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探索

时间:2025-01-13 20:59:0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针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社会需求,从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培养资源三大方面,探索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问题,认为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应依据学校优势资源,兼顾通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实践课程四大模块,强调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培养方式,注重实践基地、实训中心、师资挂职、本导师制等软硬件全面提升建设,以提升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和专业社会认可度。

【关键词】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培养资源

公共管理类专业旨在为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和行政机构培养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随着新时代政府职能转变、社会治理理念不断推进以及社会组织的大量发展,我国对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综合型公共管理类人才需求量 ☻不断扩大,但由于目前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特色不鲜明、专业设置基础薄弱等问题,导致公共管理类学生核心竞争力和专业社会认可度还有待提高。针对社会需求,在明确了公共管理类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基础上,人才培养的重点就在于“怎么培养”,这就涉及到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培养资源等诸多方面。

一、培养内容:“四位一体”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是培养本科学生基本素质的核心和基础,所以,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人才的关键。新时代需要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公共服务意识以及扎实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就业适应力。为培养学生具备以上能力素养,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应依据学校优势资源,兼顾通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实践课程四大模块。

(一)通识基础课程模块

此模块课程注重学生基础素质培养,重于“宽基础”。既包括思政课程、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还应包括依据学校整体特色和优势开设的通识课程。如开设“人工智能基础”“互联网+大数据创新实践”“工程概论”“数据建模”“公共艺术与审美”“商业伦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系列通识课程,这样既使学生具有较宽广的视野和发展基础,提升学生多学科交叉创新能力,又能适应将来工作或深造需要,还能充分发挥各个专业资源优势从而促进相互交融发展。

(二)专业课程模块

此模块课程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塑造培养,重于“强专业”。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公共经济学、社会调查与统计、公共管理法律基础等等,专业主干课程应根据公共管理类各具体专业ฆ来进行设置。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包括公共政策分析、公共事业管理学、电子政务、非营利组织管理、公共关系学等课程,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主干课程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与救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劳动经济学等系列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具备公共管理类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

(三)职业拓展课程模块

此模块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依托专业基础形成较强职业发展方向或技能。包括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公共项目评价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博物馆管理、社区工作实务、公管文秘与写作、公务员制度等。通过此模块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较为具体深入的职业发展技能,增强其多元就业竞争和适应能力。

(四)实践课程模块

此模块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主要包括与专业课程融合的课程实践和专门设立的实践课程两类。前者主要是指在专业课程理论学习后进行的实际操作训练,如电子政务流程模拟实践、社会调研与统计课程实践、人力资源管理情景模拟实践、公务员考试模拟实践、公共组织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实践,等等。后者主∞要包括依学期专门开设的专业导航、民生调研、专业演讲、职业人物访谈、学术论坛、创新创业训练、毕业实习等课程,课程开设内容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而灵活开展。以上四种模块课程分别以必修或选修的形式,循序渐进分别开设于不同学期,在学生专业素养及实践能力的提升中起到各自的作用。

二、培养方式;“理论+实践”有机融合

由于公共管理类工作不仅涉及知识面广,还要求具备很强的现场反应和决策能力,相比较研究生教育,其更侧重应用型。所以,公共管理类专业应采取理论和实践并重兼顾的培养方式。具体而言,通过理论教学,培养提升学生宽厚的专业理论素养,通过实践教学和环节,培养提升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将实践有机融于理论课教学中,如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为学生搭建实践模拟场景,提升将来解决相似问题的能力。二是将专门开设的实践课程模块与理论课内容建立有机联系,如民生调研实践课程,可以针对理论课中的某个问题进行实践调研,学术论坛实践课程可以针对某个理论课中涉及的问题进行深入搜集文献资料并进行集思广益,充分交流。三是鼓励师生合作,依托专业知识,以参加各❣种国家级、省部级或区市级的各种比赛和活动,如全国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公益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志愿者服务为契机,组建专业或跨专业团队,使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及创新能力得到不断的锤炼。

三、培养资源:“硬件+软件”全面建设

培养高素质公管类学生,离不开各种培养资源全面建设。具体讲既包括实践基地、实训中心、案例库等硬件建设,又包括本导师制、师资挂职等系列配套制度建设。

(一)硬件建设

首先,公共管理类专业应根据各自专业特征和学生就业情况,建立长期稳定合作的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如各级政府机构、各地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社区管理机构和服务中心、志愿服务机构、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声誉的企业等各种单位,通过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来为学生提供将来工作或职业发展的实际场景,还可以聘请实践专家进校做交流解答,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增长才干。其次,除了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校内还应开辟专用空间,通过购买相关设施和流程软件,建设电子政务实验室、社保基金管理模拟中心、公务员面试中心等实训中心,这样能降低整体实践成本,还能使学生在互联网+的智能环境中,提高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再次,通过举办公共管理案例大赛等活动,激励学生和老师撰写相关案例,建设案例库,进行共享备课,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理论课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素材,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

(二)软件建设

首先,建立本导师制。由于高中阶段学习与大学阶段学习有很大不同,大学阶段学习强调的自主性和初步科研性,通过建立本导师制,将专业教师与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科研训练等方面建立起较为直接的联系,这样可以使学生得到专业老师更为细致系统的科研训练和点拨,减少学生的迷茫,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其次,提倡相关课程师资进行挂职锻炼,目前大部分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对实践情况掌握不够深刻全面,因此,可以统筹安排相关专业课教师深入实践单位进行挂职锻炼,使授课内容更加接地气。总之,公共管理类专业依托学校特色和优势,在不断完善培养内容、方式和资源基础上,学生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具有良好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李华业,张雪茜.新时代背景下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劳动保障世界,2018,(7):38.

[2]韩娜娜,朱颖.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究.改革与开放,2016,(7):78.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