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银领人才
"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就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高职生的就业问题是目前众多高职院校和企业关注的问题,如何根据企业的需求以及高职生现状做好高职生的就业工作,是目前高职就业问题的热点。文章根据对长三角部分企业的调研,力求寻求更多促进高职毕业生充分就业和创业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在就业市场上,高职生一直处于一种较尴尬的境地,与本科生相比,其理论知识水平显然有所欠缺,竞争力较弱;与中职生相比,简单的基层操作工作显然也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于是,就出现了高职生面对就业市场而出现的一种低不成高不就的局面。有人曾说,招聘会上空手而归的多半是高职生。我们对苏州、嘉善、上海、杭州、义乌等地共20多家企业深入考察,我们看到,在所考察的这些企业中,我校毕业生倍受企业的欢迎,他们的精神状态以及工作现状让我们精神振奋。现将此次调研情况作一分析,试图寻求更多促进高职毕业生充分就业和创业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一、目前我院学生就业岗位分析
在此次调研过程中,我们欣喜的发现,我院的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管理层、技术人员和外贸人员,不乏成功创业的校友,他们自己拥有了自己的公司。那么,为什么有些高职⌘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他们为何在长三角地区深受欢迎,能在岗位中游刃有余?关键是他们准确把握了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把握住了自己,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肯吃苦,不怕脏、不怕累,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有着良好的心态,因此就业前景是很光明的。相反,有的高职生觉得做技术工作太累,想找个天天坐办公室的工作,好逸恶劳,当然会失败了。据了解,我院在长三角地区的学生成为用人单位首捧的重点,有些企业我院学生录用率甚至能达到80%以上。
其次,他们敢于在一线扎实工作。由于企业里需要的人才是“金字塔”结构,实际对一线从事生产制造的员工需求是大量的,由于我院培养的专门人才技术技能过硬,特别是综合素质相当高,所以企业很愿意从我院学生中录用新员工。
二、考察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及企业人才定位
从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沟通机会很少,包括正式的机制,没有正式的方式,非正式的也很少。校方和企业家例行的峰会很少,再一个就是时间要求差距很大,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的职业不断派生,市场需求变化非常快,我们高职是时代的产物,能不能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这些现状都亟需改变,这些现状不改变,我们离企业的需求永远差距很大。企业和学校对人才标准要求有差距,企业要的是包子,学校给的♥是蛋糕。这样会给高职院校的就业以及企业的用工带来很大的被动。
对于有些高职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沟通现状,企业有怨言,企业对高职院校有很多不满,他们认为,你的课程设置这么落后,不应该有的课程设计这么多,我们要的你们都没有。还有即使是企业认可的课程,里面的内容也很陈旧就不说了。企业到学校实验室来参观后,认为学校里面的实验室设施比企业还落后。企业说你们提供这样的设备,让学生在这么落后的设备上做实验,到我们企业以后,怎么能够在我们先进的设备上做实验。
企业人士认为,从公司的角度来讲,企业非常欢迎不但技术精通熟练,同时又具备复合型才能的人才。而复合型才能,应当包括与人沟通、外语、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能力。在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企业非常需要既精通技术、会外语,又懂得成本核算、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与苏州精实电子等一系列企业的交流中,企业非常希望能够以校企合办的形式开办定向的培训班,课程由企业定,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学员一边上班一边学习,企业先与学员签订长期合同,中途加入或者退出也行,学生毕业后在公司工作。这样企业可以全程监控学生的培养过程,学生也可保证就业去向,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同时企业可承担部分培养费用。现在不少毕业生,包括高职毕业生,常常抱怨一线的技术工作辛苦、工作环境差,总想坐办公室当白领,看不到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空间。高职院校应该强化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训,内容应当包括:职业道德、技能知识、对行业的敏感度、职业工作规范等,这样才能尽快成为本行业的专家,成为企业迫切需要的人才。
在与调研企业的真诚交流中,所有企业都极力强调企业文化在校企合作中的重要地位,也是企业人才定位的重要环节。企业文化是一种微观的经营管理文化,是一个企业所凝结、积淀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价值观念、企业精神、经营境界和广大的企业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
三、目前部分高职生就业思想认识上出现的一些问题
诚然,此次出行,我们也看到一些高职毕业生常见的就业问题,有的学生已经离开学院和企业为之精心挑选的工作岗位,频繁跳槽。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思想上的“高瞻远瞩”造成的,他们中间不乏很多是缺乏正确的择业观,表现出种种与社会客观实际不合拍的现象。 2.问题探析。
(1)对社会目前就业现状的把握程度不够。他们认为找工作非常简单,然而,现实社会不是学生想象中的理想社会,社会上的众多职业也不是他们心中绘制好的♡理想职业,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还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如何把剩余¿的劳动力变为人力资源,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高职生对这些问题,平时接触较少,了解肤浅,认识不足,估计不准,感触不深,所以,一遇理想与现实碰撞,尴尬的事情就会出现。
(2)学生自身的原因。高职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很勤奋,三年中不但学到了知识,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在他们中间,已经有一大批成为社会急需的实用型、操作型人才。但有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以后,一蹶不振。
