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时期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策略探究
"
【论文关键词】高校创新型人才 创新能力 培养
【论文摘要】文章对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进行简要介绍,阐释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提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包括:实行学生干部轮换制;开展集体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发展学生社团,引导学生快速适应社会;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强化综合素质教育。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学生如何去做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人。因此,高等学校要贯彻教育方针,按照培养基础จ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人才的总体要求,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
一、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二、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
所谓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总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点是突出“创新”,要全面深入地开发学生潜在创造力。范世纯认为其主要特点是:突出创造性思维,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核心;注重个性发展,让学生的禀赋、优势和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以开发其创造潜能;注重启发诱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重视创造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强调实践训练。知识、能力、素质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三要素经过优化组合,集中体现为创造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为:学生通过专业教学活动和其他各种教育活动,获取、积累和整合知识,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等,再通过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内化为自身素质,培养创意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思维力和创造力经过整合,造就出创造性人才。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素质是人才培养的灵魂和根本。素质的培养要着重造就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创新精神。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当今高校人才培养理论的简化形式,而非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计划或方法。
三、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实行学生干部轮换制
1.学生干部的地位和作用
正如尹吴所言,学生干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干部是学校党团组织、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他们既是学生中的骨干又是学生中的一员,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生干部是学校管理的最基层的管理者,其工作的积极性、配合性、先锋性直接影响学校管理的成效。学生干部通过组织和带领广大同学围绕学院的中心工作,认真完成学校的各项任务,充分发挥骨干作用。
2.学生干部的成才优势
学生干部在校期间,所接触的人和事较多,得到锻炼的机会较多,在组织、协调、交际、为人处事、办事能力等方面比普通同学有一定的优势,这种优势在实践中也得到验证。笔者曾对台州广播电视大学部分学生干部进行过调查统计,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表明:在毕业时,绝大多数普通同学与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有明显差异;毕业五年后的自身发展状况也不同。在广播电视大学30周年校庆(2009年)时曾对校友状况进行过调查,已经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了很大成就的校友中绝大多数在校期间都担任过学生干部。因此说,学生干部的成才率相对较高。
3.打破学生干部“终身制”
实行学生干部的轮换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锻炼和展示才能的机会,使学生干部的培养形成阵地化,不断地培养出更多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干部。这样,更易于保持集体的生机,防止和避免学生干部因长期在岗而产生惰性和特权心理。而且,它给了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同时也检验了学生干部能力,使整个学生集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学生干部的轮换制度可以采取竞选和指定相结合的方式。
(二)开展集体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何谓“集体”?集体这个词来自拉丁文Colligo,是“联合”的意思。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我们不可随便拿一群个别的人作为集体。集体是活生生的社会有机体,它所以是一个有机体,就因为他那里有机构、有权能、有责任,有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赖”。学生班级集体具有下述的特征:
(1)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
(2)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
(3)具有一定的共同活动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团结和心理相容。
黄海燕指出学生通过参加集体活动,“油然升腾起一种在集体之中的温暖感和为集体尽力的内驱力”。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既乐于表现自己的才华,又容易在共同的活动中接受教育。他们相互诱发,增强着自我教育的力量。在教育每个学生的过程中,集体本身也在不断地运动,充满青春的朝气和活力,这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不断激发学生努力上进。
人力资源理论认为,团队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而集体活动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最重要的途径。“初级工程技术协会”是美国一个重要的科学竞赛主办机构,它着重检验团队技能而不是个人技能。美国《华盛顿邮报》一篇题为《忘掉爱因斯坦依靠集体力量》的文章提到由爱因斯坦提倡的“美国西屋人才选拔赛”曾作为美国历史最久、名气最大的青少年科学竞赛,也是规定“一个人的名义参赛”,目前在美国已引起争议。不少教育界人士认为,“为了赢得最佳科学项目而彼此展开竞争的观念与我们应当采取的做法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他们不再鼓励学生参加像西屋科学人才选拔赛这样的竞赛,反映出美国学校中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强调集体意识的活动和注重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三)发展学生社团,引导学生快速适应社会
团中央提出了以共青团为主体、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为两翼即“一体两翼”的工作格局,旨在积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学生骨干队伍,为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服务。大学生社团组织大学生独立地参与社会,逐步适应现代社会,具有培养生活技能、传递社会文化、完善自身素质、扮演社会角色的基本功能。
1.目前大学生社团的组织状况
大学生社团组织基本上有以下四种类型:政治活动类;专业学术类;文学艺能类;业余爱好类。目前大学生社团的组建同几十年一贯制的社团组建模式没有多大区别,一些具有时代气息、反映社会发展趋势与要求的社团尚不多见。社团活动的主要内容仍摆脱不了表现性、娱乐性、消费性等倾向。
2.调整大学生社团的结构
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对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化提出了更为深刻具体的要求,高校要从青年政治社会化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社团建设。将单纯的艺能类社团和业余爱好类社团并为综合技能与综合素质类社团。走出校园,积极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扩展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空间。社会活动对锻炼提高学生的办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起着独特的作用。一项活动取得成功,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是认识能力、意志品质、解决问题方法和手段的全面锻炼提高,这是参加社会活动最根本的意义。 "
