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学际遇”及其发展趋向

时间:2025-01-14 07:21:3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一、课题史回顾及研究现状的价值评述

ษ 上世纪末特别是本世纪初以来,西方后现代哲学思潮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界形成的强大冲击不亚于一场强烈的文化大地震,霎时间,后现代哲学似乎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思考问题的公共平台,大有从非主流蹿升到时代主流之势,渐渐成为一种弥漫于社会£各个角落的根本无法绕开的文化时尚和思想潮流。对于这种斑驳陆离而又内涵丰富的后现代现象,有人投以鄙薄的目光,认为它简直是胡说八道,根本不屑一顾;有人则对之高调评价、倍加赞赏,认为它开启了新一轮的哲学转向或文化转型,是一场新的哲学革命,产生了一种后哲学文化也有人认为,在资本主义本身经历了结构形变的那些时刻,各种后现代主义层出不穷,它们造就了新马克思主义的出世,但基于跨国资本主义而产生的新马克思主义,必然不同于此前垄断帝国主义时期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与早期马克思主义相比,它与全球化拥有一种截然不同的关系,似乎更具文化性。它以一种更普遍的方式享有理论的优越。其实,西方哲学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它们之间的彼此疏离与相互纠缠,早已成就了一种所谓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并在后后现代主义或者新后现代主义等各种名目下开始了对后马克思主义的纠偏与批判,并希望为其未来发展找寻一种健全理路,以重振现代雄风,然而却又以另一种方式重蹈了覆辙。

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文化转向及其理性实质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在现代主义母体里生长出来而又反叛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其种类繁杂、旨趣各异,国外学者对之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如,阿格尔将之划分为建树的、批判的、冷漠的和热情的四种;格里芬将之分为解构的、建构的、消亡的和修正的四种;而福斯特则将之划分为反应性的、抵制性的、新保守的和后结构的四种。在我国哲学界也一样,一些学者认为后现代哲学是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反动,因为它试图瓦解现代主义的一元性、整体性、中心性、纵深性、必然性、明晰性、稳定性和超越性等特征,而极力张扬具有后现代意味的多元J睦、碎片性、边缘性、平面性、随机性、模糊性、差异性和世俗性等特征。一句话,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断裂或者断层,二者如冰炭不能一炉,毫无共同之点。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批判是一种语言上的否定与批判,认为后现代语言不再是真实存在及其意义的替代物,其语言之意义完全取决于各种语言符号间的转换。它根本无所指涉也不对现实世界有所言说,纯粹是一种空穴来风。

三、现代与后现代的文化冲突及其离乱格局

那么,怎样看待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二者在哲学路线及其研究方法上相互纠缠表现在何处,怎样评析这种文化纠缠对后现代之后思想进程的影响?西方哲学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在思想方法、表达方式上相互纠缠、相互作用,二者在互动中究竟是催生了积极的文化效应,抑或是导致了消极的文化产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做出迅速的反应和辨析,究竟是为之增加了思维的宽度和自由的空间抑或是对它的猛烈攻击与严重打压;处于现代与后现代夹缝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互相交融与同向©伴生下,如何面对各种矛盾互相叠加与集中凸现的理论困境?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思考和研究✌的。

四、后现代之后的哲学困境及其未来走势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共同之处突出地表现在扬弃形上理性、体系哲学、主客二分、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理想主义、主观主义和人类中心论,以及一元决定论等理论思想。在后现代主义者的诸种否定性理论中,对基础主义或者本质主义的解构与颠覆具有决定性意义。如果后现代主义哲学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它试图颠覆一切带有总体性痕迹的文化设计,有人干脆就直截了当地讲:后现代性一向统一性开战。后现代之后的哲学困境与发展态势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后后现代主义者大都指责后现代哲学家对现代性的批判不彻底,在批判基础主义时往往又陷入另一种形式的基础主义,在对形而上学批判时往往又导致另一种形式的形上诉求。而后后现代主义哲学力图克服这种不彻底性,譬如,德里达、罗蒂、福柯就生造了痕迹、延异等一套晦涩的哲学术语,来表达他们对难于捉摸、隐喻难辨和不断自我再构造的东西,企图以此最终摆脱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对当代思想的束缚。后现代之后的哲学不再是一种体系化的东西,而是一种类似苏格拉底式的反讽哲学无镜哲学。它不再给人以客观性的知识或者普遍性的真理,而充其量不过是人类交谈中的一种声音,是人们在公共商谈、彼此交往、对话交流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话题罢了。哲学不再成为本质主义、形式主义的体系化的东西,而变成了跻身于文化中间的公共知识元素,没有了特殊的边界,没有了特殊的制度规训和意识形态栓桔,完全成为一种无立场、无原则、无标准的,纯粹敞开的、不自足性的自由文化。它并非只事解构和颠覆而不事建设和发展,而只是不愿在原有的小天地中建构,不愿在纯粹性的逻辑框架中营造。它唯一注重的是文化之间的相互协调或协同,再也没有了传统哲学那种贵族化的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有的只是平等、宽容、和谐与合作的广泛兴趣。基于交互构造与彼此亲近的文化实践,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在生活领域中将在相逢一笑的氛围中走向和谐共建之路。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