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学科实践情感教育初探
【摘 要】 文章针对现今独生子女情感淡漠的ฃ现象,认为小学品德学科实践情感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巧用素材、培育真情;情境触发,孕育真情;榜样引领,以情育情;强化实践,以行育情。
【关键词】 小学;品德学科;情感教育;实践方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善良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现在的家庭中孩子少,物质生活条件好,独生子女成为全家关注的重心,再加上对孩子的溺爱,很容易形成孩子在情感上只知获取,不知给予,心中无他人,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因此必须重视从小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
一、巧用素材 培育真情
课堂是学生产生良好情感的主要场所,因此教师可以把握课堂,通过巧用教材及生活中的素材,培养学生良好情感,培育学生情愫之花。
1、使用教材――情字当先
用教材教告诉我们教学离不开教材。课堂教学时,有意识地利用一些手段,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如品社四年级上册《孝心献老人》教师扩展教材引入了乌鸦反哺的故事,并让学生谈谈乌鸦为什么要这么做?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乌鸦感恩于老乌鸦喂养长大的恩情才这么做的,进而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该怎么对待自己的长辈,学生纷纷谈到了自己要孝敬长辈,多为长辈分担家务,不让长辈担心……恰当有效地使用教材,撞击学生的心灵,点亮学生感情的火焰。
2、联系生活――情到深处
现在的品德课是生活化的课程,它要求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而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发生的很多事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契机。因此,可以联系生活,用生活中的事使学生加深情感体验。
如:一位❥父亲放学后用摩托车接女儿回家,发生了交通意外,父亲受了伤,女儿却安然无恙。原因是父亲在紧急关头用力将女儿拉离了摩托车,女儿滚到了路边。父爱在危急之时不假思索地救孩子,可见父亲对孩子爱得深沉,教师抓住这次机会教育学生父母为了孩子什么都愿意付出。孩子们听了这件事后说了很多自己的想法,都情不自禁地赞美这位伟大的父亲。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父母为了自己曾做了哪些事,付出了些什么?进而激发孩子们感激父母的情感。离不开生活的孩子们从生活中得到教育,从生活孕育情感。
二、情境触发 孕育真情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在品德课中为培养学生情感通常设置情境时使用的方法有:游戏、展开辩论、角色扮演等。
游戏――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形式之一,可以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自我触动、自我激励、自我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例如在《你帮我,我帮你》这一课中,教师设置了一个障碍游戏。教师请三位学生蒙上眼睛,要求跨过障碍拿到放在桌子下的篮球。游戏开始,几个学生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取篮球,结果没有一位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接着教师给每位参加游戏的选手配了一个帮手,这下每位选手都顺利地达到了目的。此时教师要求蒙眼的选手说出前后两次的不同心情,几位学生都谈到了多亏了帮手。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帮助和被帮助都是那样的令人开怀,从而在思想上产生帮助别人的愿望和关爱之心。
展开辩论――在品德课堂中设计优秀的辩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探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增强辨别情感是非的能力。如在教学《你是我的好朋友》中设计问题:小强和小华是好朋友,小华在上学路上捡到了钱,对小强说:“我们是好朋友,把钱分了吧,可不能告诉别人。”他们这样是好朋友吗?学生围绕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一位学生认为小华捡到了钱,也没有独吞,在小华心中把和小强的友谊看得很重,所以他们算是真正的友谊。又有一个学生说,真正的朋友是大家共同进步,互相关心、互相监督,改正不良习惯。这里的小强要批评小华,并要求他尽力找到钱的主人。……就这样,一个接一个地辩论,最后达成了共识,小强应劝小华改正错误的思想和行为,真正的友谊应是彼此间共同促进。在探讨、辩论中,学生对真正的友谊有了一个更高层次的理解,明白了如何去爱朋友,关心朋友。
角色扮演――品德课中的“角色扮演”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进入角色,形成情感体验,进而指导行为。如在教学《有人生病时》,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试着来照顾生病的家长,体验到关爱家人的乐趣和辛苦,再通过反向思考:当我生病时家人又是如何照顾我的?来体验家庭的爱。教学时进行爱己、爱他人的情感教育,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有效地指导行为。
三、榜样引领 以情育情
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所谓感染性,就是以情动情,使情感刺激者和情感感受者的内心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即感情共鸣。
1、当地“名人”现身说法
当地的名人在本地区都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威望,他们的事迹就像是小学生的一面镜子,具有极大的感染性,它可以超越时空限制,使人们产生相似的情感。小学生从本质上有崇尚英雄,崇拜名人的心理需要,况且请当地的名人现身说法又给学生一种ห真实感,行为的模仿就以此开始。因此用当地的英模、名人之情来感染学生,激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2、同伴之间相互影响
教育者们常说小伙伴之间的相互教育是最有效的,况且身边的人和事往往会给人一种亲切感和实在性,让人更容易接受,对学生的触动也更大,再说同伴之间接触的时间最长,拥有时间和空间的便利。因此用同伴之情来影响学生也是一个可行之法。在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他们有的宽容大量,有的聪明伶俐,有的乐于助人……教师可以将每个学生的优点用喜报的形式展示出来,使其他学生学有榜样。如有学生做了帮助别人的好事,教师就立即张贴喜报。其他学生看到了,也会产生伸出援助之手的愿望,这就在孩子脑海中形成了正确的、实在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产生了爱他人的意识。如果以后有人需要他帮助,他也会乐于助人。
3、教师真心激励染情
教师用自己的情感来激发、感染学生,与学生的心理形成“谐振”,学生情感大门向着教师敞开的时候,正是对学生施加影响最佳时机。例如在教学《家人关怀我成长》时教师现身说法,绘声绘色地诉说自己的家人关心自己的事例,当谈到爸爸妈妈在电话里嘱咐自己的话语时,教师的眼中泪光闪动,感激之情不予言表。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爸爸妈妈关心自己的事例,由于受到了教师情感的带动,学生在谈论时也满怀激情。尤其是一位刚好腿骨折的学生,说起家人如何照顾腿受伤的他时,不禁潸然泪下✔,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四、强化实践 以行育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为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精神财富。”学生只有经过具体实践,才能把道德认识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
1、强化行为实践
教师要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比如让学生做一做、画一画、配一配等,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以至于动情、晓理、端行。教学时教师应以指导学生实践、体验为主。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比如我为爷爷奶奶做件事,让学生说出对爷爷奶奶的爱,表达自己对祖辈的关心。
2、对接本校活动
作为品德教师应结合学校情感教育活动,创造机会使学生得到情感培养。使学生在参与学校情感教育的活动中亲自实践,强化行为,在行为实践中培养学生情感。
本校曾开展“爱在身边”的活动,让学生收集班中同学在校爱人爱己的事例并编写成小故事,然后以漫画的形式进行展示。“好事连连有,好心处处在。”让学生回家寻找爱,通过采访的形式知道哪些是爱的表现,还让每位学生向他人赠送“幸福纸鹤”,并写上一些关心别人的话语或对别人的忠告。在此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和被关心的乐趣,知道关心别人也是关心自己。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激发情感,从而成为富于情感之人。
我们知道,孩子们若富有情感,他们的天空♛会更绚烂,他们的心儿会更暖,他们的情儿会更真。那就像歌里唱的那样,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作为教育者真心地希望我们的“未来”――孩子们的心灵充满情感,那么生活的天空将会越来越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