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研究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面对国际国内条件变化造成的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的新常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常态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
中图分类号: G353 文献标识码: A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到,“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大学生作为推动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价值选择也将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特征鲜明,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他们的价值取向由单一向多元和多层次化转化,加之他们的思想观念的不成熟和社会实践局限性,以及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上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价值观念,他们的价值观很容易受着周围事物所影响,这也使他们出现了价值观的困惑。众所周知,大学生群体是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一方面充当着国家生力军角色,肩负着富国强民的伟大使命;一方面还处在高校教育的培训期。所以,在价值多元化日益发展的新常态下,高校非常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一、发挥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课堂。高校教育教学课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一方面,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课堂”教学体系。高校要☯依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哲学社会科学课以及各门专业课,整合党校、团校等特色优势,组建思想政治教育、
道德伦理方面的优质教师研发和讲授团队,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价值引导教学体系,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果转化,积极培育大学生的价值素养。
另一方面,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课堂”实践体系。高校要立足大学生思想理论研究社团、爱心公益组织和社会实践特色基地等,以实验模拟、参观考察、情节演绎等形式为手段,开展社会调研、义务维修、心理咨询、文化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 ☹育从理论课堂拓展延伸到改革建设的前沿阵地,引导大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做出科学合理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二、坚持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相统一,牢固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要改变主流的价值观以传统的方式传播,非主流的价值观以现代的方式传播的困境。关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存在方式,特别重视网络文化与虚拟空间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网络环境净化,加强网络的制度与法律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正向的网络文化资源。同时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校园网管理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做到约束与引导相结合、规范与处罚相统一,使学校的校园网络管理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使大学生做到在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现实自我与虚拟自我的有机统一;积极扶持大学生网络社团并加强管理与引导,积极引导大学生中的优秀群体成ฏ为网络文化的生力军;重视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如官方微博、红色博客。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学生辅导员要主动进入网络空间,在与学生交流互动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三、促进大学的精神文化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核心在于精神文化,校风是校园精神的本质表现。要积极培养良好的校风,通过端正办学思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良好校风建设中。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因此,良好的教风也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素质,重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以不同方式加深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同时,要使教师树立主人翁意识,真正安心投身于教育事业中,使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自觉追求。此外,学风是大学校园精神的最主动的体现。培养良好的学风,要求在思想上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其树立远大理想抱负;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经过认识的提高、情感的体验、意志的锤炼、行为的规范,不断提高学生自我控制力,在此基础上引导教育学生真懂、真信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
四、开掘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加强行为规范引导,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是促成大学生把外在的价值规范转化为主体内部信念的一部分,并能够自主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自己的行动取决于外在因素和内在心理两个方面,是主观建构和客观影响相互交织的过程。从社会、学校角度来看,要建立具有引导作用的社会教育和践行机制,比如党和政府要切实承担其自身的社会责任,大力弘扬主旋律,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净化社会环境,纯净社会环境,积极树立模范典型,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学校则优化教育手段和方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内的传播。从个体因素来看,心理发展是个体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基础,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主要因素。大学生对社会价值观的思考与抉择,使之成为自己个人价值观的过程,实质上是大学生对价值判断标准接受与否的心理转化过,并且在此阶段“认知结构、评价取向、心性状态和价值模式逐步形成并定型”。因此,要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大学生认识自己,学会控制和把握自己,引导大学生由被动的“外推型”践行模式向“内生型”模式转化。
习总书记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高校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肩负着我国富国强民的伟大使命,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价值选择也将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凝聚青春力量,需要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