四、强化就业指导的创新势在必行
1. 应该是工作思想认识的创新。随着市场经济的建设进程,当前就业指导工作的思想认识创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作为我们就业指导工作思想认识创新来说,最核心的是以学生为本,坚持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毕业生与职业、毕业生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了这种和谐发展,就为科学发展观实质的实现,也就是说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协调发展提供基础。
2.是工作机制的创新。这次长三角之行,让我们深刻体会就业指导工作中创建集指导、教学、研究、咨询、服务、管理等职能为一体的,全程化、全员化、专家化的,专职于兼职相结合的,集体指导与个体咨询相结合的新的工作机制是适应未来学院发展就业工作的新机制。
3.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将随着大众化的进程会进一步社会化。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工作的核心目标是不变的,继续是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综合素质教育和指导。
4.工作手段的创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工作手段。这个方面我觉得不仅仅是我们在就业工作的管理工作平台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在服务平台方面,所起的作用。目前,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就业网站基本都建立了。它一方面可以促进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管理更为及时有效,同时使得毕业生信息发布、交流、意向反馈更为方便。我院的就业网越来越引起广泛学生和家长、企业的关注,也是学院与毕业生建立联系的纽带之一。
5.工作内容的创新。主要是就业指导内容的细化,分层次、分专业、分对象的指导都出现了,其中最核心的变化,是由单纯就业指导过程性的就业指导,变为对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负责,全程、终身性咨询指导。我院形成了由学院党委、就业办、学生处、各系书记、辅导员、班级班主任网络化的工作机制,工作的内容紧跟时代和学生实际,深受学生的喜爱。
五、学院发展与促进学生就业齐头并行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学院领导精心谋划,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地调研,把握市场和企业的发展脉搏,将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市场的拓宽。在新的形式下,高职院校如何与促进学生的就业工作紧密吻合呢?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可以从以下途径开展:
1.树立“经营”就业的观念,经营是解决问题的认识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是不断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果的过程,是不断创新的理念促进事物发展的过程,是不断搭建新的前进平台的过程,眼光与市场接轨,研究市场的新变化、新需求,与市场保持零距离,理念与国际接轨,观念与地方特色接轨。
2.注重市场化运作。创造性的开展好校企联合,固定时间及地点,变学生身份为员工工作身份,设身处地体验社会对“工作的人”要求的专业、沟通、协作、应变的能力以及承受批评、经受挫折、蒙受委屈等与情商有关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基本职业能力。
3.加强实习实训设施建设,培养高级人才必须有良好的实训条件,利用学院体制灵活的优势引入市场投资机制,多渠道、多方面等筹措资金。" 主动出击,与社会、行业、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利用社会资源设施,丰富自己的办学条件。
4.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课程改革,我院经过人才水平评估、思想政治工作评估和就业工作评估,逐步提升内涵建设,因为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社会和企业急需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智能型、技术型、应用型技术人才,这种培养目标带有强烈的职业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目前的课程需要进一步探索,以期符合市场需要,实现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的实用化与操作化,根据企业及市场的需求来设置技能课程,加大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与企业合作的相关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
5.学校专业设置以职业和就业市场需要为导向。实现现实性、超前性、针对性、动态性、创新性的有机统一。每年都要与企业深入探讨,看看专业设置是否符合了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7. 教学方法需要创新。
(1)教学方法应由传统的注入式转变为启发式,由单一的灌输型转变为双向型交流。
(2)教学方法应该体现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只有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才会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才能总结出有效的教学方法。有了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所授之课,才会有人听,有人学,有人掌握,有人运用,最后创出成果。有的放矢的教学方法,才会产生实质性的效果。(3)创新教学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要课堂内外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把课堂逐步向学生实习基地——工厂、企业或其他场地迁移,帮助学生架接“直通车”,让学生在就业前思想上就有充分准备,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无论放在哪里,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六、展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院与企业的联结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模式将不断孕育产生,与企业零距离磨合的就业局面将逐步呈现,我们有信心看到,我院的就业工作将在院党委的高度重视下朝着健康规范笃实和前瞻性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