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5-01-13 21:42:0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 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本文介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针对大学生在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提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途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谁能创新,谁就掌握了世界的主动权。而要实现创新,则需要一大批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要义不容辞地担当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创新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由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发展转型的关键。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支柱,是重要的创新力量。目前我国大学生总体发展良好,但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一)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但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我国大学生拥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逻辑推理的运用上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但是在逻辑思维过程中没有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以致灵感即使在头脑中闪现,也不能及时发现和把握;即使发现灵感,也不善于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和资源验证自己的创新想法。

(二)没有兴趣追求,创新人格欠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几乎把时间都用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没有兴趣追求。因为缺乏兴趣追求,他们在业余时间便无所事事,形成恶性循环。事实上,我国学生学习书本知识非常刻苦,但都是在高考这一指挥棒的引导下进行的,是在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压制下学习的。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大都缺乏个性、好奇心、批判精神和探究精神等。

(三)希望能够创新,但创新意志不够坚定。在激烈的竞争中,虽然部分大学生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想进行创新活动,但他们没有认识到创新本身就是一项前所未有或者与众不同的开拓性活动,必然困难重重,以致在实际行动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开始退缩,最终放弃。

(四)理论知识掌握扎实,但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课堂教学仍然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但因为过于看重课堂教学,忽视实践操作能力训练,导致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

从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上,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学习刻苦认真、理论知识掌握扎实、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蕴藏巨大的创新潜能,但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不强烈、创新意志不坚定、♀创新人格欠缺、动手能力不强。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比较低下,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自汉代以来,董仲舒宣传的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华后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严重限制了士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儒家思想中的某些观念对社会的创造性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如“重视传统和权威”、“宣传‘中庸’之道”、“重视整体,忽视个体”等,这些思想固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曾产生过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更多的是消极作用,它过于强调整体的协调性,忽视个人主体性,压制个性张扬,抑制个人主动性,导致整体都缺乏生机活力和竞争意识。

(二)我国的创新教育研究比较滞后。我国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非常晚,美国对人才创新能力的研究早在独立战争之时就开始了,通过对洪堡“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思想的继承和吸收,美国大学建立了研究为先的办学模式,开始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创新能力的研究,经过多年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和经验,但并没有引起全国性的重视,直到2009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因病去世,因“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我国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才在一时之间引发了一系列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争论。

(三)对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重视。无论是社会、学校、家长还是学生自身对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没有足够重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依然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从孩童时代就向其灌输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识记知识,记住越多代表成绩越好,成绩越好将来才会有更好的前途,对学生的评价只看成绩和知识量,而不是学生理解、吸收和掌握的知识。因为整个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不可能向追求创新的方向发展。

(四)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而建立的,强调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跟着教师走,教师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学生是接受知识的机器,这种单向的知识传输是不 ツ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开发的。其次,知识来源渠道单一,教材依然是知识的主要载体,甚至是唯一载体。知识被看做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学生只要掌握了教材上的知识体系,就算实现了教学目标。再次,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操作。实践出真知,在实践的基础上才可能有所发现和创新。但长期以来,受教育经费的影响,学校在学生创新设备的购置上受到局限,根本无力购买足够的硬件设备满足学生的需求,即使现在有相对有限的实验设备,也不能对所有学生开放。教育者本身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训和提高。

三、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社会层面。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会环境的陶冶和影响。因此,只有营造良好的社会创新环境,才能催化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

1.强化科技意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已经被世界所证明了的真理。社会要继续加强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意识的强化,形成全社会人人、处处、时时关注创新的浓厚氛围。与此同时,社会要加强文化引导,宣传发展创新文化,鼓励人们张扬个性,进行创新活动,消除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2.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创新意识的宣传,建立创新成果激励机制,激发人们的创造欲望。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大突出问题,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普遍评价就是动手能力不强。但是用人单位在招聘的同时却仍然只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外语过级情况作为重要条件,而忽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用人单位首先要转变这种自我矛盾的用人方略,坚持录用的人才在具有扎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还拥有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以此激励青年大学生在校期间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学校层面。大学阶段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经过多年系统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本身具有巨大的创新潜能。高校应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1.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对创新的认识。教育理念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指导思想,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大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育理念只注重学生接受知识量,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这种统一的、同一的教育理念抹杀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影响了创新意识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求学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一切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培养全方位协调发展的创新型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教育理念遗留的弊端,改善一切不利于学生创新的设施和环境,实现由内而外地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2.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实现创新的基本保证,大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教材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检索手段,了解最新科学研究动态,自行获取知识;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内容精炼而又有价值的专业课程,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健全而又合理的非专业课程;不仅要注重课堂理论学习,而且要注重实践操作练习。合理的课程体系能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成为博专兼具的现代性新型复合人才。

3.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采取“填鸭式”的方法,这种方法容易使学生形成依赖性,导致学生自己不善于思考,遇到问题不经思索就喜欢向老师请教。老师往往喜欢主导学生的学习,不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认识到课堂上师生间是平等的,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法,鼓励他们大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其次,教师要学会适时使用提问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各种尝试,形成独立发现,提高独立创新的能力。再次,教师要因材施教,人都是有个性的,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及它们中的构成部分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教师要遵循差别原则,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不同的任务,营造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氛围,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4.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学生学习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学校要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首先,要有良好的物质环境,舒适和谐、干净卫生的食宿环境,强身健体、丰富生活的娱乐运动环境,放松身心、£修身养性的休闲环境,温馨安静、醉心读书的学习环境;其次,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引导积极向上的创新文化,鼓励和支持社团发展,让学生有机会自主选择兴趣相投的团体,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社团活动中发挥自身特长,展现个性,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再次,学校要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仅仅要维持正常的教学生活学习秩序,更要有所突破,制定鼓励学生创新活动的相关条例,保证创新活动的有效进行。

5.改革评价方式,构建多方式结合的评价体系。彻底改革考试成绩作为教育评价的唯一标准,注重知识和能力并重,理论和实践并重,并且重点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可以采取试卷考试和小论文结合的形式,把课堂讨论加入对学生的测评中,评价过程尤其要加大对创新成果的重视,以此鼓励学生培养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另外,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评价要寻求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最佳评价方式。

(三)家庭层面。家长必须改变那种“唯分数”的观念,鼓励孩子多方面发展,支持他们的创新思想和行动,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载体,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民主的家庭是把学生真正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来对待的,家庭的大小事务,学生都有参与决策的权利和机会。这样的家庭氛围下,父母一般都会鼓励孩子主动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自己的思想,同时也会支持孩子的创新活动,在关注孩子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孩子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学生自身。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不管外部环境有多好,如果学生自身没有创新欲望,就不可能实现创新目标。因此,学生要培养创新意识,时时刻刻准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身实践分析解决问题。大学生要积极发挥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等优势,积极参加创新活动,参与团队合作,汲取他人长处;要掌握信息检索技能,不断拓宽知识、更新知识,掌握最新科研成果;要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实现创新的根本。

参考文献:

[2]王晶宇,孙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

[3]贾佳,张硕.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4(1).

[4]黄燕萍,祝汉营.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3(6).

[5]杨定安,丁伟雄.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6).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