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培养模式 就业导向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的发展应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要追求培养目标与岗位标准的零距离;专业设置应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则和人的发展需要;课程体系要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体现高职特色;要以加快实训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同时,还需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以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技术人才已成为各地职业院校的共识。温家宝总理曾强调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国家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要理顺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学校兴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可见,我国职业教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才培养向市场需求靠拢,教学内容向岗位能力看齐。但与社会的需要相比,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还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仍然把职业教育等同于一般的学历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没有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紧跟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特征,很多职业院校由于实训基地条件差,设备陈旧,数量不足,实训教师水平不高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也是目前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被社会认可的主要原因。为此,教育部与财政部决定采用中央财政资金引导的方式,推动各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人。笔者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分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走向,提出校企合作应采取的措施。
一、职业教育应采取多功能现代化的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应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应用型、技能型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在培养模式上就须设定出独具特色的输送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应采取多功能现代化培训模式,产学一体化模式、追踪市场需求动态的培养模式,倡导整体性教育。通过整体性教育,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工作方法的能力、个人能力与社会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中应打破传统的学科授课的方式,采取跨职能的整体性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通过灵活的生产项目练习,如生产、装配和维修,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通过处理实ง际中的用户订单,使学生获得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每个项目除了包含相应的专业知识外,都含有商业、项目和过程管理以及讲解技巧的内容。其目的是通过整体性项目的训练,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高等职业教育本身具有鲜明的生产性特点,实行产学一体化模式,不仅能够更直接、更迅速地提高学生的生产技能,而且在促进校企经济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上更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同时,要注重追踪市场需求,应以职业的需要为主,培养在生产与服务第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运作的实用人才,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确定职业教育活动方案,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都适应于整个社会。特别要重视培养其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这样才能掌握各种职业之间的知识基础,有效地适应不同职业的变换。
二、专业设置应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则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大批技术性、应用性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必须满足社会需求,与社会需求相一致,这也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在专业设置上,不但要看到目前我国进人了新的经济振兴、腾飞时期,各部门对人才的需要,还要看到长远的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既要适应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需要,又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行业和领域,必然需要大量与之相适应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经常关注社会经济发展,随时了解和掌握出现的新行业和จ新领域,及时设立新专业,并对原有专业进行调整。对于一些目前毕业生就业人数多的专业要加以控制;对于目前需要量不是很大,从发展看将来需要量很大的专业人才,应尽早准备设置专业进行培养。设置专业时,既要避免重复,又要尽可能使学科专业之间配套,把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紧密地联系起来。高职院校应在符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根据相关部门发布的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专业结构布局,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自身办学条件,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凡是目前和将来社会发展需要而学校又有条件的创办的专业就应积极创办,同时又要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特色专业是由特定的师资、课程、人才培养途径等多项指标因素构成的,它不仅在人才培养上发挥高质量的作用,而且在提高专业的知名度和学校在社会上的信誉,增强学校的吸引力、竞争力等方面都将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要从本身的实际出发,确定并努力办好一批重点专业,形成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但专业设置数量要适当,既要避免专业过多,力量分散,影响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质量和就业困难的压力,又要注意专业人数不能太少,学科设置单一,影响办学的经济效益。要进一步完善普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管理及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国普通高职高专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三、开发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开发出一个科学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体现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就必须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把学科教育转变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来,并充分考虑行业背景、实践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在构建高职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通过职业调查,掌握职业需求资料,分析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和趋向,为课程体系设置提供可靠的依据。高职的课程要依据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断补充、更新、修正和完善,使教学内容能灵活地适应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把课程设置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减少与普通高校的课程雷同,设置具有鲜明职业特色又能与生产服务相结合的课程,不断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与经济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课程设置要克服传统的单一、封闭模式,走出校门,深人社会,与行业、企业相结合,调查了解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知识和能力群。要注意将用人单位的需求转化为高职的培养目标,并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企业可以直接参与高职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制定,组织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对企业需求岗位的分析,提出毕业生从事这一岗位工作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并尽可能地把能够预见到的发展与变化包括进去。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初步制定出课程实施计划。企业依据经济方面和技术方面的变化,对教学内容的增补或删除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学校依据企业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与内容,随时将培训要求提到新的水平,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具岗位适用性。根据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设计各岗位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就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既要能动脑,又要能动手,经过实践锻炼,能够迅速成长为高技能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高职特色,理论“够用”❧,技能“实用”。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是为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打基础,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技能训练课程更应针对学生所从事的岗位要求,组织开展有效的训练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课程内容要强调应用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同时,还应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要通过生产见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在高职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其职业适应能力。
