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5-01-13 20:43:0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不能照搬西方供给学派的思想,也不能仅仅从经济学角度去思考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应全面、综合地对中国经济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积极汲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坚持“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原则,力争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道德提升、社会公平、强化宏观调控、增强国防力量、创造有效就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传统文化;实现途径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17(02)―0031―05

一、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

西方供给派理论有本质的不同

(一)供给学派的兴起是和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困难局面相联系的

供给派是美国“二战”后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遭到破产的产物。凯恩斯理论主要在于通过赤字财政,或者更准确地讲通过扩大信用与印刷钞票启动经济,其目的是在创造需求,以拉动经济的发展。创造消费需要的方法就是让没有生活保障的失业者获得就业保障,为他们解决终生的失业保障金,从而确保生活消费品的基本社会需求。

实行财政赤字政策的主要目的增加社会需求。比如。银行降低贷款利息,所降低部分由政府a贴给银行,或者由政府直接补贴给企业,从而促进企业投资,扩大再生产,进一步拉动需求;还有通过政府补贴扩大出口以扩大消费市场范围,目的仍在刺激需求。然而,这种通过大量借债或印刷钞票扩大银行信用的作法,使供给无限制扩大,一旦外贸收缩,或者某些企业债务链条稍有闪失,必然导致企业、银行相互之间资金链条断裂,进而很快导致整个社会发生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ถ,美国历届政府都是在推行凯恩斯赤字财政政策。然而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爆发了战后以来最为严峻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与以往的经济危机表现大不相同,即生产停滞、失业严重、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此即被称为所谓的“经济滞胀”。

以扩大有效需求为核心的凯恩斯主义处于进退两难、顾此失彼的境界。如果继续刺激需求,会导致通货膨胀的继续恶化,稍有不慎还会使以纸币为核心的金融时代彻底颠覆,退回到金属货币本位时代。若抑制通胀又会使生产进一步衰退,出现经济滞涨。

此时此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德尔率先提出了紧缩货币供给量与实行减税的办法。他认为这样既可以抵制通货膨胀,又能使资本家愿意多投资和多雇佣工人而降低失业率。

(二)西方供给学派的主要观点

1.摒弃凯恩斯定律,恢复萨伊定律。萨伊定律的基本观点就是生产是一种消费,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在需求与供给的关系中,供给是第一位的。

2.通过降低税率刺激供给与经济活动,供给学派认为推行减税政策,既可以扩大投资、扩大就业,又可以增加政府税收。由于减税,可以增大经济总量,政府税收伴随经济总量的增加,自然会增加;减税还有利于抵制通胀,减少逃税、避税的弊端。

3.放松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供给派认为在自由竞争条件下,企业活力大,经济活动效率高。他们反对凯恩斯主义以来推行的关于环保、价格公平、工资、安全生产、商品检验以及证券交易等法令、条例和规章制度,认为这样束缚了企业手脚,加重了企业负担,增加了商品成本,降低了企业国际竞争力。

4.减慢政府支出增长速度,力争预算平衡。在供给派看来,采取减税和控制政府支出,是平衡预算、治理经济“滞胀”的唯一良方。

5.实施限制性货币政策,恢复金本位制。战后的美国经济通货膨胀是一个顽症。消费指数1967年为100,1970年为116.3,☏1979年为221.2,十年间物价上涨了近一倍。严重通货膨胀意味着美元贬值,信用危机加剧。供给派认为,应使美元与黄金挂钩,实行某种新形式的金本位制。或者必须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使之能与经济增长相适应。货币年增长率控制在4%-6%之间为宜。

