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论文摘要:从实践出发,初步凝炼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即以“生态化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切入点,以“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突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力度、组建教学团队与创新创业培养基地、完善学业能力评价制度”为六大抓手,不断深入推进学分制改革和课程结构改革,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增强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论文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根据学校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发展目标,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寻求培养模式的突破,初步凝炼成以“生态化教育理念”为指导、ฐ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切入点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并重点实施六个方面的内容,概括为“一种理念、一个目标、两项改革,六大抓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一种理念——生态化教育
在对国内外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浙江农林大学于2004年提出了“生态化教育”理念,指导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生态化教育就是将高等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致力于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形成整体的动态平衡,发挥最大的效益,以实现受教育者的身心全面发展。生态化教育的核心是将高校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内与校外、高校与社会的教育资源来进行教学,实现全方位育人、全时空育人,资源多元化,最终达到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在高校系统当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每个师生都参与探索和创造。在教学方式上,提倡教学相长、探索性学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顺应信息化社会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会知识,更学会做人、做事,使每个学生都善于学习、发现和创新,善于合作、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二、一个目标——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三、两项改革
1.深化学分制改革
深化学分制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选择性。一方面,适度压缩总学分和课时,精简课程门数,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毕业最低总学分适当降低。另一方面,实行全面选课制,允许学生跨院系、跨专业、跨年级选课和选择授课教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与积极性。平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适度拓宽基础教育,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既要保证专业学习的深度,又要达到强化通识教育的目的。
2.优化课程结构改革
课程结构优化改革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我校采取了强化实践、提升专业核心课水平、打通相近专业的基础平台等措施,将课程总体分为三大块,即通识课程平台、专业大类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根据专业学科归属的特点,将我校本科专业分为工科、理科、农林、经管、文法、艺术等六大类,同一类别的通识必修课保持一致,它与通识选修课一起构成课程的通识课程平台;同一大类的大类必修课保持一致,构成专业大类平台;专业核心课精简至8~10门,作为专业的核心内容,专业限选课作为专业方向的模块选修,与专业核心课程构成专业课程平台的主要部分。
同时,为充分体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结构中加大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比重。着重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学分比例不低于25%,文法经管艺类专业不低于20%;全校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并要求一定的学分比例;每个专业都开设创新创业类体验课程或实践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六大抓手
为建立并充分实现以“生态化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切入点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我校构建了“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等六大抓手。
1.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
创建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是我校的战略愿景,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强的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和浙江现代农林业的未来领导者是我校本科教育的重要使命。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结合浙江经济特征,与省内兄弟高校共同深入推进多维一体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4]成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典模式。“十一五”期间,我校通过坚持走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总体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提升,产学研合作教育成为我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并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成为我校建设创业型大学的切入点。
2.突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高校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思想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首先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工作思路。我校的培养方案突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包括深化通识教育、扩大学习自主权、加强理论实践相结合和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等多项内容,同时,不断推进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各专业提供创新创业体验式课程或项目设计,在师资力量、课程质量和选修制度上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另外,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调动教师辅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形成以创新创业教育带动常规教学的长效机制。
3.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
让学生在选课、选师、选时上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发展需求。将原培养方案中的公选课改为通识限选课,非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模块课也纳入通识限选课的范畴,增加了通识限选课的数量和质量,让学生拥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同时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树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创设和谐互动的教学和教育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思维活力,形成教学和教育的良性互动。
4.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力度 5.组建教学团队与创新创业培养基地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文件明确指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中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另一方面,我校响应国家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等号召,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创新与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新时代的综合性人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6.完善学业能力评价制度
以科学的学业能力评价制度替代考试制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加大学分替代范围,建立健全规范的学分替代转换制度。如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允许学生以考带修;创新创业学分可通过参加科研训练项目、科技竞赛、公开发表论文、获取发明与专利和获得职业证书等替代该学分;毕业设计(论文)学分也可通过公开发表论文、获取发明与专利等方式获得该学分。
五、小结
本文对浙江农林大学大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抓住了主要问题,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具有较强的借鉴指导意义,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实践与完善,用更高的人才培养质量来验证模式的有效性与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