从以往的经验和我们面临的21世纪来看,现代教育首先应该着眼于人。

只有明确这一点,我们才能从本质上去理解素质教育,才能理解人的各种素质中,怎样做人,才是最基本的、最首要的素质。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说,中国哲学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学说。

对于每个人来说,同样的世界和同样的人生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并不相同,世界对每个人的意义,构成每个人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表现出来的举止态度,称之为“素质”。 可是,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却对这个本质问题置若罔闻。

由于多年来陈旧观念的积淀,教师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应试教育”这个大转盘上惯性运转。久而久之,教育的人文精神内涵逐渐丧失,育½人的本质不断退化,最终,学生的意志、个性、情感以及创造力都遭到压抑和摧残。

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让学生读一些必要的课外书,是一个较好的方法。但我们现在的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究竟如何呢? 我给我们的高中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的一个评价是:惨不忍睹! 前年我在给一个文科班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前,先问了学生一个问题:请曾看过《水浒全传》的学生举手。

结果是:全班50位学生中,只有4位学生举起了手。我又说:没看完《水浒全传》的同学请放下手。

结果全班学生举着手的只有两个学生!学生对其它中国古代名著的阅读情况大致也如此,更不用说外国名著了!学生既不知《镜花缘》为何物,自然就更不知《少年维特之烦恼》烦什么了!文科班的学生状况如此,理科班的也就可想而知了!学生这样的一种阅读状况,谈何提高语文水平!谈何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谈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语文学习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不同,大量的学习活动是在课外进°行的,要学好语文,仅仅靠课堂中学到的一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课外阅读,又是巩固课内所学知识,丰富、积累语文知识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途径。

探讨高中学生为何课外阅读量少、阅读面窄的原因,我认为最根本的是"应试教育"的阴影始终笼罩着高中的教学。高考的指挥棒,是指到哪里,哪里开花。

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的最主要、最权威的标准就是这所学校的升学率的高低,社会上群众评价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还是看你这所学校考上了几个。升学率高,你的学校招生时就不怕生源不足,各种先进、荣誉称号之类的东西也会滚滚而来,校长也能扬眉吐气高枕无忧;反之,先进没有,荣誉自然先靠边站,校长也就只能坐坐冷板凳,甚至连学校的⌚生存权也岌岌可危了。

因此,凡高考不需考的科目就一律是副课,是可有可无的,高考中分值高、见效快的学科自然也就得到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格外青睐。语文学科比起几门非高考科目来总算幸运,没有被一棍子打死,也还算得上是一门主科,但由于语文这一学科有投资多见效慢的特点,在高考各学科中语文是最不受重视的,ณ甚至有的教师也说:语文嘛,多一节课和少一节课有什么关系!学校排课程表时,语文排在下午的课时最多,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学生也有言:"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既然认为课外阅读对提高分数并无多大的作用,对课外阅读加以重视当然就更不可能了。

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高中阶段实在是遥不可及的幻想。 那么,高中生就真的不看课外书了吗?这倒不是!也有许多高中生想在教师的眼皮底下搞些小动作,偶尔会带几本课外书到学校看看,但万一被教师看到学生所看的竟不是教科书或者不是什么精编、大全、训练、ABC之类的,这书自然是厄运难逃,学生也往往会先得到一番时间紧迫的大道理、小道理的教育,接下去的就会是什么师生约定,如果再"不思悔改",邀请家长协同作战是不可避免的,再接下去如何?可能就是"遣归"了。

在这样的"教育"下,为日后生活计,大多数学生自然不敢再越雷池半步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在高中阶段真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在这样的夹缝中求生存的少数学生所阅读的是怎样的课外书?由于缺乏了教师必要的重视和指导,自然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据我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情况看,在高中生的课外读物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武打小说和言情小说,男生常陷于一片刀光剑影之中,女生常枕于风花雪月席上,有时还偶尔能发现几本带"黄"颜色倾向的。

一些学生常可以如数家珍的道出一连串影视明星的大名,❤甚至还知道"小燕子"和苏有朋不可能结合,因为"小燕子"已有男朋友了,而且还很爱自己的男朋友;可是对《简爱》、《老人与海》、《飘》、《战争与和平》为何方神灵却一无所知,对必要的科普读物自然也更不会光顾了。可造化弄人,作为指挥棒的高考前年偏偏给对高考语文研究得极"透彻"的语文教师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当年的高考作文题竟然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使得许多在"名师"指点下写惯了现代"八股文"的"优秀"学生们面对考题束手无策。

这真是自食其果!

学生的课外阅读,究竟该往何处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究竟该怎样引导?就我们语文教师来说,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先回到我们语文教育的目的上来思考。在这里我想借用《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先生的话来说明:我们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不仅应当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文字语言的能力,还应当通过广泛的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心理。

要达到这一目的,作为语文教师,我想我们能做的也应做的主要有如下几点: 首先,我们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我们应该把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当作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而且,我们的语文课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任务,要把这个工作看成是语文教育改革实践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为阅读是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是伴随人一生的。

更重要的是,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

同时,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是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的人。

再次,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应正确引导。由于学生的课外阅读难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也就很难得到有益的指导,而许多名著,尤其是外国名著,内涵丰富,其写作背景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要想理解其深刻的主题,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对于中学生来讲,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兴趣;退一步讲,即使勉强阅读,也只能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作品表面的遣词造句上,难以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其思想和艺术价值。

此外,由于缺少指导,在课外读物选择上也存在盲目性的弊端,一味地以“有趣”为选择标准,忽略其它方面,以致于所读书籍的品位较低,甚至一些坏书也成了中学生手中的“常客”。 另外,我们还应帮助学生解决书籍少的难题。

书籍少,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阅读。据调查,约有60%的学生是通过与同学、朋友互相交换个人存书进行课外阅读的,20%的学生是通过个人购买书籍进行的,但不论是何种形式,可供选择阅读书籍数量少,已成为严重制约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客观原因。

通常,中学的图书馆只对教师开放,即使对学生开放,也是很有限度的,有的只许学生阅览,不能借出;有的借阅只限于教学辅助一类的书;有的图书馆成了“藏经阁”,仅仅为摆设,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来说,如果连学校都不能给他们提供起码的阅读条件,他们还能去哪儿寻觅呢?作为语文教师,应尽可能的与学校联系,让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多给学生一些方便。也可在班内,发动全体同学的力量,建立一个班级图书角。

最后,我还希望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们也不要再一见课外书就"滚打包收"了,给我们可怜的学生们一点必要的自由吧! 这样我们学生的课外阅读才能在夹缝中,找到一些生长的空间。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