(三)对西方供给学派的理论分析

供给学派针对的是凯恩斯主义的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经济理论,也就是说凯恩斯主义重在扩大需求以拉动经济的发展,强调需求的第一性。同时拉动需求根本方法是扩大信用、印刷钞票。用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讲即是在财政上实行“量出为人”。实行“量出为人”,钱不够怎么办?扩大货币发行量,使不具有购买力而又有有效需求者首先获得购买力,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供给理论正是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针锋相对的。抑制通货膨胀,同时增加就业,保持经济的稳步增长,强调通过供给启动经济、维持经济的繁荣,将扩大信用改为降低税率,让政府过紧日子,以启动企业投资的扩大,企业投资的过程会产生一系列对原材料、能源以及设备的需求,还能扩大就业,进一步拉动个人消费,这样一来逐渐使生产生产资料类企业与生产消费品类的企业起死回生。

西方供给派与需求派其宗旨都是在拉动需求,只不过拉动需求的方法不同而已,拉动需求启动经济方式不同,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凯恩斯赤字财政的方法是一种透支拉动,而供给派则是在抑制通胀前提下的保守财政,通过减税从拉动企业投资人手。

供给派着眼于微观层面的生产,任何生产都是劳动者用劳动工具对生态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拉动了个人消费(劳动者获得了工资,具有了消费能力),又启动了生产资料消费(使用工具就需要购买设备,从而对生产资料的生产企业形成需求拉动),此外对矿产资源与能源类企业也形成拉动。这样生产资料类的企业、能源与原材料企业又同时再次形成个人消费、企业消费,进一步拉动市场需要,再加之由于企业的启动,政府税收也开始增加,财政支出也会逐渐加大,经济开始复苏。

需求派与供给派所不同的在于先启动财政支出。在西方经济理论中有经济发展的四驾马车理论,即总投资、总消费、财政支出与净出口。需求派着手先启动财政支出,这里包括建立健全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也包括政府贴息扩大银行信用等方式,其目的仍在通过财政支出的扩大,逐渐启动总投资、总消费与净出口的扩大,达到经济复苏与发展繁荣的目的。总之,无论需求派与供给派,启动经济的方式在四驾马车中着眼点虽然先后不同,但最终结果都是依赖总投资、总消费、财政支出与净出口的扩大而完成经济复苏的。 (四)西方供给派理论与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不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我们提的供给侧改革,完整地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是这样说的。‘结构性’3个字十分重要,简称‘供给侧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结构性’3个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不只是一个税收和税率问题,而是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们可以得出“中国的供o侧结构性改革”重在解决结构性的不适应问题,这是党中央在我国面临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做出的一项重大改革决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们在发展中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档节点,如同一个人,10岁至18岁期间个子猛长,18岁之后长个子的速度就慢下来了。经济发展面临结构调整节点,低端产业产能过剩要集中消化,中高端产业要加快发展,过去生产什么都赚钱、生产多少都能卖出去的情况不存在❥了。经济发展面临动力转换节点,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经济增长需要更多驱动力创新。”

因此,中国的供给侧改革理论要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既重视供给,又不能忽视需求;既注重市场功能,又不能忽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要着力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按习近平总书记的讲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我们与西方供给派理论的区别还在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着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是人民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不是为少数利益集团服务的,也不是让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因此缩小贫富差距、解决社会公平也是我们供给侧改革理论与西方供给派显著之区别。

为了更加深刻理解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有必要从中国的历史文化的视角进行分析。中国历史一直是以农耕为主体的历史,并且在思想上一直坚信农耕文明形态是人类的主体文明形态。之所以这样,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保障。

《管子・八观》篇中即有:“行其田野,视其耕耘,计其农事,而饥饱之国可知也”。“行其山泽,观其桑麻,计其六畜之产,而贫富之国可知也”。农业生产的情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温饱和贫富状况的有效指标。

