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
论文摘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贯彻《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耍。从目前现状入手,高校培养创新人才,一要提高认识;二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主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四要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论文关键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Σ 意义 问题 策略
一、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现实意义.
培养创新人才,对我国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培养创新人才是贯彻《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需要。教育部、财政部在[2012]~号文件中指出,“创新能力是提高质量的灵魂”。高校要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协同创新,“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型人才”。这就明确了高等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首先,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学府现代办学目标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与重点;其次,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提升高校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再次,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是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储备大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其次,培养创新人才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高校必须面对国际和国内人才需求大背景这个现实,其着眼点要紧跟世界知识经济时代发展潮流,改变办学思路,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切实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真正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的创新人才。
再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高校只有通过强化制度建设,深化管理创新,注重品牌和特色培育,走内涵式发展之道路,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增强办学核心竞争力,才能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国内一流的犬学。要根据当前高校发展的웃形势和市场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凝练自身特色,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逐步形成“求异创特、错位发展、成就品牌”的办学理念,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进入企业后就能直接参与到项目的研发中去,能很快形成促进企业发展的生产力。
二、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的问题
当前,高校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认识不足,其表现是:重活动开展、轻教学过程,重技能开发、轻思维训练,重创造结果、轻创造过程,重人文艺术、轻科学素养,重掌握了什么、轻发展需要什么。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仅以一场演出、一次展览、一次比赛来完成任务,或者组织几个创造发明小组、科技活动小组或者兴趣小组,就认为大功告成了。这些活动忽略了创新教育的本质意义。
二是应试教育影响着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应试教育突出表现为分数第
一、能力第二,只看结果、不重过程,使学生没有半点选择的自由。教师只要求学生对需要掌握的东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根本不注意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和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三是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不利☤于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各种评估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不同类型的高校只用一个统一指标来评估,失去了各学校各专业应有的个性和特色,制约了教师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对大学生学业的考评存在的弊端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通常情况下,学生只有按部就班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就能毕业。过分狭隘的专业教育模式使教师按照自己的成才模式去“复制”学生,学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培养,甚至受到压抑或遭到扼杀。
四是大学教师创新素质不高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状况如何与大学教师的素质有直接的关系。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首先必须是创新型的人才。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作为教师要学会主动出击,深入社会,走访企业,积极承接科研课题,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1.提高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
要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关、人才观和发展观,做好内涵建设,切实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牢固树立“质量是核心,育人是根本”的人才培养观念,要进一步确立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要进一步把人才培养工作着力点集中到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上来;要进一步围绕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等,持续而深入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2.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1)不断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修订要严格按照高校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机制执行,要坚持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各专业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科学合理地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生源类别及培养目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制,要将专业优势和特色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改革,促进学生专业素质养成和综合素质提升。 "
(2)积极进行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的特征。要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首先应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要去除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不合理因素,使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要从两个方面切入:一是着眼于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本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和“多项选择、分流培养”的原则,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创新型人才。二是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培养过程进行探讨,提出方案和建议。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具有较高教育教学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校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的原则,依托学科建设,锤炼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要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战略抓手,以中青年教师为重点,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要以事业发展的宽阔空间、适当的待遇、真诚的感情、公平公正的人才成长环境来造就人才和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要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培养教师良好的学术道德,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高层次人才;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各学科开展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教学法研究等各项学术活动;要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创造条件,安排中青年教师参加培训、进修,开阔他们的教学、科研视野,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要充分发挥对口支援高校教师的作用,将他们深厚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治学经验传授给我们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以帮助他们尽快成长:要加大力度表彰敬业爱生的优秀教师,让优秀教师得到更多的激励;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和退出机制,改革教师遴选、考核、评价机制。
4.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通过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等措施,不断提高实验、实习、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各个实践环节的质量。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性科目的设计和创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探索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科研创新与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是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想方设法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力争使学校在办学空间、基本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图书资料和网络信息条件等方面有较大改善,扭转实验实训场所不足、实验教学条件薄弱、教学硬件设施缺乏的局面。同时,要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大现有实验室和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力度,发挥实验设备的最大效益,构建学科门类齐全、结构体系完善、仪器设备先进、实现资源共享的本科生实验教学平台。
二是加强实习实训示范基地建设。在巩固现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实习、实训基地的内 ッ涵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合作领域,加快建立大学生到企业和行业部门实习的长效机制。遴选有一定合作基础的实习基地作为示范基地进行重点建设,制定示范基地建设标准,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考察评估。对于部分特殊专业,要加大其野外专业实习基地规范化建设的力度,满足野外专业实习的需要。
三是强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坚持学科专业交叉原则,在统筹各类实验教学资源基础上,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的实验教学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和创新活动创造条件。
四是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根据教育部、宣传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推进实践育人各项工作的改革发展。结合专业特点、人才培养要求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大幅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