3.强化大学生社团的作用
为进一步鼓励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学校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对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给予支持。出台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社团活动的规定和措施,对从事社团活动并取得成绩的给予学分等方面的奖励;把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及选修课有机结合起来。
(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1.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源于社会文化,是社会文化在大学校园的折射和反映。它是以高校师生员工为主体,以高校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高品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
2.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校园文化作为从学校教育环境中生长发展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教育、导向、感化、激励、娱乐身心等方面。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方法
高度重视大学生文化活动基地建设,使学生有场地开展各种文艺活动和科技创造活动,增加文化活动设施的投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学生施展才华创造条件。定期举办各种文化讲座、邀请专业文艺团体进校园演出,组织学生进行文艺汇演、利用好广播站和校报进行文化宣传、鼓励学生自己办报刊杂志、举办专题文化沙龙等,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优化学生素质创造条件。
(五)强化综合素质教育
1.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包括理想、信念和政治理论、政治方向素质以及思想品德素质。高校素质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理想信念教育、诚实守信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放在首位。加强对大学生的民主法制教育。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民主法制教育,一是要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的作用;二是开设法制选修课和专题讲座;三是在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始终贯穿民主法制教育。
2.重智能素质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学科领域相互渗透,学科界限日趋模糊,现代科学正朝着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这对人们的智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转变教育观念,在教育体制、教育内容上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2)重视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改造,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根据社会需要,大量设置综合课程,建立新的、开放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更宽厚的知识基础。
3.强化心理素质教育
人才学认为,成才主体只要达到了中等以上智力水平,就具备了成才的智力条件,而人才的成功与否,则与成才主体的个性心理品质有更直接的关系;成才主体的个性心理品质在成才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而社会环境只是成才的重要外因。美国心理学家在经过了大量的研究后认为,人才成功智力因素只占25%,而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则占到75%。
(1)挫折教育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人生道路更不会是笔直的坦途,而是在曲折中求发展、求进步。开展百折不扰的挫折教育,也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内容和形式。心理学上把挫折解释为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行为科学则进一步指明,挫折是当事人的一种主观感受。一个人是否觉得受挫折,与他自己对成功所定的标准有密切关系。预定的目的达到了,便产生成功感;反之,则产生挫折感。挫折能培养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能不能成才,意志品质很重要。作为一个立志成才的人,就必须经得起挫折的千锤百炼,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描述的“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要有这种接纳磨难而面不改色的博大胸襟。高等学校应经常地向大学生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挫折总是难以避免的,应正确认识与对待挫折。要承认挫折,正视挫折,然后认真、冷静、客观地分析各种受挫的因素,找出关键因素。
(2)苦难教育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裤少伟男。”因此,太舒适、太优裕的条件,反而会养尊处优、消磨意志。让大学生多吃点苦、多平民化,反而会使他学会珍惜、学会奋进。诗人歌德曾经给✡黑格尔的儿子题过一首诗,诗中道:“愿尔历世途,相逢尽青睐。”而事与愿违,小黑格尔一生遭遇坎坷,而恰恰是这些坎坷,丰富了他的人生,使他在哲学上有闪光的见地。保尔·柯察金更是在艰难困苦中百炼成钢。正是因为饱受苦难、历经风霜,才使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才♂能激发他们创造和奋发的动力。
4.提升道德素质
(1)构建德育教育的立体网络
黄海燕建议在“两课”教育中,要冲破原有的课程设置模式,增加中国历史与国情、西方社会分析等理论课;设置德育、法律基础、心理学原理与应用、美学原理与欣赏等辅助思想教育课;配套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
(2)培养集体主义观念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分析,也是一种以“利益”为杠杆的经济体制。赵湖兰认为在当今形势下,既要反对马克思嘲笑的那种“无我的、献祭式的自我牺牲”,从而发挥谋取个人正当利益的积极性;也要反对马克思所贬斥的另一种“不管人类的痛苦,只顾自己身上的皮”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3)提前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注重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的培养。利用就业指导课的时间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的作用和意义,形成自己的职业信念、情感和习惯,从而促进自己顺利就业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四、结语
在全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形势下,高等教育面临着大众化、多样化、私营化、国际化、民主化的趋势,很多专家学者都在探讨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包括高等教育的质量、终身教育、高等教育的创新、学术创新与学术自治等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从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现状出发,主要是对高校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作出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而地方普通高校,如何在新形势下生存下去并发展壮大,探讨得还不够深入、具体。本文通过结合笔者所在高校,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期待能给其它高校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2]张耀灿,陈万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6-178.
[3]黄海燕.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构建与实[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4,2
:43-44.
[4]尹吴.如何提高高校学生会干部的执行力[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4
:23-25.
[5]肖强.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2,5: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