第二,农业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所在,乡村生活也应是人类生活的重心所在。

就全世界范围而言,乡村所占的面积应是最大的,是占主流的。当然就局部而言,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地区也许因为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而选择了不同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用今天经济学的产业结构思想来描述就是形成了不同的产业结构,也许农业比重很小,由此导致乡村所占的比例会少于城市,但就全世界而言,乡村所占的比重一定是主要的。乡村的生活方式有诸多的优点,比如对生态环境保护有利,空气好、水质清澈,农业劳动也宜于人类的健康;所食用的物品新鲜,是天地日月与人力结合起来的精华,是按照植物、动物的自然本性长成的,是自然食物;人在此自然环境当中宜于产生艺术灵感,并且在生产与生活过程中经常与花、草、树、木、鱼、虫、鸟、兽等活物相接触,而不是像城市生活经常与无生命、无知觉的死物相接触,所以易于形成诸如天人合一、心物一体、崇尚自然、无为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自我身心和谐的理念。

再如,经济活动是为消费的而不是为投资的,很多产品、商品在中国看来,它是一种消费品,而在西方人看来,则认为是一种投资品。比如:房地产是一个与民生居住需求密切相关的行业,如果按照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来看待,房地产业是为满足人们对居住的需要,所建设出来的房子是一个消费品而不是一个投资品,如果这样看待问题,国家就应该限制个人对房子的购买,比如一个人在全国范围内所拥有房产不超过一套或两套,这种政策的出台必然会抑制房地产业的发展。相反,如果国家按照西方经济学思想视房地产业所建设出来的房子为投资品,那么一个人就可以购买100套房子,甚至1000套房子,这样必然造成:一方面房子很多,另一方面很多家庭又买不起房子,此外还侵占大量的耕地,以致于动摇国本。

中国目前正面临着经济、社会、文化等全面转型,此时此际,党中央英明领导、运筹帷幄、高瞻远瞩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照搬,更不是仅仅从经济学角度去思考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而是全面、综合地对中国社会问题包括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相互兼顾的思考。

二、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积极

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供给侧改革理论既不能照搬西方供给学派理论,也不能以西方主流的经济学说为价值理念与方法,而应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故有价值为精神,以史为鉴,立足于中国当下的实际情况,坚持“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原则,借鉴西方的经验与教训,总结出一套传统与现代融合,中与西结合的以调整结构为主、注重微观生产的中国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启动经济故然重要,但较经济问题更重要的还有很多问题必须兼顾考虑。这些问题可概括为: (1)环境保护问题。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根本,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习总书记讲:“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他还讲:“环境就是民生,……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决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

(2)道德理重建问题。发展经济必须要取之有道,用之有义。如果经济建设不以提升人的道德精神为前提,这种经济建设就是恶性的。

正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到的:“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3)人的异化问题。人的异化问题主要指人的心理异化与气质异化。以前有个电影明星卓别林演的《摩登时代》,主要反映人的气质异化。而心理异化则是指人被物役,成为物质与金钱的奴隶。

(4)社会公平问题。社会公平问题主要指贫富差距悬殊以及获取财富途径的不公平。

(5)加强政府的调控能力问题。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只强调市场的作用。

(6)国防力量与军事装备能力提升问题,发展经济、启动经济、放弃国防等于任人宰割。

(7)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经济的发展不能脱离中国故有文化精神,诸如义利合一,重视商品使用价值。以农为本,在粮食问题上不依赖于外国,不能将命根子交给外国人。同时坚信天人合一、心物一体等价值观。

中国文化起源于农耕文化,完成于家文化,以家为单位的私有产权制度是中国的创造。至今这种家庭共有制所崇尚的孝悌伦理都是中国社会道德之根源,并且由此形成的“五伦”以及礼法合制已被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所证明,是中国文化能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根据。

还有精耕细作的农业与心物一体的家庭手工业生产方式,最具安全性、最可持续、最能循环作业,也最利于家文化的孝悌精神的培养,也最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

8.有效就业问题。有效就业主要是指此就业所进行的劳动既有利于真实财富的生产,又可以一劳永逸。

三、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途径

西方文化重利轻义,中国传统文化则与之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仓禀实而知礼节”,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看出,当前的中国问题只能自我消化和解决,而不能依靠别国,更不能依赖嫁祸于人来解决。

