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标准把心理健康作为一个领域目标贯穿于义务教育的每一个阶段,是“健康第一”这一核心思想的体现。如何通过体育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本文做出了一些基本的分析。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
在此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标准把心理健康作为一个领域目标贯穿于义务教育的每一个阶段,是“健康第一”这一核心思想的体现。世界卫生组织经过调查界定了健康的涵盖面,即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心理健康作为一个重要领域必将被提出来。心理健康是时代发展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人们在当今社会活动和交往中的重要基本素质。
但至今也有人轻视或反对把通过体育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作为学校体育的目标,认为这是“过分地夸大学校体育的目标和功能,使人感到无所适从”,而众多的体育教师们也有具体操作上的困惑。那么,心理健康这一目标到底合适不合适呢?又该如何去达成呢?
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研究员、中国运动心理学会副主席丁雪琴教授等所作的一个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对北京香港青少年心理压力诱因的调查及对比研究表明,无论☮北京或是香港青少年中都表现出经常参加运动群体在受心理压力困扰程度上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运动者。这说明参加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压力的缓解和减轻有积极的作用。欧美发达国家关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有不少研究,结论较为一致,认为体育活动能促进身心健康。这表明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上大有可为。
一、心理健康定义
心理健康标准的分类有很多种,一般来说,目前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主要有:
二、体育学科的特点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与自尊
在体育运动中,通过技能和体能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一个个困难的克服,会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认同,提升自尊,进而养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体育运动具有的艰苦、疲劳、激烈竞争等特点,使参与过程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克服懒惰散漫、胆怯懦弱等消极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等优良品质。
3、体育运动是发现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
学生在体育运动及学习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教师很容易发现其存在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体育运动可以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体育运动得到升华或转移,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4、有助于培养学生合理竞争、团结合作的精神
✈ ½体育运动中的很多项目必须通过伙伴的合作与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成绩。通过体育运动中竞争与合作的不断演练,可以增进同伴间的交流与相互了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从而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5、有助于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来看,体育运动尤其是体育竞赛是来源于生活的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所感受到的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优势与劣势、团体与个体、公平与不公等种种体验有利于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三、体育课程应如何达成心理健康的目标
体育教师要把握新课标的精神,从学生的自我评价人手,帮助学生掌握评价的标准和自我评价方法,使学生在不断的自我评价中能对自己有一个充分、正确的认识。
3、通过赏识教育、成功体验,使学生树立信心
ย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通过积极性的评价调动其学习兴趣。要因材施教,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可以使其树立信心,对今后成功的期望提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体育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体育竞赛活动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可以满足其强身、交往、竞争和发展需要。永远伴随着体育竞赛的成功与失败,可以使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等良好意志品质得到增强。体育竞赛有着严密完备的竞赛规则,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纪律性与自制力、公平竞Ⓐ争与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
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认识体育教育的内涵,重视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教师要不断寻找学科教学中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达成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