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初中学生的感恩意识

时间:2024-11-10 23:49:1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感恩是我国的优良美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感恩。但初中学生的感恩意识逐渐减弱。因此,需要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注重学生的道德培养,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从而顺应时代发展,共建和谐社会。主要针对现如今初中生的感恩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感恩意识;感恩教育;途径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初中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应使其身临其境理解感恩,与此同时,作为教师,需要在教学之前深刻研究教材中有关感恩的内容,使学生清楚理解感恩的意义。

一、培养感恩意识的意义

1.感恩教育

感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情感,每当我们从他人的举动或言语中感到欣慰高兴时,都要心存感激之情,并树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思想,力求做一名精神文明社会的典范人。然而感恩的行为需要培养与锻炼,作为教师,感恩教育是教育者的基本教学任务,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在适宜的时间通过有效途径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思想,锻炼学生的感恩态度,使学生真正意识到感恩的意义,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2.培养感恩意识的意义

(1)感恩教育是目前教育部门指定对初中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教育科目,培养初中生的感恩意识是提升学生素质道德的基本环节

学校作为培养学生全方面健康发展、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机构,在教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更要加强对学生的情商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时刻鞭策学生的道德行为。

(2)一句简单的“谢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恩是和谐文明社会的典范行为

当人与人之间保证以礼相待、互相信任,心存感恩的相处时,我们的社会便达到理想大同社会。反之,当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碰瓷现象比比皆是时,社会终将停止前进。因此,对于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展现出感恩的一面,培养学生感恩的心,杜绝社会中的冷漠现象。

二、培养感恩意识的途径

1.从对父母及家人的感恩做起

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亲情的体现主要表现在父母之恩,在教学过程中,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例如,《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首先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大概了解文章内容,使学生在教师教学之前能够有感情地复述文章;然后结合文章,讲解身边有关亲情的小故事,与之对比,文章中的“我”因为母亲重病,不得不在医院照顾母亲,而体会到平日母亲为“我”做的一切,感受到母亲的养育之恩大于山,不禁感到愧疚,回忆起平日对不亲母亲所做的错事,深刻理解母亲的不易,同时引导学生感恩,思考过去对母亲的任性,学会分担母亲的重担;从而提出母爱,提问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并做出总结――母爱是伟大的。

在课下,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为母亲做一件事,亲身体会母亲的辛劳,不仅增进了母子感情,而且锻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ฬ (1)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品德表现在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积累,使学生正确认识人际关系,学会认识国家与社会的重要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健康发展。所以,教学部门决定改变以往的思想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自感受思想品德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生活实际的独特看法。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结合教材中关于亲情内容的文章,同时教育学生理解中华传统美德――感恩,通过文章中的情感教育,结合身边的有关亲情的事例,学会感恩父母,孝敬亲长,感恩社会人。

(2)在各科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对于新课程教学标准,学校教师要同时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将文化知识与情感培养巧妙结合。然而对于学生的感恩教育不仅仅需要教师的教导,更需要学校组织建立长期的教学方案。例如对语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在阅读课中,为学生挑选有关感恩的文章,在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恩思想培养;在生物教学中,母亲十月怀胎孕育自己的子女,生物教师在讲解课程中流露自己的真实情感,同时带动学生产生感恩之情;对于“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等小故事,教师可安排学生课下收集,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便逐渐树立了感恩意识。

3.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强化感恩意识

对于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教师的感恩教育应从活动做起,如布置学生帮助父母打扫房间,关心同学,在外珍惜环卫工人的劳动成果,不随地乱扔垃圾等。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教师可协助学生举办有关感恩话题的班会,由学生自主完成班会板报,收集自己身边的感恩实际进行演讲等等。

总之,在和谐文明的社会中,感恩是每个人必须拥有的传统美德,而初中 ツ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主人公,学校必✉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并发扬感恩精神,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2]车宝鸿.从生活บ出发促学生成长:浅议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探究[J].新课程:教师版,2010(11).

[3]胡守.教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