四、加大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
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就业技能的教育,必须坚持面向市场,实行灵活的办学方针。要以加快实训基地建设为突破口,立足于提高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出路就是走与企业或若干企业联合之路,形成既开展合作研究、联合经营,又合作进行职业人才培训活动的联合体。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实习基地缺乏、教师“双师型”资源不足等问题,难以适应新技术带来的需求。要保证应用型、技能型的复合型人才的能力培养,就要敢于向市场开放,向企业靠拢,联手发展,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使之能够保证学生有固定的实习时间、实习场所、实习岗位和实习指导教师。实训基地,可以由学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建设,也可以由地方政府统筹建设和管理;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在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筹集上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参股、合资、合作等;实训基地要实行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办法,在管理和运行上要相对独立,以使其增强活力和自我生存的能力。实训基地要探索建立资源共享、自主发展的新机制。不仅要完成对学生的实训任务,还应主动面向市场,开展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及技术服务,使其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
实训基地要建成模拟的、仿真的或真实的岗位现场。要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生产建设第一线去实地参观考察。在那里边看边学,了解第一手信息,掌握第一手材料,学习直接操作的本领。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内设备条件,抓好模拟、实验、上机等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所学理论尽快转化为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做到理论教学要与实践教学、技能训练同步进行。边学习、边实习、边操作,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技能训练同步进行的做法,每个学期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贯穿全程教学的始终,这样可以确保实践课的顺利进行,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在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围绕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课题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得到很大提高。高职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早接触本行业的主流技术与先进技术、培养了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成为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
五、师资建设
教师作为教学环节的主导因素,教师队伍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成败,具有一支实力强大的教师队伍是职业技术学校实力强弱的标志。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发展定位、规模任务、专业建设和办学特色,确定师资人数、岗位数量,制订具有前瞻性和弹性的师资建设和管理规划,拟出实施计划,制订出师资建设具体行动方案。同时,职业院校应针对现有教师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特点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培训内容涉及教学技能、教学方法、计算机、企业工作实践等。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自身业务能力,注意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保证在职教师掌握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及发展方向,使学校各专业始终保持不落后,这样才便于学校专业的设置和发展,才能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中、高级适用型技术人才。"
高职院校要立足实际,结合学校现有专业的设置情况,对于有发展后劲和潜力的优势专业,可以大胆引进这方面的教师。高职院校应像普通高校一样,投人大量资金,制定优惠政策,不仅要培养与引进学术人才,更要注重培养与引进技术人才,通过名师工程,带动一个学科、一个专业,让名师成为某个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造就一批学术型、技术型、“双师型”的教师,造就一支有专业特色的师资队伍。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切实改善职业院校的实训条件,使师资水平满足教学要求,保证学生获得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真刀真枪”的实际动手训练。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地把教学、生产和实训相结合,把理论与实践、设计与生产、教学与研究纳人学校教李活动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高了教师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水平,走“双师型”专业发展之路。
六、建立教育评价体系
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政策上的大力推进,,通过政策的引导和规范,科学评价职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使高职院校真正树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观。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科学评价职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关键是要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建立以就业率为核心指标的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职业教育的多种因素,从学校发展的不同角度❅和侧面来评估就业的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评价对象和范围超出学习结果评定的单一范畴,扩展到教育管理、教学过程、教学设备、教学手段、实训教育、产学研结合等影响教育而生产和知识传播诸多方面,形成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立体交叉的评价体系。
高职教育应当树立“双重服务”的质量观,即既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服务;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地方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且,只有同时树立“合格+特色”的质量观,才能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化。高职教育发展观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全面发展质量观,包括人才质量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两个互有联系的部分。人才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最终取决于市场。充分考虑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是否同本省产业结构和紧缺性人才需求相适应,毕业生就业率高,在市场中竞争力强,受到社会与用人单位的欢迎,这是高质量的集中表征。因此,开展教育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活动也应以此为起点。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制约因素多,但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思路已进一步明确,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的道路,社会、行业、企业与学校联合起来共同培养人才,这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教育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就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全方位的校企合作,确保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