从人类有史以来的生产方式进行比较,农耕生产仍然是最道德、自力、不依赖于他人的生活生产方式。由于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是以遵循“天人合一”“心物一体”为前提的,不违农时,因地制宜,勤则不匮,是天、地、人三者合一而成就农业丰收的,这种生产方式是集居住、生产、养生、生态、教化于一体的循环作业方式,最具可持续性。若从五十年、一百年计,时间越长,较之机械化农业、化学化农业与转基因农业,不仅单产高,而且质量好。今日中国很多地方土地板结,不再能继续耕种,大气污染、水土污染严重均与违背自然规律的农业种植有关。

中国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途径应该是:

第一,鼓励部分农民返乡,从事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先稳定住粮食供给,保障生存,做到孔子所言“足食”。同时在农业生产中逐步降低化肥、农药、除草剂使用量,禁止转基因粮食生产,走集种植养殖、居住与手工业生产于一体的循环作业之路。为此政府还应推动将原来的承包制推向以小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改革;限制土地兼并;保护粮食价格,维护农民利益;保护好18亿亩耕地。

第二,鼓励发展家庭手工业。现有的部分大工业生产的消费品尽可能用手工业来替代,尤其是生活所用的日常用品。要尽可能地减少粗放型工业的发展,大工业消耗能源大、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加速人的异化,并且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寿命短,一旦到了寿命期将很难处理,还会造成新的污染。因此一般的民品要尽可能依靠手工业来满足,大工业尽可能用于军事方面。家庭手工业优点很多,一者手工业最适合农户生产,与耕作结合起来形成耕织、耕养、耕艺一体的兼营模式,既有利于农村的稳定,也有利于农民吃穿用问题的解决,还可以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户收入;二者手工业消耗能源少,基本在大自然可再生的限度内,有利于环境保护;三者以人为本而非以机器为本ღ,有利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四者手工产品具有收藏价值,附加值高;五者可以以村为单位,以合作社的形式创品牌、创外汇;六者农民不用到城市去打工,既可以繁荣农村,增加收入,又可以减缓城市就业压力;七者手工业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手工业的生产方式蕴涵着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心物一体的文化理念,手工业的发展会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手工业的发展既是供给,又是需求,而且是良性供给,所引发的需求也是健康需求。譬如手工业造酒将使我们远离大工业之化学酒等。

第三,鼓励民企向外发展。民营企业最好原材料的供应以及市场需求都在外国。鼓励民企向外发展,是一带一路战略的要求,也是实现产能过剩有效转化的重要途径。

第四,积极发展军事工业。军事工业一般不适宜建在繁华大都市,有些还要建在更为僻远、环境更为恶劣的山区沙漠地带。军事工业的发展无疑既是供给,也是需求,我们要在实战中训练军队,提升军队的作战能力,ช这种作战训练的方法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供给能力是不能实现的。

第五,有效调控金融银行、证券、公共事业产业、矿产能源等领域。要努力防止少数人利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工具稀释和掠夺民众财富。公共事业如交通、邮电、自来水、热力、燃气等领域关乎民生基本生活,应该收归国有,以确保民众基本生活的稳定。矿产、能源,不仅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还与国家经济之命脉有关,因此国家应进行有效调控。

第六,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优势,组建中国文化金融交易所,构建以中国文化为主导的文化金融体系。中国黄金储备不足,与美国相差较大,然而中国五千年以来积累的手工业品、书画艺术品却远远超过美国。此类艺术品不具有如同黄金一样可以切割为1克2克等标准化的方便。但是,我们可以设想使中华五千年以来的稀罕珍奇的手工业艺术品,通过鉴定、保险、评估、托管,以份额化的形式进行发售,发售后可以像股票一样交易,这样不仅可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可以使五千年积攒的手工业书画艺术品得以变现,创造巨大的财富效应。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